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论文_陈争争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医院 江苏 淮安 2234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温针灸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来就诊的54例患有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2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采取温针灸治疗,统计治疗4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以及腰椎功能评分(JOA)。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后,腰椎的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之后的实验组患者VAS以及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采取温针灸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温针灸;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36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主要有腰椎间盘的软骨板,纤维环以及髓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再加上外界压力因素作用,使纤维环发生破裂[1],以至于髓核组织在破裂处脱出或者突出到后方或者椎管内,从而使相邻的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或者刺激导致在腰部产生疼痛,下肢的一侧甚至双侧出现疼痛和麻木等症状,会严重地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2]。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考虑到手术治疗伴有较大风险以及花费较多,因而更多选择保守中医治疗,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效实在不得已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进行温针灸和常规针灸治疗,对比二者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来就诊的54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实验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4.2±3.9)岁,病程3~9周,平均(5.1±0.8)周。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6.2±4.7)岁,病程3~9周,平均病程(5.6±1.1)周。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且参与研究患者无精神类疾病导致无法正常交谈,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寒湿型腰痛的诊断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3]:腰部冷痛有沉重垂坠感,转侧身时不便,并逐渐加重,静卧时疼痛感未见减缓,阴雨天有加重现象,舌苔显现白腻,脉象迟缓而沉。

1.3 纳入分析标准

a.有明确的临床诊断书显示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中医诊断为寒湿型;c.治疗之前未使用镇痛消炎的药物;d.无腰椎肿瘤疾病;e.无结核疾病,无出血症状;f.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g.脊柱正常无畸形;h.无精神性疾病。

1.4 方法

1.4.1对照组 采取常规手法针刺进行针灸治疗,银针取穴包括腰椎夹脊穴穴,环跳穴,肾俞穴,委中穴,风市穴,秩边穴,阳陵泉穴,昆仑穴。针刺进皮后再向下行针,待得气之后需每隔7~8分钟行气一次,治疗一次持续半小时。每日一次,每个疗程进行7次,共2个疗程,一次疗程结束之后休息3天。

1.4.2实验组 进行温针灸治疗,取穴同对照组,针刺得气之后将事先制作的艾条(约2厘米长)插到位于腰椎夹脊穴出的银针末端,每次治疗30分钟。疗程同上。

1.5 观察指标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借助一条10cm长的游标卡尺,上面会标有10个刻度,0表示不痛,10表示最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测量时使有刻度一面背对患者,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觉得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而后根据该位置找到对应的数值;患者改良的情况采取改良指数进行评价:改良指数=治疗后的评分-治疗前的评分。

1.6 结果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各自在治疗4周之后的VAS和JOA评分均有显著性增高;对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之后的VAS和JOA评分发现,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中痹症,腰痛的范畴,究其原因在于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病变性破裂,致使髓核向后脱出带来机械性压迫神经,从而发生化学性神经根炎症,表现为腰腿部疼痛[5]。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风寒湿邪侵体,体内温度分配不均,温度变化立即引起浅层血管骤缩,血液流通量骤减来防止热量散失;同时腰背部肌肉收缩产热来补全机体散失的热量;受这双重作用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异常阻滞,肌肉缺氧产生乳酸,肌酐以及肌酸等有害物质凝集,对神经和肌肉等产生侵害。而肌肉的痉挛加大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压力过大时导致髓核脱出压迫神经,神经根有炎症反应和水肿,经络受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感发表,从而造成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学者认为针灸有促进血液循环[6],减少炎症性物质的释放,减轻化学物质的刺激性作用,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腃,缩腃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通立止。”书中认为艾灸具有驱寒散湿止痛的作用。现代科学认为进行艾灸时,会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以及热辐射-远红外辐射作用,使热量随银针扩散进入较深层组织,从而趋湿散寒。则对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医治应当遵循温经通络,驱寒散湿为主要方向。温针灸是以针刺与艾灸联合来达到更有力的疗效。而在腰椎夹脊穴施以温针灸,即针刺同时艾灸,意在通过施加针刺刺激夹脊穴来舒缓肌肉解除痉挛,在此同时再施加艾条温热熏疗,可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缓解神经压力炎症的作用效果。

本次研究中,不论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中医针灸治疗之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经过温针灸治疗4周之后VAS和JOA的改良指数均比对照组效果要好很多,效果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温针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更为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温针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据可考,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沈来华,罗开涛,李蕴文,等.施氏温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4):278-279.

[2]张国福,杨阳,李华南.热敏灸疗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264-266.

[3]高曦,娄宏君,李倩.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鼠神经根组织形态学及脊髓背角环氧化酶-2mRNA含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1):65-67.

[4]孙钰,何玲.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研究,2012,25(8):48-51.

[5]王玲玲.艾灸的特点及温通效应[J].中国针灸,2011,31(10):865-868.

[6]孙艳东.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1):70-71.

论文作者:陈争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  ;  ;  ;  ;  ;  ;  ;  

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论文_陈争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