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目的: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43例临床分析 方法:采用克氏针切开复位逆行穿针治疗锁骨骨折,术后患侧上肢三角巾屈肘悬吊并自主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8个月,治愈 37例,好转5例,未愈1例,术后总有效率97.6%。结论: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愈合后取针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易被农村居民接受,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实施。
关键词: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
锁骨骨折占上肢骨骨折的17.02%,在全身骨折中占6%左右,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多为摔伤导致,男性多于女性。锁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我院属基层卫生院,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病人损伤小,取出内固定方便等优点。我院自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43例锁骨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3例,男36例,女7例;左侧12例,右侧31例;年龄8~63岁,平均35岁;摔伤34例,车祸伤9例;单纯锁骨骨折39例,合并其他伤4例;闭合骨折40例,开放骨折3例;所有病例均为不稳定骨折,其中斜形骨折28例,横行骨折8例,粉碎骨折7例;骨折线位于中段及中外1/3者38例,占88.3%;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例。其中10例经手法复位不满意而改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无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损伤。入院时间为1h~3d,平均1.5天。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标准,所有病例均行锁骨正位片或CT三维重建证实。
2.手术治疗
2.1术前准备
入院后,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心电图、X线、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排除手术禁忌症及合并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患肩垫高,头偏向健侧,经臂丛神经阻滞或局部浸润麻醉,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纵轴切口,长约5cm,粉碎性骨折适当延长切口,显露骨折端,尽量不剥露骨膜及骨折块相连组织。将2~3.5mm克氏针,逆行插入骨髓腔,在肩峰后穿出皮肤,退针至骨折端处,复位骨折端,向近端骨折段进针穿出骨皮质0.5cm,远端克氏针剪断,尾端折弯埋于皮下。若为粉碎骨折,将骨折片置于缺损处,并以丝线绑扎。
2.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侧上肢三角巾屈肘悬吊颈前2~3周,练习握拳动作,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避免持重和外伤,后循序渐进锻炼肩关节。术后6~8周复查X线片,发现骨折线消失,骨痂形成即可拔出克氏针。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
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断端无压痛,无冲击痛,功能恢复。
好转:对位及对线尚可,或骨折对位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好。
未愈:骨折不愈合成局部明显畸形,功能障碍。
3.2结果判定
所有患者患者随访5~8个月(平均6.5个月),43例患者愈合时间为7周(平均6~8周),治愈 37例,好转5例,未愈1例(此例为患者活动过早,导致克氏针脱落)。术后总有效率97.6%。
4.讨论
锁骨骨折为儿童及青壮年常见上肢骨骨折,多发生于中外1/3交界处,由于其独特解剖结构,易造成近端向上后移位,远端向前下移位。传统保守治疗应用“∞”字带、石膏绷带及双圈法不能提供有效外固定,并且给病人带来极大不适。对不稳定骨折、粉碎骨折及合并其他损伤,切开复位显而易见是最合适的,随着“AO”技术的不断推广普及,钢板内固定逐渐被骨科医生采纳,但是锁骨独特的解剖结构,导致接骨钢板形状不与锁骨尽情相吻合,即使经过术中加工,也不可能与锁骨完全贴附,加之切开钢板内固定损伤大,骨折端剥离过多,血运减少,影响骨折愈合,费用高,需要二次手术切开取出钢板。而克氏针内固定近端穿出骨皮质,远端亦穿出骨折远端,能有效控制旋转,使骨折端不至发生移位,手术时间短,骨折碎片尽可能保留血运,不受条件限制,符合“BO”生物学固定原则,其复位效果好,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愈合后取针方便,操作简单,费用低,易被农村患者接受,非常适合基层医院实施。
参考文献:
[1]范晓华.单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5):98-99.
[2]张卫红,邓邦瑾等.29例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体会[J].中原医刊,2006,33(23):65.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王守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锁骨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上肢论文; 钢板论文; 疗效论文; 损伤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