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_人文论文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_人文论文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文化与论文,人文论文,传统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以此为特色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把生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众多民族融铸成为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中华民族。中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最终是“分久必合”,仍归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要求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愿望,深深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当今,香港同胞回归祖国怀抱,澳门同胞翘首盼望回归,台湾同胞纷纷回大陆寻根问祖等等,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巨大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其二,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别突出的主题。尽管我们民族有屡遭侵略、被列强瓜分、蹂躏的悲惨历史,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表现出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一直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后代爱国志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今天,经过长期奋斗而取得独立自主权利的中国人民,仍然面临着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斗争,爱国主精神对我们尤为重要。

其三,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荀子》的“人定胜天”等等,我们先哲的这些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强调对社会的责任精神。霍去病的“国家安定,乐无央兮”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都是以国家社稷、民生民瘼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当前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注重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注意事物的变化、发展和相互联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国的伦理道德,提倡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豁达大度、谦虚谨慎、勤劳俭朴、克已奉公,反对专横跋扈、损人利己、蝇营狗苟、鼠目寸光、骄奢淫佚、图谋私利;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肯定知识的价值,认为获取知识是人生的乐趣,肯定劳动技能价值,主张在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等等。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优秀遗产,更是数不胜数,早已闻名世界,至今仍保持着无穷的魅力。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必要

“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现有的高教模式是在50年代初期,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需求而形成的。在之后长期的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片面地“重理轻文”,因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

(一)文化素养较欠缺,非专业知识浅薄

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专业知识(很多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很窄),除了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之外,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较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审阅一篇青年数学工作者的论文以后,感慨地说:“我给他改病句和错别字时间比看全文所花的时间还多。”即使是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也有较多学生的文章中存在着许多语法修辞方面的毛病。

(二)人格品质不健全,社会适应能力较低

由于大学生上学期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践中,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之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而导致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价值观念的庸俗化。主要表现是,不自尊及不尊重他人;情绪上抑郁寡欢而不乐观、不开朗;不易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逆境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等。由于这些大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品质,因而他们在现代社会情况复杂、竞争激烈、快速高效的情况下,缺乏适应环境变化、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效工作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某所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在一份该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中写道:“由于过高的期望值和自我设计,我院一些毕业生存在‘急功近利’的问题,并且一旦受挫,听不到表扬,便一蹶不振,以至‘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对自我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

(三)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修养不足

当前不少大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整洁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一些大学生缺乏公德意识,行为失范。在牵涉到个人切身利益时,个别学生甚至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缺乏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有相当一部分理工院校学生不学法、不知法,法律意识淡漠;校园里的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

李岚清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就是说,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既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又是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文化力的竞争。

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在一篇题目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讲话中说,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我们这几年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一个重要探索。在谈到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做哪几件事情时,他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除“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立质量控制的宏观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外,用很大篇幅来讲关于“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个问题。周远清同志所说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笔者本文所用的“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用“人文素质”,是因为笔者认为前者比后者范围广,包括物质与精神文化。而“人文”只限于精神文化。

在本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世界上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精神生活衰落,社会面临许多危机。当然,这些国家的社会危机不仅仅是文化危机,但文化毕竟对社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对此,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应该高度关注人类的总体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原则;应该加强对全人类所有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消除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精神危机。我国教育家杨叔子指出:“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社会灭亡的深渊!”

大学生是下个世纪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使我们跨世纪宏伟蓝图全面实现,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这种代表我们民族特点的“精神”,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

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较广泛的内涵。针对当前大学生人素质方面的主要缺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补充”:

1.礼仪修养。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仪的论说富有理性且非常精辟。比如,“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1〕这是说礼仪在人生中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2〕这是说礼仪的应用以和顺为可贵;“礼,与其奢也,宁俭。”〔3 〕是说举行礼仪宁可节俭,不可奢华等等。这些礼仪观念和与此相谐的礼仪形式,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2.治学态度。中国历代的学者都以治学严谨、学养深厚自勉,崇尚贵学尚识,笃志虚心、善问敢疑、深思彻悟、博学专精、务实致用的治学态度。因此,我国的大学问家数不胜数,他们的治学理念与实践对于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风气是非常有益的。

3.审美品位。中国历史上的文学艺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是出类拔粹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的“文化人”都十分讲究审美品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外在形式,更在于它鲜明的民族性、极高的艺术境界和精深的思想内涵。我们的大学生对此是知之不多的。

4.伦理道德。季羡林先生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说得十分具体生动。对“非”和“恶”的东西,不迁就妥协,虽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叫做气节或骨气,这在别的国家是极为罕见的。我们的大学生是需要这种伦理道德观的教育的。

5.爱国主义。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是“夙夜在公”〔4〕、“国而亡家,公而亡私”〔5〕、“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等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深化与升华。中国的这一传统美德是区别于西方道德传统的。

对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决非一个方面、一种方法所能胜任,必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奏效。而利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

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叫作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来对大学生进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是最重要的方法,一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一定意义上讲,民族性即个性。这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作用于我们的大学生,无疑将使他们的人文素质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突出的个性。这一点对于他们将来“走向世界”十分有益;二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所包涵的内容极为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广博性,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三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极为珍贵的全民的财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其价值上的珍贵性,要求全社会的人们,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必须十分珍视,并且继承下来。这是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其中很多高校利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由北京大学师生提倡并实施的“文明修身工程”得到广泛响应。又如,南开大学推出一批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人生”、“中国书画”、“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等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每门选修课几乎堂堂爆满,还曾经出现学生为选修上述课程在系办公室“排长队”的情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我认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广泛采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大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定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1〕宋·司马光:《易说》。

〔2〕《论语·学而》。

〔3〕《论语·八佾》。

〔4〕《诗经》。

〔5〕贾谊:《治家策》。

标签:;  ;  ;  ;  ;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_人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