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写香港的神与魂——“香港回归丛书”介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丛书论文,香港回归论文,介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一位友人颇兴奋地向我谈起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香港回归丛书”,这不由地激起我极强的阅读欲。于是,并不费多大周折,这套丛书四种五册——《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经济》(一)(二)、《香港的文化》便醒目地摆在了我的案头。在通过阅读而得到对香港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我开始了对此丛书的人文思考。
不论认识一个人,或是一种事物,或是一个地区,都有深浅层次之分和由表及里的过程。“香港回归丛书”作者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去真切地展示香港的整体风貌。这种展示是从历史开始的。尽管史籍中有关香港地区的出现和历史记载距今较近,分别最早见于明代应槚著《苍梧总督军门志》(1552年)和郭棐著《粤大记》(1573-1619年),但是,香港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却是极为悠久。仅就目前香港地区的百余处古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而言,就足以证明,大约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里生活,而且自明代以来,无论是本土特有的采珠、制盐、航海、制香等行业,或是商业、文化、教育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准。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欧洲霸强的海上扩张和中国封建王朝的沉衰,香港才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写下了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同时,由于香港特殊的地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它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基地和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前沿。这浸透国人血泪的悲壮历史,都通过作者平和的行文、扎实的史料、切实的立论显现出来。作者的铺陈与论说范式具有独特性,史与论结合是以论为经以史为纬,时间(史)与空间(区域)结合又以史为经以区域为纬,经纬相互交织,互通互融,新鲜、活泼地展现出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华人社团、历史收复等历史生态。不夸张地说,它对改变中国史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单一的格局,激活中国历史研究的生命,具有不凡的意义。
“香港回归丛书”以历史为出发点,却又鲜明地将现实作为基点。确切地说,《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经济》、《香港的文化》都是于当代历史的隧道中显现的现实社会场景。《香港的回归》,是体现该丛书主旨的一本,它翔实、完整地讲述了香港回归前的理论准备与政治操作,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起,言及中英谈判与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香港基本法的诞生以及英国改变对华对港政策掀起“政改风波”、英方致使1994-1995年选举安排会谈判破裂、香港新机场节外生枝等等,都做了真实的复现,读之,使人悟觉到它的一种政治、历史与理论的纵深感。而纪实作品的大场景、高视点、深挖掘手法的溶入,更令人爱不释手。后两者则成功地报道了香港社会的经济模式和文化景观。《香港的经济》以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开篇,从成就、动力、聚焦、启示、前景等若干视角探去,揭示出“虽为弹丸之地”,“却有着惊人的经济规模”、创造了“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的香港发达的隐秘所在;《香港的文化》则对当代香港的文学、艺术、传媒、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及生活方式等,做了全景观式的审视,展现了香港文化的现实品格。当然,无论是香港的经济,或是香港的文化,它们都还有着另一向度的蕴含,我们在下面的文字中评说。
如果将上述视作对香港外在形象的绘写,可能是有些简单浅显了。然而,展示香港社会的神与魂,显然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绘写的最突出之处便是,“香港回归丛书”的作者,于不经意间构筑了香港社会文化的价值认识体系。应当说,个人价值、市场经济、宗教信仰、多元文化,是香港社会基本价值所在。香港人,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或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这种基本价值的肯定和追求。兹以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为例。
香港经济体系的特色无疑是极其鲜明的。确如《香港的经济》(一)的作者所说:“自由市场经济,是香港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在资本主义世界纷纷强化干预的今天,香港整个市场体系仍然具有高度自由、高度开放和高度国际化的鲜明特点,因而被西方经济学家视作‘当代自由资本主义的典范’”无庸置疑,自由市场经济是西方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的活的灵魂,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然而,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制度已非古典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只享有相对的自由。原因就在于社会问题干扰、政府干预和国际跨国公司的不断出现。相比之下,香港在自由港政治基础上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历经风浪而无更张。如此比较,丛书作者是深邃地发掘了香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有别无其他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内涵,使人从更高层次认识了香港的内在神韵。
多元文化,是支撑香港社会的重要支柱。对于香港文化,学界看法不一致,有认为其为“殖民地文化”。也有人认定,从大文化形态看,香港属海洋文化。《香港的文化》作者提出:“当代香港文化是中西文化和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元混合体;目前以商业性流行文化为主流。”应当说,这一认识是有见地的。文化,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当然受着社会、时代、历史、民族、国家和地域的制约。香港无疑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深圳不过一河之隔,鸦片战争后,虽沦为英殖民地,但其与内地文化仍属同一板块。同时,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体,文化除具显本土性外,又呈人才的流动性和杂处状态。欧美文化的渗入,加之港英当局“中学为用”的统治术,便形成了当今文化的多元形态。
香港文化的商业性,依我看,主要表现为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形态。这种文化属性,适应了香港民众在现实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的精神需求,其特征表现为,反应迅速而缺少沉思,浅层开掘而极乏向纵深掘进。当然,在这种浮象之后,亦有精英文化的发展。退一步说,这种文化即便对精英文化构成生存威胁,也非文化的倒退而属正常的文化现象。因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互为依存的,精英文化只有在广漠的大众文化土壤中才会产生。当我们缕析了香港文化发展历史与形态的内涵,也就把握了《香港的文化》的内在逻辑。
“香港回归丛书”为我们复现的香港社会价值体系,更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层意义便是,它要求我们将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这一社会中的所有人文景观无论其优长劣短,都可以视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可资或模仿或借鉴的东西。而且,在通过对香港的整体形象的勾画和内在意义的发掘过程中,即使在香港回归之后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转换情势下,我们仍应从整体上保持香港文化的独立性,这一点,既与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一致,又与“香港回归丛书”的既定目标相吻合。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丛书显示了它极可宝贵的朝气与活力,坚定的政治品格和学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