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与当代国际关系变革_新技术革命论文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国际关系变革_新技术革命论文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格局论文,当代论文,新技术革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关系格局是一个历史范围,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中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态,它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在不断变更中均衡发展。纵观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我们发现新技术革命整合和解构世界秩序,推动国际格局的变迁。

新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本世纪60年代是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近10年中,新技术革命以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中心,有了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中,最突出的特点是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主要指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和部门,大大改变了以前十几年中新技术革命主要用于军事领域的状况。由于技术当量从高科技向经济领域的成倍增长,以致使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前所未有的质的突变形式,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实际已经具备多极化的格局,出现美、苏、日和西欧四个中心,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上处于相对的均势。

步入80年代,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开始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一些大国,纷纷将发展高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既用于军事,也用于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1983年开始,美国提出高边疆政策和“星球大战计划”。随后,前苏联提出“加速发展战略”,经互会国家共同制订了“到2000年科技发展综合纲要”。日本和欧共体国家也分别提出“人体新领域研究计划”、“地球科学新领域研究计划”和“尤里卡计划”。我国也十分重视高科技的研究,制订了“八六三工程计划”。邓小平在观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时说:“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9页。)80年代的世界充满以高精尖科学技术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位一体的激烈较量。以科技催化经济,再以经济与军事对社会支撑作用的位移,给政治产生强烈的反冲,加之其他内外条件的合力,最终使得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带有明显跃迁的性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是如此的吻合,再一次给恩格斯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这一至理名言加上一个有力的脚注。

回顾国际关系史,以往国际关系格局转换都与战争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结束拿破仑战争的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形成了英俄普奥法的多极格局。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和华盛顿体系。第三次则是二战后的雅尔塔两极格局。透过战争这一直接原因,国际关系格局转换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前两场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很明显,这也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与前三次所不同是没有战争这一直接的推动,究其原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所起的影响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实力的内涵,使科技因素从经济力量中分离出来,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重要而独立的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均以军事为依据,以武装力量的人数及对资源的占有与控制作为实力的主要标志。新技术革命缓解了资源在国家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减轻了经济发展和军事对资源的依赖。

新技术革命削弱了军事冲突的作用,提供了武力以外的抗衡手段。在美苏争霸时代,美国借助于强大的经济、科技力量,最终“不战而胜”,而苏联由于过份地追求军备竞赛,不仅拖夸了本国经济,而且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欠佳,最终导致解体。它表明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军事较量时代已经让位于以科技经济实力取胜的时代。

新技术革命更新了实力的内涵,迫使各国把推进科技的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重点。科技兴国、技术立国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正如江泽民所提出的:“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注:见《人民日报》1991年5月23日。)总之,凡是科技实力强的国家,必定是国际政治地位高的国家;凡是国际政治地位高的国家,势必要以强大的科技实力为依托。

其次,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主体实力的相对均衡化。新技术革命使得原来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卷入现代科技革命,其经济实力在较短时间内将迅速增长,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成为可能,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几乎与产业革命同步进行的条件下,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大大缩短。70年代以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不断上升。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和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紧紧地抓住了新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它们迅速发展了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无论日本、西欧,还是某些新兴的工业国,它们的高技术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有领先的地位。它们抓紧利用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因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它们充分利用了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世界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参与国际循环和分工。此外,新技术革命还使许多国家摆脱了资源和传统发展战略的束缚,按照新的战略方式迅速发展经济,增强其实力。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尽管有丰富的矿物资源,社会和人民却一样忍受着贫穷,而东亚“四小虎”虽然缺乏传统工业化所需的矿物资源,却成为最令世人羡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多极科技实体与多极政治力量、多极经济联盟相互对应,交融并合,结为一体。新技术革命推动了国际关系主体实力的相对均衡化。这种相对均衡化是指不同国力、不同发达程度的各类国家,在各自的基础上缩小了与超级大国国力的差距,提高了自己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中的地位。美国已相对衰落,但从另一个角度是指日本、西欧的兴起。

再次,核武器的发展和世界的整体化,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方式。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引起了武器装备的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核恐怖的和平”局面。如果使用核武器和高技术武器,必然使战争双方甚至全世界都遭受无法承受的灾难。核武器当作战争手段来使用,已经使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一般规则失去意义。

新技术革命造成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的同步发展。二战后,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国际分工不断深入,以部门间的专业化发展到部门内的专业化,不仅产品而且零部件的生产、工业加工、科技开发也逐步在国际间走向专业化,国际分工在横向结构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发展。由于新的科技进步,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获得长足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大为提高。9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显著的进展,已形成欧洲、北美及亚太三个对全球政治、经济拥有辐射力的大圈,在经济上形成了转型期三足鼎立的格局。新技术革命,把世界上每个国家,包括社会制度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的经济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促进世界整体化的发展。

核武器的出现和世界的相互依存,使得国际关系格局转换不再借用战争。尽管各国间仍存在着利益冲突,但它们更多的是寻求利益汇合处。国际关系将在三个层面上(主权国家、区域联合和国际组织)得到多元化的发展,国际秩序正在以国家为本位的多极化、以区域为本位的多圈化、以全球为本位的国际化三个层次上重新整合。

最后,新技术革命为国际间的了解、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同时,也使得国际关系格局具有联动性和脆弱性。作为新技术革命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为加强国际间的了解、联系和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手段和广阔的空间。各种探测卫星、通讯卫星和计算机网络是重要通讯的手段,它们了解情况及时、全面和准确,在相互联系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过去认为不可能的变成了现实。所以,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地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国际间了解、联系和交往的革命性变化,对当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也是革命性的。亨利·基辛格说:“现代化的电讯联络把消息和思想立即传送出去。通常是局部事件—战争、争夺、丑闻、国内动乱、自然界悲剧—突然开始具有了全球意义”。(注:亨利·基辛格《白宫回忆录》第94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措施,无疑是内部事务,但往往对别国也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起连锁反应。

标签:;  ;  ;  ;  ;  ;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国际关系变革_新技术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