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的共现关系看汉语副词的意义类型_副词论文

从与“”的共现关系谈汉语副词的意义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副词论文,意义论文,类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以往的研究与问题

      汉语学界对副词与“

”共现的问题早已开始关注,但一般仅局限于“就、才、只、都、没(有)”等几个副词的研究。例如①:

      

      

      

      

      

      

      

      

      

      

      

       二、汉语副词意义类型的考察方法

      本文的考察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二)某些例句本身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已经”搭配,考察时要注意多替换一下。例如:

      

      2.2 状态义测试

      

      (一)该型绝大多数副词都表示状态义,如例(10c),表示先前“需要担心”但现在已经变为“不用担心”的对比变化。

      (二)个别情况则是表示动态义④。例如:

      

      

      (三)一些例子表示量的动态变化。例如:

      

      量化也导致了一些两种句法配置皆可的情况。例如:

      

      2.3 否定测试

      

      (一)否定副词,以及由否定短语通过“短语词汇化”的方式所形成的副词。前者如“不、没(有)、别、甭”等,后者包括“不”系词、“未”系词、“无”系词、“没”系词、“非”系词、“毋”系词等,表示反问的“何”系词等也属于这一类。例如:

      

      (二)负极性副词。有的副词修饰的VP/AP部分必须或一般倾向于是否定结构,那么整个“adv.+VP/AP”结构也必须或一般倾向于表示句法否定意义。例如:

      

      (三)隐性否定副词。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语义否定的词语。英语隐性否定动词如:

      (20)a.She avoided doing it.>She didn't do it.

      b.They refused to come.>They didn't come.

      相应地,汉语的“避免、拒绝”也具有隐性否定的特点。其实一些副词也如此,它们往往是“焦点敏感算子”。这包括两种情况:

      1.小句表示某种事实的出现,这只是它的预设意义,其焦点意义则表示某种预期认为该出现的事实没有出现,如“只、才”等,见陈振宇等(2013)、刘林(2013)。如“他只买了红酒”,其预设意义为“他买了红酒”,其焦点意义为“红酒以外的东西他没有买”。对焦点意义的判断是基于“否定测试”,如例(21),当乙遵循常规否定的语用条件时,他的否定性回答对预设“买了红酒”并未反对,而只是反对“红酒以外的东西他没有买”这一焦点意义。

      

      乙:不,(他买了红酒),还买了些其他东西。

      

      2.小句表示某种事件的持续,它的焦点意义则是表示该事件应该终止而未终止,如“仍、还”等,因此它们与“只、

、刚”等有相同的情况,故此类副词也有隐性否定功能。

      (四)特殊的否定性副词“差点儿、险些”,它们都有两个用法:一是指事件差点儿发生但实际上未发生,显然这是否定性副词,且一般只能表示某一次特定的事件。例如:

      

      但是“差点儿、险些”也可指事件差点儿没发生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这似乎是“肯定性”的。但例(23)肯定的是“他考上了大学”这一预设意义,其焦点意义是“他曾很危险考不上”,所以也是否定性副词。

      

      2.4 局部肯定测试

      

      另外,表示惯常与未来时间的副词要么表示惯常行为没有变化,要么表示事件变化尚未发生,所以具有状态性的特点。例如:

      

      表示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的副词也属于这一种,因为它们表示的也是一种日常性事件或者要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件。例如:这类肯定性副词按意义可分为以下十二个小类:

      

      

      这类肯定性副词按意义可分为以下十二个小类:

      1.关注事件的方式,如“挨个儿、按期、草草、独自、公然”等,共149个。

      2.关注事件的时间,如“趁早、成天、当即、尽早、早早儿”等,共40个。

      3.关注事件的程度,如“大大、大肆、鼎力、分外、好好”等,共32个。

      4.关注事件所涉及的心理,如“暗自、成心、刻意、率性、执意”等,共27个。

      5.关注事件的突然性或渐进性,如“次第、顿时、忽然、陡然、逐渐”等,共25个。

      6.关注事件中的数量,如“一共、总共、通通、统共、统统”等,以及关注事件中的动作量的副词,如“略微、略为、稍微、稍为、微微”等,共22个。

      7.关注事件的条件,如“趁/乘便、借故、尽管⑤、就便、首先”等,共10个。

      8.关注事件的频率,如“间或、连(连)、每每、偶(然)、偶尔”等,共8个。

      9.关注事件的结果,如“白白、徒然、正好、正巧、终归”等,共8个。

      10.关注事件的处所,如“从中、就此、就地、沿街、沿路、沿途”,共6个。

      11.关注事件的情态,如“必得、势必、一准、准”,共4个。

      12.其他,如“就是、愣是、另(外)、首先、尤其”,共5个。

      三、汉语常用副词意义类型的统计

      我们考察的副词来自《现代汉语副词分析》(张谊生2010)附录《现代汉语副词范围统计对照表》,从其中的两个表中去掉文言副词、成语形式副词,并做微调后,得到674个常用副词。分类如下(为了对比,同时列出与“

”搭配的情况):

      3.1 A类副词,否定性副词,78个,占总数的12%。

      

      负极性副词:从来、迟迟、断断、毫、万万、压根儿。

      

      3.2 B类副词,局部肯定性副词,492个,占总数的73%。

      B1类,即一般不能加“

”的,有“按理、倍加、比较、必须、边、常(常)、经常、撑死、成日、迟早、曾(经)、初、从实、粗、大举、抵死、迭次、动不动、动辄、非常、非得、敢、高低、格外、根本、够、怪、惯常、惯于、过(于)、好、好不、好赖、何等、何其、很、极、极顶、极度、极端、极力、极其、极为、极意、即将、即时、渐、将、将要、交口、较、较比、较为、截然、竭诚、尽快、尽先、尽、谨、精、净、溘(然)、空、空口、苦、快(要)、累次、历来、连声、连天、屡、屡次、屡屡、乱、蛮、满、每、宁、频频、颇、千万、切切、切、日趋、日益、日臻、锐意、少、深为、甚、甚为、十分、时而、实在、始、顺次、素来、随处、随时、太、特、挺、通力、同、突、万般、妄、微、务必、相当、相率、向来、小、新、行将、虚、业经、一发、一概、一个劲儿、一力、一例、一味、一向、异常、益、永、尤、尤为、犹、犹自、有些、有心、鱼贯、愈、越、再、在、暂、早、早日、早晚、正在、至、骤、专、准保、自、自来、自相、总、总得、总归、最、最好、最为”。

      

      

      3.3 C类副词,整体肯定性副词,104个,占总数的15%。

      

      猜测事件发生:八成、保不齐、别是、说不定、大半、大抵、大概、大约⑧、多半、敢情、敢是、好像、或者、或(许)、可能⑨、恐(怕)、莫不是、莫非、怕、似乎、想必、兴许、也许。

      询问事件是否发生(包括反问):究竟、是否、难道。

      对事件的发生进行主观评论,表明说话者的态度(包括感慨):干脆、毕竟、到底、到了儿、倒是、得亏、都3、反(倒)、反而、反正、刚好、刚巧、总归是、果(然)、果(真)、好歹、好在、横是、横竖、横直、竟(然)、居然、可、可巧、难怪、偏(偏)、无怪、甚至、幸好、幸而、幸亏、照理、照说、总算。

      C类副词都强调事件整体为真,即使有其他方面的意义(如主观评价等),也都是以对事件整体为真的评价为基础的。它们都是“adv.+[(已经+)VP/AP+

]”型或“adv.+[VP/AP]+

”型。具体如下:

      直接肯定事件发生的。例如:

      (28)我也觉得有些饿,

[随他去了]。(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指多数情况已发生了有关事件。例如:

      

      四、“

”与“

”的对比

      

      (二)“

”只是通过谓词的变化来表达事件的变化,它所传达的是客观现实情况,与句子的焦点意义无关;“

”则突显事件整体为真,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其焦点意义是对事件整体变化的肯定。

      

      这一规律也可用来解释其他处于状语位置上的成分,如焦点标记词“是”和情态助动词。“是”指示句子焦点的例子如:

      

      情态助动词与情态副词一样,表示动力和道义的与B1类副词同类,而表认识情态的与C类副词同类。例如:

      

      初稿曾在“第七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20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宣读,邵敬敏、施春宏、徐阳春、郭锐等与会者提出了宝贵意见,《语言教学与研究》的匿名审稿专家也对本文提出了详细的意见与建议,在此谨致谢意,并感谢亡师戴耀晶先生曾对我们研究的长期指导与关怀。

      ①本文中的例句有出处的均注明出处,没有出处的为自造例句。

      

      

      ④(二)、(四)两种情况是匿名审稿专家提醒作者的。

      ⑤此处为“只管”义。

      

      ⑧“大约”表对情况的推测估计;非量。

      ⑨也有研究者把猜测事件发生的“可能”视为助动词。

标签:;  

从与“”的共现关系看汉语副词的意义类型_副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