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分析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石油工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034(2005)03-0068-06

在开放的国际石油经济体系中,我国石油工业始终是国际化生产链条之一,而且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环节。虽然我国各行业在1978年以前近30年的时间里都坚持“自力更生”的基本国策,但因为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和石油经济的发展特点,我国石油工业在这一时期从依赖苏联援建和进口,转向依靠出口换汇。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展到开采、炼制和石油化工的各个领域,合作的方式也不仅局限于进出口贸易、设备引进,还包括合作开发、来油加工、引进外资和建立合资企业等。然而,石油工业的原有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化的进程,1998年石油工业的全面改革,使其国际化经营进入了自主发展时期,也开始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踏上了全面拓展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分析

1.国际化初级阶段:1949年至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经营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在原苏联的援助下建设了一批炼油厂;石油的进出口贸易以及化工设备的引进。

(1)苏联援建

1950年3月27日,我国和原苏联政府签订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共同开发新疆独山子油矿,成为新中国与外国公司合建的第一个石油合资企业。50年代,苏联对华援助的一批项目中,化学工业企业有7个,石油工业企业有2个(见表1)。

表1 50年代苏联援建的炼油厂

企业时间

 企业时间

吉林省石油总公司

1950年

新疆石油总公司

1954年

四川省石油公司

 1952年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1954年

甘肃省石油总公司

1953年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 1958年

陕西省石油总公司

1954年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  ——

青海石油总公司

 1954年

资料来源;自制。

表2 1971年至1979年我国原油进出口量(000b/d)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d OECD。

(2)石油进出口贸易

1949年,国内炼油能力仅170kt/a,石油产品产量仅80kt/a,国内消费的石油产品90%以上依赖进口,而其半数以上来自于苏联。我国主要通过易货贸易和记账贸易的方式获得所需原油及制品。

1963年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年份。大庆油田建成投产,依靠“洋油”的时代结束了。原油产量由1963年的643万吨增加到1973年的5361万吨,1978年达到一亿吨。我国石油部制定了“深度加工,吃光榨尽,采用先进技术,使石油产品立足于国内”的政策。我国石油及其制品的消费基本依靠自给自足 (见表2)。

在逐步实现我国油品自给自足的过程中,1961年国产原油和石油产品开始出口,打入国际市场,当时年出口量仅8.99万吨。为大幅度改善国际贸易和提高出口产品换汇水平,7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开始大举进入世界石油市场,1972年出口量为86.2万吨;1973年为245.5万吨,到1979年上升到1785吨。在整个70年代,原油出口量为7969万吨,成品油出口量为1163万吨(注:张定一:《石油工业的回顾与展望》,《炼油设计》,1986年第2期:2-3。)(注:Haijiang Henry Wang:《China' s oil Industry & Market》,ELSEVIER,1999年版。)。

(3)引进设备

石油化学工业经过60年代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迫切需要打开国外市场,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以维持他们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开始大规模地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引进了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的生产装置和国外配套的7套石油化工装置,于1975年建成投产。上海、四川、辽阳、天津引进了4套合成纤维生产装置,分别于1976年底、1979年、1981年建成投产。大庆、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2套)、广州分别引进12套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1976年陆续建成投产。1972年至1978年按全部设备引进成交额计算,石油化工占46%,按成套设备项目金额分析,石油化工占54.7%(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的新世纪战略: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这些装置代表着世界70年代石油化工的先进水平,它们的相继投产对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国际化发展阶段:1979年至199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对外合作拓展到开采、炼制和石油化工的各个领域,合作的方式也不仅限于进出口贸易、设备引进,还包括合作开发、来油加工、引进外资和建立合资企业等。

(1)石油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出口一直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其中原油的出口占绝对比重。1985年石油出口达到3665万吨的高峰值,其中原油为3004万吨。“七五”以来原油出口量不断下降,1990年出口2399万吨,比1985年下降了22%;1995年出口1884万吨,只有1985年出口量的63%,直到199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出口量,再次成为原油进口国,该年原油进口量为2262万吨,净进口量为229万吨(见表3),并占据了今后石油进口的主导地位。原油进口来源见图1。

表3 1980年至2000年我国石油进出口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1年)。

注:①石油制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脂、燃料油、石蜡、沥青和石油焦。(1980年和1985年石油制品中还包括溶剂油、化工轻油、洗涤剂原料和商品原料油)。

图1 我国原油进口总量分地区来源(单位:万吨)

我国石油制品的出口比较稳定,1980年出口420万吨,1999年645万吨,起伏不大。但石油制品的进口变化相当明显。1980年只进口石油制品46万吨,1985只进口9万吨,1993年高达1746万吨,这是我国当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主要原因。1994年有所回落,而后又逐年递增。石油制品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某些石油制品价格比国内低;某些化工原料国内供应不足;工业用原料等需求增加。

(2)石油合作开发

在石油勘探开采领域,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发始于1979年海上油气的开发。首先将辽东湾、台湾海峡、东海对外开放,1980年又与日本和法国EIF公司缔结了渤海对外合作的契约,1982年设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作为对外合作的窗口,它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部门之一。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自成立起实施了三次国际投标。截至1998年9月底,共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8家公司签订了136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累计获得石油地质储量16.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510亿立方米;已建成投产了19个油气田(注:Looking ahead in China's Oil & Gas Idustry.Petromin.2000,8:20-22。)(注:李春第,邵万钦:《石油走向世界——石油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构想》,中国。)。

陆上石油的合作勘探开发是在1985年以后(注:李文:《继往开来走出去开拓海外新天地》,《国际石油经济》2000年第27期。)。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陆上南方部分地区开展石油对外合作。同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海南公司与澳大利亚CSR公司签订了中国陆上石油对外合作第一个合同《海南岛福山凹陷石油资源合同》。1993年正式颁布陆上石油合作开发条例。截至1997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成功地进行了陆上对外石油勘探开发合作项目三轮国际招标以及双边谈判,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41家石油公司合同吸引外资10.4亿美元,其中风险勘探合同28个,难动用储量开发合同10个,提高采收率合同4个,单井协议3个。陆上石油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大庆、胜利、辽河、中原油田深层油气藏、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及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使我国复杂油气藏开采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进,提高了采收率。

近年来,我国加强与世界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政府、国际能源组织和跨国石油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1993年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国石油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注:Facts Inc.,Hongolulu:"Restructuring of China's Oil Industry Contin as Doubts Regarding its Success Ioom",oil & Gas Journal Jan.3,2000:19-23。)。海外勘探开发在苏丹、马六甲、南美、墨西哥湾和中亚等地区取得控股、参股和独立勘探开发权益,控制海外份额油剩余可采储量超过4亿吨,建成原油生产能力1300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8亿立方米。

(3)引进外资

引进外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然而外资的引进往往是伴随着合资建设项目或者技术设备的引进项目等。因此难以得到精确的统计。

近二十年来,中国石油开采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供的外资外汇,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吸引外资达122亿美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6.2亿美元,日本能源贷款50.3亿美元,中行贷款40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包括混合贷款)8.6亿美元。这些外资主要用于18个石油企业的63个项目中,其中油田开发项目49个,贷款额106.82亿美元,其它项目17个,贷款额15.2亿美元。“八五”期间中石油集团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装备18.5亿美元,采购专用管材27.5亿美元,重点工程5亿美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自成立后,外商累计投资58亿美元。外资贷款对我国石油工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技术设备引进和出口

为了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石化总公司在1983年成立以来,引进了一批炼油装置,几乎主要炼油装置都有引进技术,因而当时我国炼油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已接近或达到80年代国际水平(注:孙起瑞.聂秋:《拓展国际融资渠道——CNPC国际化经营的融资策略》,《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8期。)。如燕山石油化工总厂和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的30万吨及11.5万吨乙烯装置,采用美国鲁姆丝技术及日本三菱油化的技术。从日本引进丁二烯抽提技术和装置,芳烃抽提技术和装置。引进了高压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等项技术和装置,这些工艺装置构成了我国石油化工的骨干力量。至今我国已引进的大型装置有:年产30万吨合成氨30套,尿素26套,磷复肥装置47套(其中含硫酸装置9套,氟化铝装置5套),乙烯装置20套,丁二烯抽提装置14套,聚乙烯装置21套,聚丙烯装置18套,环氧乙烷装置11套等。

随着我国石油勘探队伍逐渐走出国门,我国石油技术和装备出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中国石油物资装备总公司系统技术和装备年出口合同总额达3.26亿美元,在其进出口历史上自签订合同起第一次实现了出口大于进口的目标。出口物资装备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向大型、成套发展。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的石油技术装备已销售到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物资装备公司在世界上已建立了17个海外机构。井口采油树在叙利亚、印度等国的市场上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射孔弹、电加热抽油杆已成为中亚几国的首选产品。泥浆泵及一些钻井部件也成为北美大钻井公司选购的产品(注:刘春生:《中国石油化工——科技指南信息(上卷)》,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版。)。

(5)来油加工

1983年,我国石油工业开始探讨开展来油加工业务,1988年只有镇海石化总厂开展原油加工业务,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油加工贸易基地(注:John Wong.Wong Chee Kong:"China' s New Oil Development Strategy Taking Shape",EAST ASIAN INSTITUT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8。)。目前开展原油加工贸易的企业由北至南主要有锦州炼油化工总厂、锦西炼油化工总厂、大连石油化工公司、金陵石油化工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安庆石油化工总公司、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九江石油化工总厂、镇海炼化公司、福建炼油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等10余家。形成镇海(以进料加工为特色)、大连(以来料加工为特色)、茂名(以一般贸易为特色)三种模式。委托加工的客户已扩大到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6)建立合资企业

当前,大多数跨国石油公司已在我国开展了合资经营业务,建立了一批合资企业。粗略估计大约有近500家企业。如美国杜邦公司投资建立了8个合资企业,德国拜耳公司已经或正在建设10多个合资企业,英国BP公司合资建设了150kt/a醋酸项目。此外,巴斯夫、壳牌、道化学等跨国公司都开始在我国合资建设大乙烯和其他石化项目。我国石化企业通过与他们合资经营,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经验,为我们到国外开展合资业务创造了条件。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已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南美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在境外成立了50多家合资企业(注:Sam Fletcher,Senior Writer:"Oil Market Turning Point Seen in 2Q 2000",Oil & Gas Journal,Feb.14,2000:26-27。)。

3.国际化拓展阶段:1998年至今

我国石油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跨国经营战略,但直到1998年,经过国家和石油公司的一系列改革,才使我国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进入了自主发展时期,也开始了走向国际石油市场、全面拓展的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我国石油工业在国家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改革重组,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组建两大集团公司的同时,成立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承担起原来两个集团公司的某些政府职能。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可以说,这次改革重组,是为我国石油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奠定基础,是为我国石油工业参与国外大石油公司激烈竞争制定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其次,改革了石油定价机制和成品油的流通体制。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石油、石化两个石油集团公司负责国内全部成品油批发业务。这次改革一方面为我国石油工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外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直接把石油公司推向了国际石油市场,面对国际油价变幻的风险。迫使我国石油工业加快内部改革的步伐,尽早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激烈竞争。

第三,我国石油工业面对跨国石油公司的竞争,也开始着手进行内部资源的重组,石油、石化集团和海洋石油总公司分别控股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在境外成功上市,国有大型石油企业开始向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商业化公司转变。

第四,我国石油工业在十五规划中提出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有两个(注: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石油工业“十五”规划》,http://www.china.org.cn/ch-15/15p3/168.htm.,2001,6,25。):一是拓展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弥补国内油气资源不足,提出到2005年,海外份额油要达到1500至2500万吨。海外勘探开发的战略区域是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及南美三大战略区,并要建设伊尔库茨克满洲里大庆的跨国输油管道;同时要实现原油进口多源化,正在积极研究并落实油气进口的来源、品种、方式和渠道等。二是石化工业要扩大开放,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企业将以灵活多样的产权组织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不同投资主体的企业集团、国外大公司和私人资本参与石化工业投资。原则上炼油厂和乙烯裂解装置投资建设项目由国家控股,下游装置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进行。为鼓励国内石化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投资和经营,政府将赋予大型石化企业集团更加广泛和灵活的产品进出口权限,对鼓励出口的产品,在出口退税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二、小结

从石油工业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一个国际性工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促使各国石油公司以全球为经营范围。我国石油工业在既不能违背规律,又不可逆转趋势的情况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从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初期阶段,全面参与国际石油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到重组后的三大石油公司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以进入国际石油公司前列为目标的国际化拓展阶段,我国石油工业正在逐步形成国际化生产的价值链,然而要与具有100多年国际经营历史、在国际市场上占垄断地位的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抗衡,还缺乏实力和经验,这也是目前石油行业和经济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收稿日期]2004-11-13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石油工业国际化进程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