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需求重返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子政务论文,繁荣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业景气指数攀高
曾几何时,追逐利润的IT企业和急于转换角色的政府共同推动了一场电子政务总动员。中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踏上了信息化建设的征程,在2002年之前,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架构。从2002年起,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新目标,并提出"两网四库十二金"的具体规划,从而使政务信息化重点逐渐转移到应用系统上。
在经历了最初的繁华喧闹后,电子政务热回归冷静期。进入2005年电子政务行业景气指数攀高。虽然在2003年到2004年间,不少企业成为行业不景气的掉队者。但是,在《互联网周刊》主办的2005年度"中国电子政务IT100强"排行榜中我们发现,在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的一年时间里,本届电子政务IT100强企业共实现了176亿元人民币的电子政务销售收入。据易观国际最新预测,2005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大约为469.3亿元。
显然,IT100强企业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整个市场规模的走势。毫无疑问,在产业周期的循环中,曾经面临种种困境的电子政务正在重返新的繁荣阶段。目前,电子政务已迈入大规模、全方位的高速发展时期。据统计,2005年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普及率将达30%~40%,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会达到70%~80%,几年间,中国电子政务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3年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初期,经常听到称中国电子政务是'百亿工程';后来人们开始称中国电子政务为'千亿级'工程;现今,人们又把电子政务包装成了'万亿'工程。"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施雨农教授说。
外冷内热的电子政务让蛰伏期的IT厂商们重新嗅到了机会。今年的"电子政务IT100强"中不少受访企业都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考虑扩大对电子政务领域投入力度,以迎接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产业波峰。在经历了赢利困难和对电子政务本身的信心不足后,旺盛的市场需求重新回来了,在愈发强调和谐社会的今天,务实的电子政务变得比任何时候都值钱。
躲不过的"马太效应"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已经在电子政务供应商中开始显现。在本次IT100强总计176亿元的收入中,前20名企业就瓜分了78%的份额(137亿元),第30名之后的公司,其电子政务收入都在1亿元以下,榜单之外的企业,其电子政务收入更加微薄。
前两年,电子政务由于需求模糊让一些中小电子商务供应商纷纷落马,转投其他门路。同时,随着电子政务向纵深方向的发展趋势,使供应商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本次榜单里,我们会看到电子政务领域"大浪淘沙"般的剧烈变动。去年上榜的百强企业中,有35家企业在本次的最终榜单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外35家新企业。高达35%的更新率,也表明了这个市场的竞争正在步入空前激烈的阶段,任何战略上的调整和投资方向上的失误,都会导致企业跌出榜单。即便是留在榜单里的企业,其名次也因为业绩起伏而发生了巨大的调整。
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电子政务IT100强的名单里,我们看到了不少老面孔,如神州数码、北大方正、浪潮、清华同方等,这些企业全部榜上有名。它们的蝉联入选并占据领先位置,表明这些供应商企业的电子政务供应能力在进步,成熟度正在提高。比如,神州数码这家2000年刚刚从联想分拆出来的企业,通过向政府行业提供质量可靠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大获其利,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神州数码的电子政务销售收入突破27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已经从一家分销型企业,成长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软件及服务业巨头。因而在诸多企业遭遇产业寒潮的时候,类似于神州数码这样的供应商企业依旧保持了稳健的步伐。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随着电子政务市场的不断成熟,这个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前所未有地提高。这种趋势更适合取得市场优势的大型公司的发展。以浪潮为例,该公司已经3年排电子政务IT100强的前列,尤其对电子政务的客户来说,该公司已经成为理想的合作伙伴。
"战略转移"存瓶颈
有人反思:电子和政务谁更重要?"电子政务的关键不在'电子',而在'政务'。"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用这句话来针砭我国电子政务重"硬"轻"软"的格局。由于关系着国计民生,蕴涵巨大市场容量的电子政务市场对其中的厂商和产品都提出了更高标准。经过"重硬轻软"的初期发展,电子政务天平开始向"软件"倾斜,在这个"战略转移"的过程中,熟知国情、无文化隔阂的国内软件企业纷纷厉兵秣马,举起鲜明的电子政务旗帜,或者全线逼近、或凭专业挺进……他们的前方究竟面对的是什么呢?
我们发现,处于"战略转移"过程中的电子政务目前发展瓶颈清晰可见。我国政府部门条块结合形成网状立体交叉结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纵、横两条线,横向主要指按行政区划来划分的省市、地市、区县、乡镇等各级政府机构,纵向则按照政府机构的职能划分,形成的财政、税务、审计、公安、教育、交通、能源等各个行业部门。
由于受中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目前的"软件"建设只是处在传递政府信息和办公室自动化等低层次、简单应用上。部门自成体系现象严重,跨部门应用系统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隔离成一个个独立的"烟囱"。大多数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被牵头部门设计成了部门内系统,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没有达成共识,自建、自用和自成体系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明显,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被人为地割裂成了一个个"烟囱",潜在的"信息孤岛"风险突出,政府协同能力受到极大牵制,基本不能为公众提供无缝式的、一体化电子化服务。
因此,电子政务需要在进一步深化"政府上网工程"、结合行政改革和再造行政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基础建设向应用整合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具体可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实现政府内部网络化办公,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内部资源整合、内部决策支持;二是整合各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综合的、只有一个窗口对外的政府服务系统。
目前,政府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纵深推进,处于资源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以打破行政框架,实现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为目标,着眼于建设各种联合办公的综合性业务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解决能力成为电子政务的宠儿,也是大型厂商的一大制胜法宝。由于大多数政府的IT力量较为薄弱,因此在进行电子政务的选型时,它们更倾向于能够提供一揽子方案的厂商。浪潮软件副总裁王洪添也说:"在市场上我们发现,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它们都希望通过综合型的方案设计者,来帮助它们规划电子政务。"这种微妙心态使得不少希望在电子政务领域分得一杯羹的中小厂商渐受冷遇。
标签:电子政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