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_范国鑫,王宪丽,宋宁,赵文婷,王嘉瑶,刘宇

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_范国鑫,王宪丽,宋宁,赵文婷,王嘉瑶,刘宇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158100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及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2014年6月至 2016年6月发生的59例护理不良事件。结果:5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管道滑脱27例,占45.76%,给药错误14例,占23.72%,压疮10例,占16.94%,烫伤4例,占6.77%,标本采集事件2例,占3.38%,护理服务投诉2例,占3.38%。结论:为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重症医学科应提高科室安全等级,采取措施减少用药错误,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原因及对策

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违反职业者被期望的标准而导致的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客观因素之一。发生较多的情况包括祝愿使病患跌倒、用药失误、烫伤、走失、窒息、冻伤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了患者安全,降低了护理质量,是加剧医护人员以及病患之间的紧张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统计分析确认发生率较高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种类、人员层次和时段,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并在ICU护理人员中加以推广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保证患者安全,是ICU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讨论我院重症医学科5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解决措施,为临床处理有关问题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统计我院重症医学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发生的59例护理不良事件。按护理不良事件不同类别分类统计,进行资料整理。其中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33-78岁,平均(51.2±10.6)岁。

1.2方法

对59例不良事件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利用根因分析法展开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认发生率较高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种类,确认发生率较高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种类、人员层次和时段,针对分析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2.结果

59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管道滑脱27例,占45.76%,给药错误14例,占23.72%,压疮 10例,占16.94%,烫伤4例,占6.77%,标本采集事件2例,占3.38%,护理服务投诉2例,占3.38%。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人员工作年限,临床护理人员工作时间相差较大,一般分为实习生,轮转人员,固定工作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人群中,工作年限在2-5年的医护工作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比例最大,为41.4%,工作1年以上的医护工作者比例最小,仅为3.4%。我院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相关工作规定,将一天中上班时间分为三个时段,每时段8小时,以便医护工作者既能得到应有的休息时间,又能有秩序地上下班。8点到16点和0点到8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4.5%和5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重症医学科是集中收治各类危重患者的场所,是一个高风险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是重症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因此,主动无责上报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重症医学科是我院早先根据相关医疗机构科目规定,增设的诊疗科室。主要的作用为对急症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延续生命;对多器官功能发生障碍的患者给予治疗支持。由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病患病情复杂且严重,需要的监护仪器多、操作复杂,致使科室内工作人员参与工作时的生理压力以及心理压力较常规护理人员更大,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以及频率也更大。调查显示,在5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管路滑脱发生频率最高27例,占45.76%,居重症医学科护理不良事件首位。原因在于医生对镇痛镇静认识不足,躁动患者未给予镇静、或镇静不足或只镇静未镇痛,导致患者因躁动致管路滑脱或拔出占首位,为10例。因此带管患者需加强与医生沟通,及时给予有效镇痛与镇静,防止患者因躁动导致管路滑脱。管路固定方法不正确或固定不牢固导致脱管3例,如1例术后气管插管患者只用胶布固定,未用寸带进行双固定导致脱管。管道固定不牢或不妥当是管道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固定方法应正确稳妥,保证做到有效双固定。护理人员沟通不良和评估不足是导致管路滑脱的又一个主要因素,有研究发现,住院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护理服务缺乏风险意识,较少主动采取维护自身医疗护理安全的行为。因此应加强对清醒患者的安全教育,告知患者管道留置的重要性及脱管的危害,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同时护士应准确评估患者有自拔管路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药错误原因在于制度执行不力,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违规操作是导致给药错误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根据日住危重患者数安排足够的人力,导致护士“赶”工作,压力过大使得护理人员产生疲惫感,表现为职业敏感性下降,不按护理常规去工作,交接、核对工作流于形式,以及护士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因此要通过多种管理制度和方式提高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用药安全。制定标准给药流程,重症医学科涉及的给药品种多,数量大,因而要制定标准的给药流程来规范护士的给药护理行为,加强护士药物知识的培训,使护士具备能够预测病人药物治疗的预期结果、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的能力,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用药观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伤害;对于烫伤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于护理人员交班的间隙、或者是亲属探访期间的不符合规章制度操作造成的。对于此类事件,医护人员应该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避免家属擅自给患者采取其它护理措施;同时应该完善工作流程,做到岗位24小时有监护人员工作,保证住院患者的恢复环境,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因病情及治疗需要不能进行翻身的患者或者因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等致压疮5例,占50%,因此应认真评估,筛查高危患者,认真填写压疮评估表,使用压疮垫、减压敷贴,严格交接班。高风险时段因素在夜班发生压疮6例,占60%,这可能与夜间护士相对较少或者因夜间护士长不在岗缺乏监管有关,因此适当增加夜班人数,同时提高护士慎独修养。保障护理安全是卫生部倡导的优质护理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医疗机构防范医疗事故、减少医疗纠纷的自律管理措施。重症医学科因其特殊的患者收治范围,为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提高科室安全等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用药错误,强化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建立主动无责上报体系,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发现和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找出容易因个人差错而影响全局的不良因素,进而有效地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世敏. 重症医学科59例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2,25:230-231.

[2]魏公新. 重症医学科夜间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J]. 中国伤残医学,2014,08:267.

[3]张媚. 重症医学科29例护理不良事件归因分析与对策[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320-321.

论文作者:范国鑫,王宪丽,宋宁,赵文婷,王嘉瑶,刘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论文_范国鑫,王宪丽,宋宁,赵文婷,王嘉瑶,刘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