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釉瓷建盏的探究论文_魏嘉 孙政

关于黑釉瓷建盏的探究论文_魏嘉 孙政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山东省 济南市)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探究建窑釉料在淄博黏土上的运用;已立项 立项号:201706196

摘要:福建建窑以烧制建盏而闻名遐迩,由于宋代茶文化的兴起使得建盏在宋代就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极致推崇。

关键词:建盏 黑釉瓷

宋代茶文化兴起,使黑釉茶盏盛行,各种窑系的黑釉茶盏出现。建盏是黑釉瓷的一种,建盏釉料常见的有兔毫、油滴、鹧鸪斑等,还有少量的曜变天目。建窑黑釉瓷创烧于北宋时期,兴盛于南宋,元代由于朝代更迭、文化的转变,建窑黑釉瓷逐渐淡化,明代建窑黑釉瓷已经停烧,取而代之的是德化的白瓷。

一、建盏的发展史及艺术特征

(1)建盏的发展史

宋代黑釉茶盏的兴起是当时受饮茶方式的影响,宋代的饮茶方式冲点法与唐代煎煮不同,其茶汤有所差异,冲点法茶汤呈白色状,煎煮则为绿色,而白色茶汤比较适宜使用黑釉茶盏,在斗茶时,黑釉茶盏起到了不可小觑作用。元代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彪悍、野蛮,再也没有了宋代的文质彬彬,茶文化不再符合当时的文化发展现状,黑釉瓷逐渐衰败,青花兴起。

(2)建盏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建盏是一种黑釉茶盏,其胎质与釉层厚重、整体给人以一种厚朴、自然、典雅、神秘的感觉。滴建盏烧制工艺复杂艰难,釉色多样,它黑釉打底再施以不同成分的白釉,烧制出兔毫、油滴、窑变等各种釉色。由于釉中含铁量大,在烧制过程中铁的氧化物微粒出现脱氧而形成各种结晶现象,因此形成了各种釉色,像兔子身上毫毛的兔毫釉、如同鹧鸪身上斑点的鹧鸪斑,花纹呈斑点状如同水中漂浮的油珠的油滴釉,还有数量极少的,由于窑变而产生的曜变天目。

建盏器型以敛口和束口型为主,有些学者认为束口型茶盏的束口是由窑场工人大意所导致的,其实这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设计,在点茶的时候束口部分可以给即将溢出的茶汤回旋的力量,建盏釉料具有极大的流淌性,当烧制完成后盏口釉层薄,器身会形成建盏独具特色的釉滴。

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它的纹理是自然形成的,并非人力可以控制的,每一件都有独自的个性特点,它具有深度的美感,给人回味无穷,所以建盏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二、建盏研究的现状及其烧制工艺

(1)建盏的研究现状

自明清时期建窑黑釉茶盏煅烧以来,800多年的时间里建盏烧制工艺失传了,1979年,在强烈的号召下,福建省轻工研究所与建阳瓷厂等各单位的研究者们,在经过了无数次的试烧,终于烧制出了仿古兔毫盏。经专家鉴定这些兔毫盏达到了形似、质似、神似,这标志着失传多年的黑釉建盏得到了成功的复烧,并在在2011年5月23日,建盏的烧制工艺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本在继承了中国的点茶后建盏也随之进入日本,日本对中国文化非常憧憬,中国用的任何东西对当时的日本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的,建盏在日本是达官贵族地位的象征,甚至会为了一只建盏引发战争的事件,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人的审美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他们认为建盏凝聚着中国最高境界的美。

曜变茶盏烧成率极低十几万件中可能会有一件,它有着神秘玄妙的色彩变化,因此被日本人推崇至极,他们认为这种茶盏是中国窑工经过千锤百炼、多次实验才得到的,其实这只是偶然间得到的,而且人力无法控制。日本室町时代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写道:“曜变,建盏之最,世上罕有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如今虽然在日本茶道中很难见到建盏,但建盏至高无上的地位依旧存在,使用建盏的日本茶道具有非常强的仪式性,是带有最高敬意的茶道,是一种最高规格的茶道。当今世界出土的几件优秀的建盏几乎都在日本,出土量极少的曜变天目也都被日本收藏并且被视为国宝,出土的十几件油滴盏中,其中就是有一件被日本收藏,而我国却没有一件完整的油滴盏,曜变天目甚至连残片都没有。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收藏的曜变天目被国际陶艺界称为天下第一名碗。

在宋代茶文化融入日本的民族文化时,日本濑户开始尝试烧制建盏,在日本被称为濑户烧,濑户烧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的建窑在明代却开始煅烧了。日本对研制建盏非常重视,九十年代时期,日本著名陶艺家长江秀丽来到福建芦花坪调查研究。近代日本陶艺家安藤坚用了五年的时间烧制出了与宋代窑变天目非常相近的产品,并送给了福建博物馆。现代日本对建盏的研究一直继续着。

(2)建盏的烧制工艺

在古代烧制建盏所使用的大多是龙窑,其烧成温度大约为1300℃左右,主要以还原气氛烧成,建窑所使用的是由龙窑改进而来的阶级窑,由于窑炉炉身过长,窑中气氛很难控制的均匀,导致窑炉中还原与氧化气氛混合存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窑炉中偶然出现了非人力可以控制的窑变器物。能烧出这些窑变作品的只有龙窑中部的一小段。龙窑中其它位置一般都不出现这些现象,所以这种窑变建盏数量极少。

建窑使用的泥料含铁量高,胎色偏黑且质地坚硬,被称为“铁胎”。经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后的胎子叩之能有金属声。烧制建盏须使用建阳水吉镇当地特有的泥料,而釉水所用的原料却不是水吉镇所产的,只有宋代建州这个地方才有。

烧制建盏的传统釉配方一般包括釉石、草木灰、长石、三氧化二铁等。釉石经粉碎之后,在水中浸泡陈腐,软化成泥浆,然后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加入不同比重的草木灰等其他配料配方就可以制成釉水。配好的釉料颜色偏红,含铁量较高,在高温中流动性强,低温时会自行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纹理,这些纹理在不同光线下色彩有着丰富的变化。建盏的釉层一般都比较厚,所以施釉时一般采用浸釉的方式,捏住圈足,先在碗内进行荡釉,之后盏口向下倾斜侵入釉料中,并在釉料中静置一段时间,让胎体能够挂上足够厚的釉料,然后进行晾干,之后放入窑炉内进行高温烧制,通过严密的窑炉操作,釉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纹理。

建盏是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在古代一开始是使用托盘叠放,后来改用匣钵。使用匣钵,这能够使建盏在烧制时受热均匀,也能避免坯体落灰或产生被火炽烧的痕迹。烧制柴窑时装窑时非常关键的,需要根据坯体的总数和窑炉的容量大小,精心设计放置的位置,尽最大的可能保证更多的成品能够烧制良好。点火后需要人力不间断的添柴,窑炉中的温度才能保持不断地升温。建窑中的油滴盏烧成温度对其纹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当温度较低时,油滴纹理很难形成,窑中温偏高时,纹理又容易流淌成条形。由于建盏釉料的流动性较大,当窑温偏高、釉层稍厚或者烧制时间稍长时,釉料就会因过度流淌而粘底。

建盏坯和釉的配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改变配方中的成分增强釉料在烧制时的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烧制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研究者们发明了气窑、电窑等,与柴窑相比气窑更加方便操作,温度容易控制,烧制时间相对要短,还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大大的提高了成品率。改革开放以来,在传承与创新中,黑釉建盏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与发展。随着建盏复烧工艺的成熟、发展、壮大,建盏的销售市场也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张玮,高铁析晶黑釉的科学研究,2010年4月20日

[2]叶文程,关于建窑几个问题的探讨

[3]吕成龙,关于建窑的油滴和曜变,文史周刊,团结报,2011年1月27日,第 008版

[4]杨洵,建窑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斗茶文化,2012年5月

作者简介:魏嘉(1958年—),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孙政(1993年1月—),女,汉族,山东省曲阜市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16级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陶瓷美术。

论文作者:魏嘉 孙政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关于黑釉瓷建盏的探究论文_魏嘉 孙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