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设计的两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教学论文,两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注重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层次性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结构及反馈评价等要素,对整个课堂教学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启动阶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性,注重“三性”。
1.整体性。小学数学知识是按螺旋式上升编排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单元,将目标确定后,整体着眼,再加以分解,逐步把单元目标一一具体化、明确化,有序地确定准确的、具体的、全面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依据教材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制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品德教育等项目的达标要求,又要制定非智力因素的达标准则,并把这些要素有机地统一于整体。即做到既长知识,长智慧,又注重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2.差异性。针对班级群体教学中,由于认知个体在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诸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要求,突出目标的一致性;又要重视个别差异,突出目标的差异性、梯度性。对于优等生把教学目标定得略高于大纲水平,允许他们超纲、超进度地学习;对于差生则降低要求,鼓励他们积极努力达到大纲要求;而对于中等生则激励他们向优等生的目标迈进。这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梯度性教学目标的策略,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既有可及性,又有驱动性,有利于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层次性。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较强。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往往由好几个典型例题反映体现,通过几个课时的连续教学来完成。所以,整体教学目标的实施必须具体化、细节化,要分步落实。每一本教材、每一单元内容,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如练习、提问、演示等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要注意有机结合,起到相互促进、全面提高的作用,使目标的实施体现一种有序、逐层深入的层次性,处于不断扩大、深化、完善的动态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纠正教学目标的随意性、笼统性,实现目标的整体性。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探求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从以下环节加以着手考虑。
1.重视研究认知个体原有的知识基础。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发展。因此教师要认真深入研究小学生学新知所必备的旧知的掌握状况,即已经知道什么,哪些知识掌握得较扎实,哪些知识掌握得较模糊等,从而来确定教学的途径、方法。这样,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既重视全体学生的学情,又重视个别学生的学情,有利于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从应试教学的重“教”(多考虑教师如何教)转轨到提高素质教学的重“学”(多考虑学生如何学)上来。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组建认知结构。教学内容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既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连接的中介环节,又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依据。所以,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结构和前后衔接。同样一节内容,只要教师对它作出不同的安排处理,就体现出教学效果的差异。因此,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也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须紧紧地围绕为学生主动组建认知结构服务。
(1)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须有利于体现知识结构。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把数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事实、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也就是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排列。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既要忠实于教材,又要灵活运用教材。做到重点突出,揭示深刻,有一定容量、密度、难度和鲜明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为学生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掌握认知策略服务。
(2)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小学生组建认知结构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应注重通过教学内容的处理,来激发学生“内化”的动力。如: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要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有趣,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吸引力,富有儿童情趣,才能激发儿童主动组建新知。又如: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概括能力差,往往会形成独立、静止、片面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点与知识链、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串点成线,连面成体,主动完善构建新知。
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利于学生的“学”。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思想、方式等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或联系方式,是影响教学流程、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围绕数学目标,依据教材、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灵活、科学、综合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途径。一般看来,与旧知联系少,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可采用讲解法;而对于重要的概念、法则、定律,则应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发现为主线,加深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本质的理解。因此,各种教法必须有利于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掌握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学方法选择的着眼点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到探求新知上来,乃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这就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合理选择各种教学途径、方法、手段。对于优等生,可组织自学、尝试、辩论、质疑等“放”的方式让他们主动地构建新知;对于中等生可通过教师点拨提示、自学小组讨论等“半扶半放”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地获取新知;而对于差生可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教师生动讲解等“扶”的方式使认知对象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减缓认知坡度,从而让差生掌握新知,达到教学目标。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结合教材特性,紧密地围绕着学生如何“学”,促使学生“会学”,全面提高。这也是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教学媒体是指在传播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包括课本、板书、教具、学具、幻灯、投影、电化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必须依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教学目的及学生认知需要来决定,用在刀刃上,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用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上;用在帮助学生认识、思维过程中;用在展现新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用在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上;用在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和容量上等等诸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掌握操作的原则、方法,发挥媒体的巨大作用。这既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手段,又是纠正应试教育重“灌”不重“趣”,实施“乐教乐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5.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发挥整体效应。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各要素作合理的科学安排的组合方式。系统论认为:要侧重从系统的结构来优化系统的功能。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要认真研究并把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安排的协调、合理、紧凑,注重反馈和矫正。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学要素的各部分作自身的完善。即抓好复习铺垫,促进新知迁移;注重新知获取过程,理清、吃透新知;巩固练习按需所施,实现档次化;小结评价多样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学认为: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矫正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精讲巧练,有利于及时巩固新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及调整教学。这要求教师控制好各环节的教学时间,以保证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发挥整体效应。
(2)课外作业档次化。设计课外作业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为了进一步使这个子系统的构成齐全、优良,以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有必要对课外作业作合理科学的设计。可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各施所需,精心设计2—3套练习。其一,是面向中等学生的作业,充分体现大纲要求,以教材的统一要求而设计的。其二,是为优等生而设计的,加重综合、变式、灵活题的份量。其三,是为差生设计的,注重充实双基,弥补知识缺漏。应鼓励低一级别的学生在完成应做作业后,努力主动探索高一级别作业。这样,课外作业就能有的放矢,注重实效,达到“短小精悍”的效果,为学生在课外发挥个性提供了时间保证。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应考虑诸多教学要素。同时,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得到不断的调整与改进、补充,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