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论文,不断增强论文,阶级论文,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入研究江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们党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同时努力扩大党的代表性和群众性,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面对世界,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理性觉醒
20世纪是国际风云急剧变化的世纪,从两次世界大战到两大阵营的出现与形成,从热战到冷战的更替,世界格局在动荡中不断发生变化。冷战时期,帝国主义采用“西化”、“分化”的手段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没能经受住考验,纷纷丢掉政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这些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日益失去了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疏远了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没有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争取广大用知识和科技武装起来的青年科技人员、青年实业家的支持,以巩固和扩大政党本身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对此,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他们就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以军事威胁为后盾,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以思想意识形态、文化渗透为手段,以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等为幌子和借口,同我们争夺青年,特别是青年企业家、青年知识分子,在我国培植敌对势力、异己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西化、分化、弱化我国。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随之进入我国,致使一些党员、干部思想发生混乱,政治方向不明确,在钱与色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党性,政治敏感性全无,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面对多元化的世界,我们既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也要看到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不仅要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要着眼于下一个世纪。21世纪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将更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并日益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并初步形成;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碰撞、相互激荡加剧。面对世界剧烈变化,面对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面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无疑,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的理论审视和理性觉醒。
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面对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立足于我国的现实,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
如何看待党的依靠力量,看待党的群众基础,是事关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个变化,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中国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变,否则,共产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在当今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涌现出了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之外的其他许多优秀分子,突出表现在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一批优秀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于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是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将他们排斥在党的门槛之外,甚至把他们作为党的对立面、异己力量加以对待?这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的现实课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同我们争夺这些青年骨干。关注并解决好这一现实问题,就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党的根本。面对这一现实,江泽民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是着眼大局、直面现实形成的建党新思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早在建党初期,我党也曾强调党员的出身和成份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1929年6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就表露这一思想,它指出:“党的主要的弱点是无产阶级基础还不宽广,工人党员的成份仅占全党百分之七,重工业工人中党的发展较弱,支部生活多不健全……”甚至到1930年通过的《中央通告第七十三号——发展产业工人党员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中,还规定了各地发展工人党员数量的多少,如湖南发展多少,广东发展多少等。可当时实际情况与党中央的要求相差甚远。资料表明,1928年至1930年连续三年工人党员占党员比例由1928年的10%下降到1929年的7%,再下降到1930年的5.5%。农民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占绝大多数。很显然,这是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环境的实际使然。针对“几乎完全是农民身份的党”,如何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呢?毛泽东提出要实行“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强调在“红军党内”开展教育。可见,毛泽东着重强调“思想建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和理论创新。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国共产党接受了这一现实,并在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起党在各方面的工作。”“社会成份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应该是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可见,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我们党并没有拘泥于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当时的现实,打破阶级成份的局限,将“一切愿意为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吸收到党内来,使党由“工人阶级先锋队”进而同时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赢得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毫无疑问,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观点,“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的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新的实践推动下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无疑也是对马列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新创造。
有人说吸收社会各阶层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来,党的群众基础是扩大了,但党的先进性没有了、党的纯洁性消失了、党成了“全民党”。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明确,党的阶级性、先进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群众性基础之上的。执政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事业是多数人的事业,执政党有责任把社会上各个不同部分的优秀分子都集聚到党内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保持党的先进性。政党发展史表明,一个党是朝气蓬勃、兴旺发达,还是暮气沉沉、垂垂老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广泛地吸纳并以自己的世界观同化社会各部分精英的能力。其次,不能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工人阶级出身划等号。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不能改变,党的阶级基础只能巩固,不能动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共产党只能在工人阶级队伍里发展自己的力量,更不等于说只要党的主要成分是工人,就可以确保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事实上,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很多党员来自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开明人士家庭或其它非无产阶级成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资本家,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杨度曾是拥护袁世凯当皇帝的著名保皇党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后来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相反,工人出身的向忠发,曾在党的六大上因共产国际强调“唯成分论”而被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但他没有共产主义信念,终至被捕后投降叛变。我们党在很长一个时期出现过农民党员占多数的情况,但我们党并不由此就变成“农民党”。可见,阶级成分不能作为判断党员政治上先进与落后和党的性质的标准。正如江泽民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次,不能以有无财产和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一个人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财产也逐渐增加。“无产阶级”已由昔日之“无产”变为今日之“有产”。这种变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们党的目标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认为只要手中掌握生产资料就是异己力量,不给他们政治地位,把他们完全排除在党外,必然会带来消极的后果。江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视角,“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的贡献。”第四,不能认为党员包含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就算“全民党”。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党,也不是说只要提出申请就能入党,不能把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或党员成分的多样化与“全民党”混为一谈。“全民党”指的是,党的大门无限制地向全社会开放,不管什么人,只要本人愿意,都可以吸收为党员,并且出入党组织完全自由。我们强调党的代表性,强调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完全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共产党绝不是一个松散的俱乐部,不是不管什么人,不管他来自什么阶层,只要愿意就可以入党。我们对要求入党者不是来者不拒,而是严格把握条件,只是把社会各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这样做,根本没有放弃党的先进性。
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面对未来,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举措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们既要面临世界剧烈变化的考验,又要接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维护和平与发展国际局势三大任务的考验,在这些巨大的历史重任面前,我们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面对未来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根本举措。
有利于突出党的先进性、群众性和广泛性。党的先进性是指党建立的阶级基础、与其他党、群、团体相比较而体现出来的长处和优势。一般而言,政党的先进性应体现在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形式两个方面。但国际共运史表明,人们往往只注重工人阶级出身等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内在本质的内容,即不去看党的理论和纲领,从而造成对党的先进性的片面化、简单化理解。从内在本质上看,党的先进性应体现在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所以,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仅从形式而且从内容上突出了党的先进性。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的加入,将极大地扩充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为“最基本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党的阶级基础,党的阶级基础的群众性、广泛性也充分体现了出来,我们党的发展空间也得以增大。因而,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开辟了我党新的力量源泉。
有利于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社会影响力和战斗力。党的创造力来源于党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本身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对增强党的创造力无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以外的社会其他优秀分子的加入,为完成“十五”计划和实现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那些响应党的富民政策的号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跑在前头、走在前面但徘徊在党组织大门外的优秀分子的力量聚集起来,不仅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肯定,更能调动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党的凝聚力、社会影响力也得以空前增强,战斗力得到整体提高,使我党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党的不断完善壮大自己的自我更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党的整合能力。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许多力量融合成为一个新的力量而会产生新的力量。在我国,随着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多样化”的出现,原有社会各阶级、阶层不断地随经济社会发展发生新的分化组合,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顺应这种时代潮流,我党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将社会各阶层中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把各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的力量整合起来,表明了我党有容纳和锻造各方面力量的信心和能力,对提高我党的整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突出党作为“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如前所述,毛泽东根据30年代中期的特点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要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部分成为科技人员,一部分成为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流动频繁,其身份、职业经常变动。针对这种现状,党不仅要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各社会阶层优秀分子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为今后我党成为“两个先锋队”提供了思想武器和重要保证。
(执笔人:肖君华 卿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