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建设技术的有效提升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海绵城市理论。在海绵城市理念中,城市道路雨洪管控占据着核心位置,它不仅代表着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合理化的收集也预示着城市整体绿带的灌溉效果。本文就以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论题,对海绵城市理念及其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措施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其目的也是完善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整个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一、城市道路基础绿化以及雨水处理现状分析
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的运行结构主要集中在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人行道,绿化设计主要采取的绿化带划分,三者形成的是互不干扰的模式。道路的绿化带会比路面高,路面雨水几乎不会流入绿化带,虽然建立了基本的纵坡雨水管道,但是对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效率没有运行很好的基础机制。在排水过程中也只能针对小型降雨。近几年很多城市发生大暴雨,城市内涝问题日渐凸显,内涝随后带来的就是供水短缺的问题,陈旧的排水系统逐渐被时代的发展淘汰。在产生内涝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迅速扩张以及地表不透水面积的逐渐增大,对于雨水渗透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是基础排水管道不能提高自身管道承载力,就会造成内涝现象的发生。另外,陈旧的绿化雨水处理布局是对水资源的浪费,若是初期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直接排放,也会对整体水环境造成影响[1]。
二、海绵城市理念内涵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指对城市的建设管理加强规划,有效发挥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水系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雨水处理,保证城市中的雨水径流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实现雨水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地可持续发展。
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的自然状态,即恢复“海绵体”,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的目标。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既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水体黑臭的问题,又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
海绵城市实现了对城市规划中不同设施的互相组合,并且实现了科学有效的平面设计以及竖向设计, 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合理利用起来,将城市发展中对环境的作用降低到最小范围。通过建设类似于海绵性质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抗洪防涝能力。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技术
(一)节流技术
指在城市降雨过程中,通过采用相应的材料应用来缓解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和加大汇水的面积,从而增加雨水的汇流时间达到节流的目的。该技术的应用在有效的降低了雨水径流对道路管道形成的压力,并在海绵城市理念的作用下,通过采用乔灌木树冠来有效节流[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促渗技术
通过改变道路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渗水速度,让雨水能够更快速的渗透到场地当中。应用的铺张材料之间的缝隙,当遇到降水时,雨水能够沿着材料之间的缝隙,渗透到土壤内部,没有降水时,则这些缝隙可以成为土壤间的通风换气的通道,有效的避免产生城市干岛效应[3]。
(三)调蓄技术
该技术是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中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核心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城市内涝险情, 还能够存储雨水使得在干旱时节,缓解用水难的困惑。它的功能就是加长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降低雨水的流量,进而有充足的时间来收集、排放、存储和净化水资源。
四、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主要运行的就是基础的控制指标以及优化的城市布局,并且利用优化的植物配置和基础管理措施,实现整体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一)绿化景观设计之道路绿化带设计
对于城市道路来说,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主要措施,其中道路的绿化带采用生物滞留带措施,其基础作用不仅要对机动车道的基础雨水径流进行有效的管控,也要对基本的自身雨水径流进行系统化的存储,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和规范。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过程中,要集中收集和整理基本的道路信息,并根据基本的道路等级进行集中化的设计。在实际的分车绿带设计中,只有实现道路纵坡大于基础横坡,才能实现道路中心线附近基础径流的截留作用,保证整体设计结构符合城市道路的基础需求[4]。
(二)绿化景观设计之行道树绿带设计
在整体设计过程中,行道树绿带主要作用就是对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水流的基础储水以及调蓄,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行道树绿带主要采取的就是树池结构的单排植被,进行基础的 LID 树池布局,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和平衡。设计设施进水口(如路缘石豁口)处应局部下凹以提高设施进水条件,进水口的开口宽度、设置间距应根据道路竖向坡度调整;进水口处应设置防冲刷设施。另外,也要在基础上进行合理化的优化,向内设置基础坡度为 18% 的地坡以及基础碎石缓冲地带,利用复合式栽种模式对基础水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截留,以减少树池中的水土流失,进一步优化整体设计结构[5]。
(三)绿化景观设计之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是实现对于汇入绿带中雨水的基础续存,在景观设计中要运行乔—灌—草复合模式,运行优化的植物缓冲结构,以实现整体结构对于水资源的有效集约。设计时要结合基本的周边结构和基础需求,利用植物缓冲带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过滤,既满足市民对于景观的近距离欣赏,也能减少车辆的噪音干扰,并保证整体设计的结构完整性。在路侧绿带绿化植物选择中,要针对防尘、除噪以及减轻污染为基本出发点,利用合理化的结构布局,对高大的乔木以及灌木进行合理有效设计,保证色彩的基础搭配以及由于季节产生的植物变化,真正实现美观舒适的道路景观,既满足人们对于道路景观的欣赏,也实现了交通道路上有效的指引功能。
另外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的方式,路面雨水宜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当红线内绿地空间不足时,可由政府主管部门协调,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红线外城市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消纳。当红线内绿地空间充足时,也可利用红线内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红线外空间的径流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今天,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中逐渐完善。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雨水管控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般而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中雨水因素的影响对城市道路影响颇深。城市道路雨洪管控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城市道路绿带将城市雨水合理收集、存储、净化和排放,使得城市雨水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不仅是实现了城市水资源的和谐循环发展,也减少了城市雨水规划的经济负担,从客观角度上讲,它改变了道路绿化景观原有格局,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06:59-64.
[2]张岚岚.浅谈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04:246.
[3]刘一颖.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7:283-284.
[4]隋飞.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OL].现代园艺,2016(17).
[5]李文超.刍议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智能城市,2016,11:199+202.
论文作者:默玉静1,胡浩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海绵论文; 道路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绿带论文; 基础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