经济区域主义的若干理论解释: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述评_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经济地区主义的若干理论阐释——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东盟论文,述评论文,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55(2006)06-0061-66

冷战结束后,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受到了当代地区主义研究者的重视。一些学者运用各类理论模式,试图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起源、动力、表现形态等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在众多的解释模式中,三种理论模式,即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政治现实主义模式和政治经济学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①但这三种主流模式,由于缺乏理论分析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无法充分解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诸多现实问题。探讨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更广泛的地区主义,需要有新的解释框架,而这有赖于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综合解释模式。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为构建这样一种比较全面的地区主义分析框架提供了可能。

一、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

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是对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主导模式。该模式以关税同盟理论为分析工具,主要关注地区贸易自由化的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效应,试图通过对总体贸易和福利效应的分析,为东盟地区贸易自由化寻求经济意义上的支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经济学家就曾探讨过东盟早期地区贸易自由化项目(PTA)的经济效应。普遍结论是,地区关税削减仅为东盟国家带来了很小的贸易创造效应,而贸易转移效应则相当大。②同早期的看法一样,新古典贸易理论流派也对冷战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认为从福利效应上讲,东盟国家与其从事地区贸易自由化不如积极促进单边或全球层面的自由贸易,或者参与范围更大的贸易集团(比如APEC)。③新古典贸易流派为此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例如,德诺萨以及刘易斯和鲁宾逊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分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东盟核心五国的影响发现,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以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福利效应很小;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东盟高收入国家则是因为得益于贸易转移效应。他们指出,东盟国家采取以最惠国待遇为基础的单边贸易自由化会比地区贸易安排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和经济福利。④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的模拟结果显示,虽然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成员国的出口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这是贸易转移效应的结果,最终东盟国家还是蒙受了福利损失。⑤另有一些学者则指出,鉴于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对外经济关系特征,东盟国家要想获得更大经济福利,可能存在的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选择就是参与亚太经合组织。⑥

毫无疑问,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关注东盟地区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动因是正确的,但从以上的分析看,如果纯粹把总体贸易和福利效应作为东盟国家从事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动因,则难以解释东盟国家的合作何以会成为现实这一重大问题。虽然有些学者试图从动态效应角度来对地区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论证,认为地区经济合作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一些动态效应,这会导致总体福利的提高。但是,规模经济观并不能为东盟国家从事地区贸易自由化提供合理的理由,而且其本身也不具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因为,从经济原理上讲,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最佳途径自然是单边或全球贸易自由化,尤其是考虑到东盟国家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对于东盟成员国来讲,为获得规模经济而去从事一项地区合作安排并不符合逻辑。⑦

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没能为东盟国家创设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这一流派从根本上讲属于经济决定论者,忽视了国家从事地区经济合作的政治和战略动机;第二,新古典模型把贸易的收入和福利效应作为中心变量,以经济合理性作为合作的假设基础,忽视了合作对权力、财富分配造成的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作从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协调和选择过程;⑧第三,该模型对地区合作福利效应的分析只是通过考察贸易这一个变量,忽视了地区贸易安排带来的其他经济交易类型的改变,比如投资和技术流动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从而使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在生产和投资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失去了实用性。⑨

二、政治现实主义模式

政治现实主义模式是一种权力导向的解释模式,强调冷战后全球和地区体系及战略环境的变化对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的推动作用。以这种模式看来,冷战后东盟国家之所以创设自由贸易区,主要是出于对外政策和战略方面的动机。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东盟国家在变化中的地区和国际体系中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工具。

政治现实主义解释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东盟身份论,二是集体能力论。前者认为,冷战结束和柬埔寨冲突的解决,削弱了东盟对外部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重要性,动摇了东盟作为政治组织的基础,使东盟面临失去效用的危险。为了赋予东盟以新的政治用途、并且为新时期东南亚地区主义提供良好的基础,东盟国家就把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作为一种新的优先安排和经济工具导入到了东盟的主要议程中来。⑩此外,东盟担心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其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边缘化以及东盟成员国的团结受到威胁,也更加强化了东盟国家追求地区经济合作的紧迫感。(11)后一种观点认为,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是东盟国家应对冷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增强集体能力的防御战略。上世纪末,乌拉圭回合谈判可能失败的结局、北美和欧洲地区主义转向及美国单边主义追求,这些发展使世界经济体系面临被分割为几个封闭的地区集团或转向保护主义的威胁。面对这些安全困境,东盟国家通过构建自由贸易区,既可以继续保持和获得世界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提升其谈判力量,以谋求本地区的最大利益。(12)

政治现实主义模式把诸多政治和战略因素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动因自有其合理性,因为民族国家对公共政策、包括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常常有着多重目标。然而,现实主义模型揭示的这些因素可能只是东盟国家从事经济地区主义战略的部分的、初始的动因,尚不构成地区合作存续和发展的可持续力量。事实表明,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发展,使现实主义模式所开列的诸多因素大多丧失了作为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功能。这些发展包括: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功完成;APEC由于决定坚持自愿和非约束性原理减弱了对东盟的威胁;还有,至少从目前的发展事态看,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欧洲和北美也没有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主义。

政治现实主义模式存在的另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过于强调体系的压力,忽视了国内动态因素的影响。现实主义模型通常倾向于假定国家是一个黑箱,认为民族国家的行为纯粹是由系统或体系的力量驱动的,掩盖了国内政治经济的性质和结构对国家政策和战略优先选择的影响。这样,就很难揭示出地区经济合作计划存续和扩展其活动的方式。这也是导致它不能合理地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复杂发展动态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政治经济学模式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模式都强调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依据沿袭的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和关注变量的不同,可分为以贸易为中心模型、以外国投资为中心模型、国内政治分析方法以及综合外国投资和国内政治的折衷模型。

马特利在以贸易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解释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新制度经济学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构造了一个地区一体化模型。(13)其中心论点是:在一个地区,如果合作是由强有力的、市场引致的压力所驱动,换句话说,这种压力产生于市场交易带来的经济盈余的潜在性,地区一体化就更有可能会成功。在他看来,东盟低水平的地区内部贸易规模,使得东盟产业界缺少向政府施加压力、敦促政府从事地区贸易自由化以降低跨国交易成本的经济刺激。这表明,东盟显然没有满足成功经济合作的关键先决条件。

马特利继承了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运用一个多元主义的国内政治模型,把国家的地区主义战略行为归因于产业界对决策者施加的压力,从而把政治的、国内层面的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这较之纯粹强调战略动机的政治现实主义解释方法是一个重要修正。然而,这一分析模型也有内在的局限性。首先,他集中关注交易或贸易联系、并视之为经济盈余的来源固然是合适的,却忽视了跨国交易成本的降低对其他经济活动类型,比如投资的影响,从而与新古典贸易理论方法一样,导致其分析的力量大打折扣。其次,新自由制度主义假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是合作成功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而这并不是一个既定的逻辑前提。事实上,相互依存和合作本身就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14)即使相互依存能够促进合作,国家对合作的共同兴趣有可能出现于何种层面的相互依存中,比如是地区的还是其他层面?是否只有地区层面上的相互依存才有导致地区合作的可能?这都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尚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现实中,国家对经济地区主义的趋同偏好也可能有其他来源,比如来自国际或体系的层面,尽管地区经济相互依存只是处于低水平的状态。马特利由于忽视了那些全球层面的结构性条件或动力因素对行为体的行为所施加的影响,这使得他的地区合作解释模式的可行性令人怀疑。

与强调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不同,一些学者根据贸易集团所具有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功能来对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解释。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盟国家正面临着国际投资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的威胁,这促使东盟国家采用了单一地区市场计划,把它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有效工具。(15)这些研究显然突出强调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的中心作用,把东盟自由贸易区看作是一种吸引直接投资和避免投资转移的工具,而不是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中的贸易创造的手段。

应该承认,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心的解释模式的确有其经验依据。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地区经济集团确实拥有吸引外资的功能。然而,这一解释模型也有缺陷。虽然这种模式强调了东盟国家外资主导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以及东盟各国对投资转移的担心,进而可能揭示出了地区合作背后长期存在的内在驱动力,但没能解释东盟经济地区主义曲折发展的真实过程,比如东盟国家在农业、石化以及汽车行业等特定部门自由化步履艰难的现实。所以,这种模式对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解释是不完全的。

国内政治分析模式在对东盟早期地区经济合作的研究中,就有所运用。(16)随着冷战结束后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的复兴,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受到众多学者的进一步重视。这种模式重点考察了国内政治和经济结构对国家从事地区贸易自由化战略的影响。比如,鲍尔斯和麦克莱恩强调了富有改革思想的国内产业利益集团以及东盟国家以前采用的新自由经济改革,在消弥地区贸易自由化的政治反对力量中所具有的日益增强的影响作用。(17)斯塔布斯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归因于各国国内权力平衡从经济民族主义者朝着自由改革派手中的转变。(18)索林根则把东盟贸易自由化合作看作是国内政治力量设计和培育的产物,是国内的国际主义者联盟在克服对抗联盟后、在地区层面追求的一种大战略。(19)

国内政治分析模式重视对国内政治动态的考察,从国内层面揭示了东盟自由贸易区政治上可行的原因,但没有揭示出影响东盟国家从事这项合作计划的直接动因,从而没有从根本上说明东盟国家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地选择这项地区主义战略。按照逻辑,即使赞成自由贸易的改革派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国家更有意愿追求单边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自由化,甚至是APEC贸易自由化,毕竟从经济效率上讲东盟贸易自由化只是一种次优选择。所以,这种解释充其量为探讨东盟地区主义的动力提供了有用的背景或线索。同时,过分强调自由改革派的国内政治支配地位,也无法解释东盟国家贸易自由化合作方面所遭受的困难。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东盟国家经济政策朝着自由主义方向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各国国内自由化和反自由化这两种相互竞争的政策和势力同时并存,尽管程度不一,而可能正是这种复杂性对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的演进形态造成重要的影响。总之,尽管国内政治分析模式对以国际层面为重点进行的解释做了有益的补充,但并没有发展成为能够专门阐述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的完整理论或方法。

海伦·尼沙杜雷分析模型是综合国际投资和国内政治的折衷模型的政治经济分析典范。(20)她以全球化理论为依托,结合国内政治分析方法,力求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分析架构。她的中心观点是,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结构性压力,为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了触发和推动力量,但这项经济地区主义计划的最终表现形态则受制于国内政治的性质。

尼沙杜雷模型有效地克服了单纯的国际投资和国内政治模型的不足,既关注体系层面结构性力量的影响,又揭示了国内政治经济权衡对地区合作的作用,应该说是东盟经济地区主义分析模式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创新和探索。然而,这一模型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她过于关注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政权稳定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经济类型,比如贸易的作用,从而像马特利模型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次,在考察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她忽视了收益的分配问题对地区合作的影响。该模型的一个暗含假设是,地区贸易一体化能够使各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受益均等。但事实上,市场一体化的投资效应在地区内部并不是均等分布的,大国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占据着更为有利的地位,而这种地区成员国相对经济份额的不对称和收益的不均等常常是导致许多地区经济合作计划解体的主要原因。第三,在考察国内政治时,片面强调了与政治关系密切的利益集团对国家地区主义战略选择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影响。这偏离了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东盟国家政治民主化和利益群体多元化的现实。

四、综合解释模式与当代地区主义研究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动态表明,至少有两个彼此相关的核心问题需要地区主义论者做出回答。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何产生,又如何获得了延续和发展的动力?第二,如何解释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动态?比如说,在普遍的地区贸易自由化趋势下,东盟的农业、石化和汽车等部门的地区贸易自由化为何步履艰难?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自由化项目中,东盟成员国为什么给予东盟与非东盟投资者以不同的待遇?过去十余年来无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模式还是政治现实主义模式和政治经济学模式,都无法完全解释现实中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这些发展动态。新古典模式过于强调经济地区主义的经济动因,政治现实主义刻意夸大国家从事地区主义战略的政治和战略动机,而政治经济学模式虽然注重体系层面和国内层面因素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从而为东盟经济地区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角度,但这项工作也仅仅是刚刚开始,尚缺少一个能够对问题进行比较全面解释的综合性分析架构。

事实上,就当代地区主义研究的整个现状而言,一个最显著的事实就是从来不曾存在过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解释,而是始终存在着理论和方法上的阵营划分,比如关于理性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和国内方法、政治和经济方法的诸多划分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各有各的假定,但这些假定既很难得以验证,也难以彼此融合,从而不可避免地就地区主义的起源、动力、机制化和影响等问题一直展开着相当激烈的论争。如何看待这些理论模式对于地区主义的解释?拉米认为,每一种理论都会忽略一些东西,没有理论能够提供有关复杂世界的图画,没有理论能够垄断真理。(21)所以,我们在考查各种地区主义理论时,应该给它们以这样的定位,即它们依据所提出的基本假定都从某些方面有意义地解释了地区主义的属性和形态,但都不能同时解释地区主义的全部属性和表现形态。

地区主义研究要克服现有理论的片面性或局限性,可能要依赖于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22)这有两个途径:一是建立一种综合的理论,即想办法把各种理论的假定糅合在一起;二是运用不同理论的假定建立一种综合的解释模式。从地区主义理论现时的发展趋势看,前一种途径大概是不可能的,因为把解释不同规律的不同性质的假定糅合在一起是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逻辑联系的,结果只能成为一个大杂烩。针对理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人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解释现实时对不同理论进行综合运用。这种运用可能并不是要建立单一理论,而是要构造某种更具有包容性的综合解释方式。这种解释模式本身不是理论,而是对理论的应用。在这样一种解释模式中,不同理论之间不应该是一种并列或类似“零和”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互补关系。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每一种理论都应有自己的地位和功用。(23)

在探讨综合解释模式方面,国际学术界做出了不懈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在地区主义研究中的运用就是其中突出的体现。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凭借其拥有的国内和全球层面的理论宽度、重视国家和市场关系的考察等诸多优势,为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区主义分析框架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分析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构建这种综合解释模型。一直以来,地区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常常采取两种分析视角,一是从全球或地区层面的背景出发(由外向内的视角);二是从国家内部结构的背景出发(由内向外的视角)。本来分析视角的选择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标准判断,但通过对这些研究的考查却常常发现它们往往存在很明显的倾向性。前一种视角往往强调广泛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对地区主义产生的重要性,即外部压力对地区主义的影响。但是,这种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体系力量的过分强调,不能从根本上回答如下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会存在多样性的地区主义?后一种视角重视对国内因素的关注,有利于详细阐述对国家地区主义战略施加影响的国内系统内部大量复杂的偶然因素,有利于说明战略选择的偶然性和差异。但是,它往往忽视了国家的地区主义战略与其所依赖的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状,结合地区主义实践,笔者认为,研究者依据的学术传统、优先考虑的要素和层面可以有所不同,但至少只有把以下几个有着普遍意义的、相互关联的问题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去,才能够求得对当代地区主义的比较全面的理解。第一,全球或体系层面的影响。地区主义作为对全球结构(包括物质和意识)变化的一种持续的现实回应和应对力量,是与全球结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变化如何导致和促进了地区主义的进程?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要厘清体系层面与国内层面之间的互动关系,即在框定地区主义的进程中,国内的国家—社会关系如何调和与全球结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外部动力。第二,地区国家间的关系。地区主义是国家的理性选择战略和相互交易的结果。这里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是,国家利益的性质与结构如何在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模式中得以体现。第三,国内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因素的考察就要关注国家优先选择的形成过程,而这常常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忽视的问题。(24)其关键问题是,在全球或体系层面的结构性压力下,国内的政策决策者和相关利益集团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并怎样体现为国家的目标和优先选择。

总之,国际政治经济学综合解释模式可能会为当代地区主义提供一个比较全面、合理的解释。对这种理论模式的探索不仅有利于推动各种理论之间的对话、拓展地区主义研究的领域,还有利于促使学术界立足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合作的历史和现实,摆脱西方主导的理论范式,谨慎思考欧美以外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经验和实践。

收稿日期:2006-07-25

修改日期:2006-09-26

注释:

①有关东盟地区贸易自由化研究的综述,在英语世界中有两篇重要的文献:G.Tan,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SEA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Singa pore:ISEAS,1982,pp.6-11.H.E.S.Nesadurai,Globalisation,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ism: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pp.5-15本文的写作参考了这两篇综述。

②G.Tan,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SEA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Singapore:ISEAS,1982,pp.6-11.

③L.Low,"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in Bijit Bora and Christopher Findlay (eds.),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AsiaPacifi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197-206.

④D.A.DeRosa,Regional Trading Arrangements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ASEAN Example,Research Report 103,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1995.J.D.Lewis and S.Robinson,Partners or Predators? The impact of Regional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Indonesia,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626,Washington,DC:World Bank,1996.

⑤B.Ramasamy,"Trade Diversion in an ASEAN Free Trade Area",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2,No.1,July 1995,pp10-17.

⑥L.Low,"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in Bijit Bora and Christopher Findlay (eds.),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AsiaPacific,Sydne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pp.200-205.W.Mattli,The Logic of Regional Integration:Europe and Beyo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71.

⑦C.Oman,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The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OECD,1994,p.23.A.Panagariya,Regionalism in Trade Polic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1999,p.121.

⑧P.S.Mistry,"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B.Hettne,A.Inotai and O.Sunkel (eds.),The New Regionalism and the Future of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USA and UK:Macmillan Press Ltd,St.Martin's Press,Inc.2000,p.41.

⑨W.J.Ethier,"The New Regionalism",Economic Journal,Vol.108,No.449,July 1998,pp.1149-1161.

⑩L.Buszynski,"ASEAN's New Challenges",Pacific Affairs,Vol.70,No.4,Winter 1997-1998,pp.555-577.

(11)P.Bowles and B.MacLean,"Understanding Trade Bloc Formation:The Case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3,No.2,Summer,1996,pp.319-348.

(12)E.D.Mansfield,and E.Reinhardt,"Multilateral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ism:The Effects of GATT/WTO on the Formation of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Paper were presented at the 2000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Washington,DC.

(13)W.Mattli,The Logic of Regional Integration:Europe and Beyo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169.

(14)E.D.Mansfield,H.V.Milner and B.P.Rosendorff,"Why Democracies Cooperate More:Electoral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6,No.3,August 2002,pp.477-513.

(15)S.Y.Chia,"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The Pacific Review,Vol.11,No.2,1998,pp.213-232.

(16)Harold Crouch,Domestic Political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Singapore:ISAS,1984.

(17)P.Bowles and B.MacLean,"Understanding Trade Bloc Formation:The Case of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Vol.3,No.2,Summer,1996,pp.319-348

(18)R.Stubbs,"Signing on to Liberalization:AFTA and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The Pacific Review,Vol.13,No.2,June 2000,pp.297-318.

(19)E.Solingen,"ASEAN,Quo Vadis? Domestic Coalitions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 Journal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ffairs,Vol.21,No.1,April 1999.

(20)H.E.S.Nesadurai,Globalisation,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ionalism: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

(21)J.Baylis and S.Smith (ed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Seco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197.

(22)不少学者持有这样的主张。参见,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杨宇光、杨炯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M.Bs and H.Hveem,"Regionalisms Compared:The African and Southeast Asian Experience," in B.Hettne,A.Inotai and O.Sunkel (eds).Comparing Regionalisms:Implications for Global Development,New York:PALGRAVE,2001,p.126.卢光盛:《.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区主义》[J],《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4期。

(23)国内学者李少军在谈到国际关系大理论的整合问题时主张采取后一种途径。本文认为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当代地区主义理论的整合问题。参见,李少军:《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 2期。

(24)P.J.Katzenstein,R.O.Keohane and S.D.Krasn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2,No.4,1998,pp.645-685.

标签:;  ;  ;  ;  ;  ;  ;  ;  ;  

经济区域主义的若干理论解释: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述评_东盟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