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工业中长期趋势预测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源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根据《中国2010远景规划》,未来20年内中国仍将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未来我国能源工业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便成为国内外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1 我国能源供求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1996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折合13.1亿吨标准煤,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速度为4.17%。其中,原煤产量13.75 亿吨,居世界各国之首;原油产量1.6亿吨,居世界第5位。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坚持立足国内的利用能源的政策,我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所使用的能源绝大部分都是由国内生产提供的,表现为在大部分年份内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能源已完全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事实上,能源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78~199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9%,而同期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仅增长4%。许多地方出现了以电定产, 开三停四的现象。我国经济历次波动也无一不与能源原材料供给紧张有关。如1980年,由于当时能源原材料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曾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硬着陆”,当年GDP增长率明显下降。 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一些能源品种如煤炭的生产已略大于需求,但仍有一些能源品种,如电力在局部地方和用电高峰时段仍显得十分紧张,我国仍存在一些无电的落后地区。尽管我国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相对于经济规模与人口来说又显不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 据英国石油公司1995年世界能源统计,1994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为世界第4位, 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4.54%。自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均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且呈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随之大幅度增长,因此,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仍将是我国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
2 影响我国能源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能源供给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能源工业是一个长期性高投入的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能源工业的发展给予倾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1980~1995年,我国能源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当年全部基建投资的比重平均保持在20%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1990年高达33%。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能源工业的投入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历年能源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左右,人均拥有能源量仍明显落后发达国家水平。一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还很落后。我国是世界上可开采水电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可开发的装机容量达3.78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98万亿千瓦小时,居世界首位,但按发电量计,1994年其开发程度还不到9%,远低于世界平均开发水平。 核能的利用也处于初期阶段,其发电量仅占全国发电量的不到2%。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对能源工业总投资占GDP 的比重将与“八五”期间基本持平或略有上升,预计在4%以上。考虑到未来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动, 能源投资结构将有所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将加大电力工业的投资,其占能源总投资的比重将从“八五”的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而对煤炭工业的投资比重将从1996年的10%以上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7%;对石油开采的投资比重将从1996~2000年间的25.8%上升到 28.4%。
2.2 技术进步是提高能源产量和使用效率, 从而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最重要的途径
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能源工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技术进步,两者均对能源的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实现能源生产的规模化,布局的合理化以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能源加工、转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等将直接提高能源部门的投入产出率,直接增加能源供给水平。另一方面,能源需求部门的技术进步直接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能耗,减少了在一定经济总量下能源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在这两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我国不断提高一次能源的中间投入,提高了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在煤炭使用中,用于发电和供热等中间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31.9%上升到1994年的47%。其中,发电和供热又占绝大部分,达90%左右。在原油利用方面,我国的原油加工量由1980年的7869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14270万吨,原油加工量占当年原油产量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74.27%上升到1995年的96.9%。我国还十分注重节能技术的广泛采用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从80年代中期的0.60左右下降到了近几年的约0.5。 尽管如此,就总体而言,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低。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以上,每消耗一吨标准煤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发达国家的1/4~1/2。因此,我国应进一步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增加能源供给和减少能源消耗,从而缓解能源供求矛盾。
2.3
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关键。
从生产角度来看,能源消费总量等于经济总量(GDP)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率的乘积。产业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经济总量水平而且还影响平均单位能耗水平。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影响能源消费量的最主要的因素。
表1 不同领域每万元增加值能耗水平(1990年不变价)
(吨标准煤)
年份
GDP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服务业 人均消费量
1980 7.90 1.26 14.90
2.58 6.61 1.35 0.10
1985 6.04 0.99 11.58
2.07 5.17 0.91 0.13
1990 5.32 0.97
9.85
1.41 3.96 0.81 0.14
1994 4.15 0.87
6.47
0.88 3.24 0.86 0.13
从表1横向比较不难看出, 不同行业单位增加值所消费的能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工业所需能源是农业的10倍左右。在同一产业中各部门的水平也不一样,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水平明显高于建筑业,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明显高于其它服务业。因此,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将对能源总消费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从表1纵向比较来看, 尽管各行业单位耗能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各行业节能技术水平及其改善进度不一致。因此,不同的产业结构构成了一定经济总量水平下不同的单位耗能率。此外,从能源品种来看(表2),尽管单位GDP所消费的各能源品种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各能源品种节约技术水平的不同,可导致在一定经济总水平下对各能源品种需求的不同。
表2 平均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1990年不变价)
年份能源总量煤炭石油 电力
(吨标准煤)
(吨)(吨)
(千瓦小时)
1980 7.64 13.52
1.94 6605
1985 6.00 11.18
1.26 4751
1990 5.32
9.90
1.08 3465
1994 4.182065
就生活消费来说,影响其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人口总量和人均消费水平。总体上来看,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节能技术的应用,上升幅度低于生产领域的能源消费增幅。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较大,其绝对增长量还是较大的。因此,人口规模是影响生活用能源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此方面,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生活节能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对缓解生活领域能源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 1996~2010年我国主要能源供给、需求的定量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经济增长与能源发展的宏观经济模型,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九五”发展计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纲要以及我国经济近几年实际运行情况,我们运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其结果如表3。
表3 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亿元,1990年不变价)
1996年 2010年 1996~2010年平
总值
构成(%) 总值
构成(%) 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35881.6 100
108025 1008.2
第一产业增加值 6484.8 18.1 10142.99.43.2
第二产业增加值 19263.4 53.7 56514.6
52.38
第三产业增加值 10133.1 28.2 41369.1
38.3
10.6
表4 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及消费 (万吨)
生产量 消费量 供需差
年份1996201019962010
1996
2010
一次能源* 131233 203027 132354 202794
煤炭
137544 174952 135971 169104 1573
5848
石油15873
26180
16851
31064 -978 -4884
* 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预计人口将从1996年的12.3亿上升到2000年的12.8 亿和2010 年的13.9亿,年均增长率为8.7‰。
在上述产业结构及发展方案下,我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未来我国主要能源的生产和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其结果分析如表4。
3.1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分析
(1)一次能源供求总量分析
根据模型预测,到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在总量上将达到供求平衡, 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将逐步减弱。 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均为20.3亿吨标准煤左右。预计至2010年我国煤炭产量和石油产量将分别达17.5亿吨和2.6亿吨,消费量分别为16.9亿吨和3.1亿吨。在我国立足国内市场进行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下,能源供求结构将趋于一致,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其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都将下降到60%左右,而石油的比重将稳定保持在18%左右。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各能源品种的供求平衡又不尽一致,煤炭生产将略大于需求,年净出口量为5000万吨,但石油将呈供不应求,年净进口量将达4800万吨。
(2)能耗率趋势分析
根据我们的预测,我国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耗将呈下降趋势。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这一指标将从1996年的3.5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88吨标准煤/万元,年均节能率为4.7%。其中,单位GDP的耗煤量将相应地从3.79吨/万元下降到1.57吨/万元,年均下降约6.0%;单位GDP的耗油量将从0.47吨/万元下降到0.29吨/万元, 年均节约率为3%左右。
(3)各产业能源消费分析
总体上说,我国第一产业的煤炭消费量将稳中趋降,从近几年约为2000万吨/年下降到2010年的1662万吨,年均下降率为1.3%。 其单位增加值耗煤量将从1996年的0.31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16吨/万元,年均下降4.6%。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对煤炭的需求量较大。再加之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较大,因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火电仍将是我国电力的主要构成。根据我国能源利用政策,我国火力发电的用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将逐步提高,预计到2000年,发电用煤占煤炭总消费的比重由1995年的33%上升到40%左右。电力工业的大力发展和火力发电燃料中煤炭所占比重的提高将使第二产业对煤炭保持较大的需求,预计其年均增长率为2%左右, 占全部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将从1996年的84%上升到2010年的90%。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的耗煤量将呈下降趋势, 从1996 年的 5.96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2.7吨/万元。2010年前,预计我国第三产业年均增长将超过10%。由于第三产业将以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和交通运输等高附加值部门发展为其主要增长点,它们对煤炭的消费量相对较少,因此,第三产业的煤炭需求将保持温和增长,年均增长率在2 %左右,但其节煤率将达7.7%左右。生活用煤在近几年将保持稳定, 大约在1.3亿吨左右,但随着我国电气化速度的加快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生活用煤量将呈下降趋势,占全部煤炭消费量的比重将从1996年的10%下降到2010年的4.3%,人均用煤量年均下降5%左右。
第三产业的石油消费需求总量将从目前的23.9 %上升到2010 年的35%。由于我国第三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汽车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使第三产业对石油的需求量呈加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前第三产业的石油需求量增长率将高达7 %以上。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煤代油工作的实施、节能新技术的采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对石油需求量将保持适度增长,其年均增长率为3%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生活的提高,汽车将逐步走入家庭,生活用油量将呈快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10年,我国生活用油量将达1700万吨,其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6%上升到5.5%。在石油使用节约方面,预计第二产业节约率为4.7%,第三产业为3.0%。
3.2 我国电力需求分析
电力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动力,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节能的重要措施。由于电力具有产供销一次完成的特点,与石油和煤炭等一次能源不一样,它的进口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较小。从历年的统计资料可知,我国的电力进口量十分有限,净进口最多的年份,其进口量也仅相当于我国电力生产量的1‰左右。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力即为国内生产量。根据模型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电力消费量将达2.7万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6.3%。
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电力的最大消费者,1996年其消费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75%以上。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和电气化速度的加快,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用电量将加速增长,两者消费量占电力总消费量的比重将从1996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40%左右。其中,第三产业的电力需求增长率将在15%以上,生活用电需求增长率也将达10%。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放慢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第二产业对电力的需求将在2000年后趋于稳定。
电力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电力的节约将是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模型结果,1996~2000年间,我国第一产业的电力节约率为年均2.7%。 第二产业由于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一些部门的生产设备落后等因素,因此,其节电潜力较大。预计1996~2010年间,我国第二产业的节电率为5.8%,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耗电量将从1996年的0.43千瓦小时/元下降到2000年的0.38千瓦小时/元和2010年的0.19千瓦小时/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4%提高到了1996年的29.4%,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32%左右,2010年为40%左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居民服务业、仓储业和广播电视业等部门将呈加速发展势态,它们对电力的需求量相对增加。因此,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耗电量将略有上升,从1996年的0.09千瓦小时/元上升到2000年的0.11千瓦小时/元和2010年的0.17千瓦小时/元。
4 结论
(1)综合上述分析,到2010 年我国能源总量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但存在着一定的结构不平衡。预计到2010年我国煤炭生产将略大于需求,年净出口量为5800万吨左右,但石油供求矛盾将有所加剧,年需进口量为4800万吨。
(2)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节约能源、 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率较低。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其能源需求,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重将稳步上升。
(3)控制人口增长, 注意生活用能的节约是影响我国能源能否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转变,将更多地消费更加清洁,方便、高效的能源。
(4)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节能技术的采用, 是减少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制约,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
标签:一次能源论文; 电力论文; 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