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政德思想与现实启示
房晓军 胡业福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德既是对居庙堂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任官、考课的重要标准。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为政以德”,从《尚书》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到《大学》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政德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明境界,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这一思想历经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齐文化关于治国理政的煌煌巨著《管子》中,政德思想也有丰富的阐述,深刻反映了先秦时期齐国以包容务实的态度,吸纳诸派争鸣竞放理论,在强齐图霸中以德行政的思想传统与历史实践。对《管子》政德思想加以研究,不管是透过历史云烟回望先贤智慧,还是借往鉴古资治于今,都十分必要。
一、《管子》政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利百姓:明大德
争霸图强是《管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鲜明政治理想,而这一理想的实现基础是先得人心。“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因此,《管子》认为圣明君主要顺乎天下大计,以谦恭卑礼招纳贤士,以均分禄食吸引民众,用施行德政吸附诸侯,最终取得天下,使百姓安定下来,这是“术术乎大德”。(《霸言》)《霸言》所谓“德利百姓,威振天下”,我们撇却威振天下的帝王思想不管,德利百姓使百姓得实惠确是莫大的功德。在当时的齐国,为了图存而求霸业,而求霸业先要得人心,得人心则要施德政,在这一治国逻辑中,德构成了成就霸业的起点。同时,从德利百姓,威振天下的政治理想来看,百姓利益在这一理想实现过程中所受到的护念与滋养,其终极意味更甚,这正是大德之所在。明确了此关系,我们再来看《霸言》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进而实行以民为本的种种举措,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治国谈政,首先要德利百姓,这是《管子》政德思想之首义。
7)结合数据库课程内容,对上述4~6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ACCESS数据库完成的一些科研成果。
(二)任事尽职:守公德
中国传统政治,“第一注重的是选贤任能,第二注重的是设官分职”。在《管子》的政德思想里,也存在着分职任事、各尽其责的理念。官,作为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在坚持共同政治理想信念的大前提下,讲政德,还必须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严守职业道德,做好分内的事。在君臣治国的古代社会,虽然“天下”属于一人,但也必须是君臣各守其道。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管子》中的君臣分职主要表现为上轶下劳,但是,君臣上下的职业操守中,各尽其职的“公德”思想还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君臣上》所说:“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权度不一,则修义者惑。”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人君应当做的,是讲求统属众官的方法,而不要干预众官职责内的事务;而人臣应该做的,则是要处理职责以内的事,而不要干预到职责以外去。《管子》讲政德,讲求君守君德,臣守臣德,各尽其德。
(三)道德当身:严私德
私德是自身之德。注重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个体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起始点,通过发挥主体的能动力量提高认识、改造或适应客观世界的伦理水平和思想境界。私德之于官僚,它的意义在于奠定了国家政治权利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道义基础。《戒第》篇进一步阐释了私德的重要意义。它指出:“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认为只有成为道德当身的圣人,才有天下王的资格。这样,依靠道德和威望,君主不用动,只要发布政令,下面就万事成功了。可见,《管子》中道德当身的意义不仅是个人修为的提升与完满,而且是与国家、天下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道德当身的形而上意义,则是自身合于大道。“道者,所以变化身而之正理者也,故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事君自忠,事父自孝,遇人自理。”(《形势解》)当自身精神境界与道契合了,不管是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还是在社会角色的承担中都会恰切相宜的。
二、《管子》政德思想的哲学阐发
(一)闻道治国
宝玉爹是个《三国》迷,平时与人说话,往往一不小心就到《三国》里去了。二狗伢在家与老婆喜姑赌了气,刚出门,脸色依然难看,恰被宝玉爹碰上,宝玉爹故作惊讶问,满脸忧然郁结,何也?二狗伢一跺脚,走了。一日,公社里来了两名上衣有四个荷包的国家干部,在宝玉爹家里吃饭,宝玉爹给每人倒了一杯茴砣里酒,举杯开言道,昔有曹操煮酒论英雄,今日领导光临寒舍,蓬荜生辉,三生有幸,在下敬二位英雄一杯!两位领导都是没喝过多少墨水的,只听人说曹操是大奸臣,如今听宝玉爹如此一说,也不知如何作答,唯喏三声,把酒干了。
(二)道德无间
去欲、虚静、专一,这是《管子》为治心开出的方子。否则,“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心术下》)只有正形饰德,才能万物毕得。《内业》指出:“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心,这就叫作“内德”,并进一步阐释说,人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上会日新其德,遍知万物。心不要有别的企图,只要把“平正”放在里面,对待万物就会有正确标准,即“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内业》)在此,心治与内德通联起来,并将之向外推衍,与国治放在一起,显现内圣外王的意蕴。“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内业》)这就告诉人们,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说的就会是治理好的话,加于民众的就将是治理好的事,这样天下也就会治理好了。
《管子》认为,道对国家的治理有重要作用。《形势》说:“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意思是说,道的理论是一致的,但运用起来则各有不同。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家,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乡,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国,有的人懂得道而能治天下。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顺从天道,国家才能保持强盛。《形势》篇所言的“道”,乃万事本源之道。“道体一,而其用多方。”但其要旨不在于深究本源性问题,而在于强调道的作用,体现为由家而乡而国而天下的次序。
(三)虚心得道
要吸引初中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就要从教学语言出发,运用趣味性十足而简明扼要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如果只从题目中的桥这一偏正词组出发,从人、车渡河出发,引出“桥”的概念,再从本地桥的区别,引出不同类型桥的结构,提出“石”,最后才引出“拱”和“中国”,会使学生听得头昏脑胀,也不能吸引学生继续专心的听课。而以《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为例,教师通过在起始阶段对“租界亭”的解释,使学生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然后用简洁而明晰的语言对文章结构、线索进行指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而且使学生可以专注地继续听讲,达到教学目的。
(四)心治国治
《管子》提出依道治国,然而道是无形、无声、至大、至小、居无定所而又无处不在的,“天之道,虚其无形”。道如何体现出来呢?《心术上》有言:“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天道虽然虚无无形,但是它能遍流万物,落实在具体事物上,这就是所谓“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心术上》)道是靠德来体现出来的,“德”就是“得”,万物依赖它得以生长,心智依赖它认识道的精髓。如果说无为叫作道的话,那么体现它就叫作德,所以道与德没有什么距离,谈论它们往往不加区别。据此可见,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这是一物的两面,统言则无别,对言则有分。
道要靠德来体现,而我们所“得”的载体是什么?《心术上》指出,是心。何谓心?“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则如同百官。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若充满了嗜欲,那么在上位的会脱离正道,居下位的也就荒怠了职事。所以说,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主体是心,人要想体解外物获得大道,首先得把心修养好,而修养心的最好办法,莫如使它处于虚的状态。要想做到“虚心”,人们所要记住的是心意专一,“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心术上》)清除了欲念就会心意疏通,疏通则虚静,虚静就可以专一,心意专一则独立于万物之上明察一切达到神的境界。
三、《管子》政德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治国要遵循道统
《管子》谈治国,是依道而行,正道是其治国理念中的深层次原则,而政德、爱民、治心等则是道衍生出来的具体观念、措施或手段,它们最终反映的是道。讲政德,首先要合乎正道。在当下的中国,讲政德,也要合乎道统,而这个道统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干部讲政德,其理想信念、公仆意识、个人修养都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政德之大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新时代的政德建设,首先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胸怀大德,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不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却是取得政权后当权者的修养和为政之路。”在此意义上,讲政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时代绽放。
(二)为政要利民益民
《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指出要爱民、利民、益民、安民,认为这四者都是道产生的,帝王运用它们,天下便得治。帝王要慎重地处理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的问题,把人民和土地放在前面就对了,把高贵和骄矜放在前面就错了。敬天保民,这是政德的核心所在、根基所在。坚守人民立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代,讲政德,那就要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之初心,不忘为民族谋复兴之使命。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而是站在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立场之上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都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生命,坚持用全部实践活动去维护、实现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当主人,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无愧于人民公仆的称号,才能实现自己政治人格与政治理想的价值统一。
(三)政德要直面时代
《管子》所反映的历史时代,前承庄僖小霸,后续复霸运动,整个国际上四夷交侵、诸侯林立,斗争混乱又激烈。如何不被侵略、不被吞并,复兴祖先的功业再创辉煌,是齐国的振作梦、复兴梦。争霸安社稷方略的制定和通德者王理念的提出是并行不悖的,因为这个德是落实在信念上、民生上、敬业上、操守上。有了这样的德,振作梦和复兴梦将会切实实现。当今中国,所面对的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不亚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领导干部只有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才能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业绩。新时代,我们强调政德,说明政德建设在修复政治生态中有重要作用。政德为理政治国之本、实现复兴之源,良好的政德是领导干部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强调政德,用意深远。
(四)领导要带头践行
《管子》在《四称》篇里对照了有道之君和无道之君、有道之臣和无道之臣,在《七主七臣》篇里罗列了七类君主和七类大臣,这里面的明君贤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讲政德。君主是“圣人在前,贞廉在侧,竟称于义,上下皆饰”,臣下是“事君有义,使下有礼”“ 忠于国家,上下得体”。(《四称》)君与臣作为彼时代国家政治权力的持有者,靠道德这种善的约束力,来保证了政治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正当性,并以身示范,引召天下。新时代,老百姓评价政风党风好坏的重要标尺,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讲政德、做表率。领导干部的政德关乎个人形象、事业成败、国家发展。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要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总之,领导干部角色的政治性和行为的示范性,决定了该群体是政德建设的关键。只有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才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党营造出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首先,数据分析主要是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数据中的价值,更好地位教学服务。大数据时代,高职教师也要重视从网络平台中获取资源和信息,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计划,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
(作者房晓军系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胡业福系山东淄博教育局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谢义飞
标签:政德思想论文; 《管子》论文; 政德建设论文; 现实启示论文;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山东淄博教育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