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与创业:当今中国青年的主旋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主旋律论文,当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言]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而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一年。到这一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而“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走过“九·五”,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特点是óó告别短缺,走向富足。社会的有效供给能力正在大幅度提高,物质产品的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现实已经证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的加速,无疑正在带来社会发展效应的日趋明显和个人发展机会的不断增多。
以往历史进程所表明的——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普遍性规律,在当今中国现实情境中,以具体的社会事实充分地呈现出来。2000年,由于社会背景的条件作用与青年群体的自身特点这两者之间的合力,青年的发展体现为如下具体态势:尽管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很大,各种竞争较为激烈,但是青年中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潮流”、“创业潮流”却引人注目;青年的观念和心态在务实的主旋律下表现出平和之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会变迁加速的情况下,青年问题的显现与其自身素质的不足和物质欲望的增长密切相关。
青年行动篇:“创业潮”呈现高涨之势/出国留学的低龄化现象明显/“充电”普遍成为迫切需要/触及网络的人数激剧增加
“创业潮”呈现高涨之势
以往的历史表明,在我国,政府的每一项重大社会政策的出台,都会给青年一代的生存发展,带来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而国家“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2000年的中国青年带来的是一个“创业”的主题。因为它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然为个人尤其是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无数显现或潜在的机遇。
由团中央和全国青联牵头的“百名博士西部行”活动,于2000年1月10日在大西北的“桥头堡”陕西省启动。这一活动,拉开了海内外青年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于“新千年”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得全国范围一部分青年开始把择业的目光聚焦到西部。一项于2000年5-6月进行的对西南地区高校研究生的调查表明,对“近期你关注的事件和工作”这一问题,有69.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西部大开发”,比率居第一位。2000年上海人才春交会中,应届毕业生企盼在开发潮中寻得岗位,“西部大开发”正吸引着有志创业的青年人西进。据统计,在“赴西部人才信息登记处”,报名去西部地区工作的众多人才中,大部分都是层次较高、专业门类较全的青年人才,其中来自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占22%。“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既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也意味着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西部地区人才的严重短缺与“西部大开发”举措的启动,为青年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与此同时,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国家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已经强有力地引发了国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浪潮。有关资料表明,北京已经成为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最大基地。近20年来,仅北京出国留学生就有近7万人,约有1/3已回来工作,大部分人的年龄在35岁左右,且具有发达国家的高学历,带着首都经济建设急需的科技项目。如今的北京不仅是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最多的地区和城市,同时也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留学人才的回国创业基地。近年来,北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政策,初步解决了海外学子归来创业面临的准入、待遇、资金等困难。自1997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建立了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大兴创业园、空港创业园等高起点的创业基地,向留学人员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政策、管理人员和优质服务。据调查,现在海外留学的30多万人中,有80%希望回国创业,其中60%把北京作为发展事业的首选地。
出国留学的低龄化现象明显
近年来,中学生出国留学逐渐成为一股热潮。这种现象首先在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悄悄兴起,然后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开来。出国留学已经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势头在2000年有增无减。以下几个事例从各自特有的角度作出了说明:2000年9月,北京市审批、通过了第二批28家中介机构,以从事自费出国留学的中介服务。至此,北京市获准从事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机构已达46家。在2000年11月于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教育展览会上,来自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新加坡等国的院校和办学机构,展开了一场争夺中国生源的竞赛。另据有关报道,1998年以来,中国内地青少年留学生赴美风气逐渐兴盛,到2000年的近3年中,我国留学的青少年连续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学生留学升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城市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中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条件;第二,在择业观念上,一些家长认为,与其在国内上大学后仍面临就业困难,不如出国留学,或许会找到发展的机会,即使是不如意,再回国找工作也占有优势;第三,一些家庭在经济条件方面比较优裕,因此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舍得作巨大投资;第四,为一时考不上大学寻找一种出路;第五,少数人则属于盲目随从;第六,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看到办理高中生出国这件事可以成为赚钱的潜在大市场,于是动用各种手段吸引中学生出国留学。
“充电”普遍成为迫切需要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青年中的一种重要的时尚现象是:为具有更强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能力,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背景下,青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取向也日趋实用化、功利化。在知识经济的步伐加速走来的2000年,不同群体的青年人渴求学习的需要和动机,日益呈现出进一步增长的势态。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18-45岁人群的调查,有95.5%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再学习,大有“十个城市青年,九个急着充电”之势。就这种“充电”现象的主要动力而言,源于自己的占40.4%,源于社会和单位的占37.6%。至于“充电”的主要目的,为提高工作能力的占71.6%,为充实自己的占60.9%,为换个更好工作的占22.8%。调查表明,“白领”职员以提高工作能力为“充电”目的者,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蓝领”职员最乐于接受和选择短期技能培训,以便尽快用于实践。对于最需要学习的内容,被调查者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排列在前五位的内容分别是:电脑、外语、经济管理、财会、法律。
青年希望充实、提高自己的强烈愿望的另一个表现方面是:200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39.2万人,比1999年净增7.3万人,增长了22.8%。在考生中,25岁以下的人占55.2%;应届本科毕业生约为16.6万人,比1999年增长24%。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硕士,约3.5万人;报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49万人。此外,医学、法律、管理、金融等专业的报考者也较多。可以看到,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发展所更加需要、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和专业,是青年求知、学习较为青睐的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一直持续的“在职考研高温”,在2000年依然“火爆”:在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中,在职人员达22.6万左右,占57.7%;
触及网络的人数激剧增加
虽然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却呈现惊人的态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18日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载止到1999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达350万台,上网用户达890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数达2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48695个,www站点数量为15153个。在两年多时间里,网民数量和网站数量分别增长了14倍和10倍多。据调查,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上网人数最多,分别为21.24%、11.21%和12.94%,30岁以下的青年占到网民总数的78%,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为84%,女性网民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0年7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人数2000年已经达到1690万人。其中,年龄18-24岁的占46.77%,25-30岁的占29.18%;具有本科学历的占46%,大中专学历的占46%,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6%。可见,青年中接触网络的人数仍在迅速增长。
网络的普及对青年一代的影响是巨大且多重的:首先,在思想素质层面,可以形成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眼光、多元知识等;其次,在生活层面,可以扩大交往空间、学习知识技能、获取各种信息、高效开展活动等。但是,网络也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最突出的方面是:信息泛滥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危害性意识形态以及色情暴力因素带来的冲击和浸蚀;此外,网络甚至成了某些青少年犯罪的最新工具或途径。这一切无疑对青年工作和社会工作,提出了许多最前沿性的课题。
青年心态篇:人生理想表现出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兼有的态势/择业意向较偏重新兴的职业类型/榜样认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两分/环境保护意识相比其他群体超前
人生理想表现出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兼有的态势
中国社会的转型,无疑会引发青年心态发生深刻嬗变。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呈现不尽相同的特点。从2000年我国青年的总体状况看,他们的心态并没有出现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时效性较鲜明的观念产生的同时,青年在一些深层的价值观念方面,仍然表现出一种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兼有的态势。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负责实施的一项对全国6大行政区、78个县市、1万余名高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对于“你最欣赏(或崇拜)的人是谁?”,在没有具体列出人名而是让学生自己填写的情况下,选择“周恩来”的人为24.4%,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说明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仍被当今高中学生所认同;而前几年曾令社会多少有些担忧的“明星崇拜”现象或“追星”热潮,似乎已经降温——对于所有“歌星”、“影星”的选择率加起来不到20%。这说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判断的人格特征,正在当今中学生中形成。然而,在日常生活价值观方面,高学生则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其中城市学生比乡村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加明显):有15.5%的高中生赞成或比较赞成“婚前性行为”(其中城市高中生占22.7%,乡村高中生占9.0%;男生占21.1%,女生占8.4%),有23%的人赞成“中学阶段谈恋爱”(其中男生占28.7%,女生占17.1%)。在生活目标的选择上,高中生最看重的是“事业成功”,紧随其后的是“有个温暖的家”,列于第三位的是“尊重个人选择的生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高中学生对“充满刺激和挑战的生活”的选择率最低。这表明了当前的中学生尚缺乏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冒险精神,他们现有的心理素质与改革进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年的调查也表明,大多数青年似乎存在一种试图同时兼有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价值观。
择业意向较偏重新兴的职业类型
关于青年的择业意向,根据网络和有关劳动市场调研部门的分析,传统的“热门”职业将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改换门庭”。劳动市场调研部门在长期的追踪调查研究之后,总结出了正在成为“热门”并将在2001年成为最新走势的一些职业是:多媒体专家,房地产、小轿车、保险业务推销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物业管理人员,职业企业家与外方代理人,科技工作者与心理医生,环保与能源专家。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入新阶段,一些新的行业和新的职业正在产生。最能够代表时代前进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将对青年人最具吸引力。而青年则是最敏锐地体察这种潮流和趋势的人群。
榜样认同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两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榜样认同或崇拜心理,最能够集中体现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这种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000年初,根据同名世界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重要媒体对“保尔精神”展开了讨论,并且通过将“保尔”与“比尔·盖茨”进行比较,来观照当今青年价值观念的现状与变迁。对于“保尔”和“盖茨”,当今青年作出不少独到而不乏深刻的评说。有人认为,“也许二十几岁的人都会追求盖茨式的成功,只有当他步入暮年时才会发现保尔的精神世界竟是如此的充实。盖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保尔却会震撼人们的心灵。没有盖茨式人物的时代是遗憾的,而没有保尔精神的时代是可悲的。”有人指出,“保尔精神和盖茨‘精神’,都是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亮点。两种精神就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都是无可非议的。……保尔精神过不过时?我会说:没有,以后也不会。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说,保尔精神和盖茨‘精神’的内涵并没有变化,他们都是为社会做出了他们的贡献。而区别仅仅在于:一个不图回报,其行为更高尚;而另一个从社会那里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其行为更加现实。”一名医学院大学生这样说:“保尔是他那个时代的英雄,盖茨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以保尔作为偶像,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以盖茨为偶像。……我不同意用‘保尔精神’创造‘盖茨奇迹’,因为两者本质不同。保尔与盖茨的共同之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所不同的是保尔奉献了一切,盖茨得到了一切!”
尽管当今青年对“保尔”和“盖茨”的具体评价不会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把“保尔”和“盖茨”推崇为“英雄”,差别只在于:更倾向于将“保尔”视为精神世界的偶像,而将“盖茨”当作现实世界的榜样。青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盖茨为榜样,固然有其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青年自身发展方面的多重原因,但是,“保尔精神”在现时代依然给青年以不同启迪,则是与这种精神自身所具有的某种长久不衰的深刻内涵紧密关联。
环境保护意识相比其他群体超前
1999年北方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地理环保小组”的同学,致信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加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出8点建议。朱镕基总理在同学们的来信上批示:“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实令我等长辈惭愧。”此事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公布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应,促进了公众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更进一步关注。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把环境污染问题与就业压力问题,看作是我国未来社会问题中更使他们忧虑的方面。在对环境情况的判断上,认为“未来所居住城市的空气将很可能比现在更糟”的比例为30.5%,认为“有一些可能”的比例为33.7%,另有近六成(56.7%)的青少年认为“将来可能会有许多人逃离城市,到乡郊生活”。对北京青少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己经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在郊游时如何处理喝完的饮料罐”这一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75.1%的青少年表示“会把喝完的饮料罐扔到垃圾箱里”。
保护环境是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向人们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些迹象说明,当今青少年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头。2000年6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环保知识的总体水平不高,与我国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尚有相当的差距,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问题正在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可喜的是,我国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正在加强,对环境的重视超过了他们的长辈。
青年问题篇:人口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心理素质急切需要增强/与高科技有关的青少年犯罪新动向
人口压力较大,就业形势严峻
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约13亿。在这种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的背景下,整个国家的就业压力将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又正在面临新一轮就业高峰。目前,每年新增长的劳动力达到800多万人,而社会失业人员约570多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亿多,这四个方面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
我国劳动力总参与率为79%。其中,15-19岁年龄组为65%,20-24岁组为91%,25-29岁组为94%,30-34岁组为95%,表明我国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青年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虽比其他年龄组稍高,但绝对水平仍很低。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7%。不论当前的就业形势,还是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都已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因此,青年只有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其次,青年劳动者中,尽管大中专技校毕业生最具竞争力,然而也面临着转换就业机制、走向市场的问题;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不具备很高的技能素质,因此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0%,都须经过转岗、转业、培训后才能实现再就业。再次,当前国家正集中力量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对国有企业的中老年职工采取许多优惠扶持政策,而对青年劳动者则更多地要求走向市场,利用市场就业机制,通过自主竞争实现就业。最后,青年就业的增长点将会顺应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今后一个时期,第三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势必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较快的领域。国家在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方面,己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预期这些领域将会成为青年劳动者生存、发展的广阔天地。上述方面决定了中国青年的就业,将会呈现“以市场为根本取向,以自主就业为主,以素质、能力为竞争之本”的趋势。
心理素质急切需要增强
2000年9月18日在卫生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指出,在我国,随着社会变迁的逐步深入、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应激因素也日趋增多。由此,人们的精神卫生问题便凸显出来: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有关专家预测,进入21世纪后,国民的各类精神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2000年的媒体报道中,青少年自杀现象成为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负担之和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就是自杀。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占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尤其令人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现象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差、家庭问题多、早恋失败,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根本性的内在原因是青少年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对当代青年而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已经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的专家介绍,在所接受的心理咨询者中,男女比例各占50%,以20-45岁的青壮年最多,咨询的问题集中在情绪问题、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性格问题、婚恋问题、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疾病。其中咨询婚恋、情感问题者,以女性居多;神经官能症问题,则以男性来访者居多;19岁以下的来访者主要涉及学习问题。到北京慧源心理中心咨询的人主要有几类:一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问题也多是关于自我评价、青春期、人际关系等;二是收入较高的“白领”,多是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此外,婚恋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人们前来咨询的两个主要问题。
在当前引发心理问题的各种外在或环境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要改善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主体的内在心理素质无疑是最至关重要的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基本的前提是应该广泛地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尽管各种媒体的宣传力度日趋加大,有关咨询热线和机构不断兴起,但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增设有关课程实属当务之急。
与高科技有关的青少年犯罪新动向
在近年来引发青少年较高犯罪率的原因中,电子游艺、电子计算机、网络等高新科技产品及其相关的事物,似乎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由不良的电子游戏等“电子毒瘾”或“电子海洛因”诱发的青少年犯罪,是最明显的趋势之一。一些青少年由于进电子游戏厅、各种网吧,受黄色和暴力游戏浸蚀,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已经成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针对这种势态,2000年6月30日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国务院有关精神,全面开展电子游戏专项治理工作。2000年7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强对营业性娱乐场所、电子游艺术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管理。校园周围200米以内不得开办电子游艺厅。游艺娱乐场所中设置的电子游戏机,除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在2000年6月30日前,所有歌舞娱乐场所和设有电于游戏机的游艺娱乐场所,应当在其入口的显著位置悬挂禁止或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的标志牌。对设置带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和非法定节假日允许未成年人入内的电子游戏厅,要坚决予以取缔。
1999年北京举办的“为了明天óó预防青少年犯罪展览”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正在向低龄化趋势发展,自90年代以来,犯罪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同时,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现象也有发展蔓延的趋势,犯罪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青少年利用高科技犯罪的手段有:信用卡诈骗;盗用他人因特网帐号和密码非法获利;破坏证券市场计算机信息系统,非法牟取暴利;利用计算机非法窃取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制造电脑病毒,攻击他人网络等。
高科技既给社会生活带来了福音,但也可能给人类本身带来危险甚至灾难。应该说,问题不在于高科技本身,而是在于运用高科技的人。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恰当使用现代科技及其成果的重要前提。尤其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而言,对于他们与使用高科技有关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增强他们驾驭科技的信心和能力,已显得非常迫切。同时,加强一定的管理甚至限制,对避免某些行为误区,也是十分必要的。
青年展望篇:具备良好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青年将受到时代的青睐/社会应从崭新的时空视角理解当今青年一代/有关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多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总的看来,2000年的中国青年,尽管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问题,但其表现出来的主流状态则是:在平和、务实的心态下,从行动上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争取更好的创业和发展机遇。200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完成的一年,2001年则是“十·五”计划开始的一年。在这种承前启后的时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已取得的成效,将为青年在新的一年以及更长时期内的发展,奠定充实的基础。
对于2001年的中国青年发展及其青年工作而言,一个必须明确注意到的问题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青年的生活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与其有关的物质文化需求必然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加强对青年生活质量及其有关问题的更深层的关注和更到位的帮助,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这一点应该成为青年自我认识、成人理解青年,以及社会对待青年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认识。
具备良好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青年将受到时代的青睐
正如有人所预言的,中国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和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并将成为权力、市场、资本之外,支配社会资源流向和财富分配的“第四只手”。经由知识的解放,一部分知识分子将以“知本家”的面貌独立地出现在社会舞台的中央,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重要代言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将作为新的生产力形态,对社会重新进行塑造,进而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面貌。“70年代靠体力,80年代靠财力,90年代靠智力”,这是中国前三代人的“创业经”、“致富经”。在 21世纪的“知本主义”时代,新的创业公式将变成“知识+人才=资本”。知识更新将是谋生的基本技能,拥有更崭新、更丰富知识的人,将拥有更多进行创业和获取财富的机会。“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古老的名言,将会比以往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能够直接地体现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
2000年出版的《福布斯》(Forbes)公布了本年度中国内地前50位富豪的排行榜。入围者中平均年龄为43岁,最年轻的丁磊仅29岁。他们拥有的个人财富最低为4500万美元,最高为19亿美元,总财富额达100亿美元。这次公布的前50位富豪中有30位是新面孔,包括在IT等行业最为活跃的人士。从这一首富名单可以看出,新经济正在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支最活跃的力量。它充分说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走拼资源、拼资金的老路,很难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而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发展新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体系。换言之,新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也会成为中国青年大有可为地进行创业的机遇生长点。对此,青年一代应有更超前的认识,并且从行动上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社会应从崭新的时空视角理解当今青年一代
于70年代初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我国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人,在20世纪末期开始进入青年期。目前,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已经占到70-80%左右。2001年以后的中国,独生子女将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代表,全面走上时代舞台,并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今青年一代不仅由于小康生活的到来,在生理发育早熟的同时,呈现出心理成熟的提前、独立意识的增强、情感需求的上升等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生活在与以前的数代人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当中。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风险情境、应激事件等,都需要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从而要求成人社会在对待青年一代的问题上,必须从养育方式到教育方式进行革命性的改进和变革。同时,这种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使当今的青年一代不仅在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方面,而且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方面均呈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奇特点。这同样要求成人社会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2000年各种媒体上高潮迭起的关于“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的争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了成人社会对新时空状态下的一些青年现象的好奇、困惑,甚至不解。所谓的“新人类”、“新新人类”现象,绝不是当今中国青年的普遍特征。一些大样本的实证性调查研究已经揭示,绝大多中国青年对于人生、事业、感情等方面仍然持严肃、积极和进取的态度。所以,如果要概括性地描述这整个一代人的特征的话,我们可以说,他们决不是“新人类”,他们是“创业的新生代”。
有关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多地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加速,青年的发展机遇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正在日渐增多——这似乎构成了青年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辩证法。但是,以往一定时期所表现出的青年问题社会化的趋势,或许在未来一定时期中将在某种程度上,被更加强烈的社会问题青年化的趋势所掩盖——这似乎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辩证法。联合国《到2000年及以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提出要处理的影响青年的十个核心社会问题是:教育、就业、贫穷与饥饿、健康、环境、吸毒、青少年犯罪、闲暇活动、女孩与女青年,以及青年对社会生活与决策的全程的有效参与。这些问题在我国正得到逐步解决,尽管各个问题的具体解决程度可能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这些问题的解决城市比农村要更好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化进程或二元社会结构的消解,对解决上述问题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特殊的。
青年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须有赖于有关的青年政策来加以保证。自从1985年“国际青年年”以来,联合国一直倡导制定跨部门融合的国家青年政策。在我国,这种国家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已有青年政策的完善,应被更多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它被赋予的使命是采用一种全面协调的方式解决青年问题,并且将青年问题的解决方案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以发挥作用,并旨在最终消除青年在社会中、尤其是农村青年在城市生活中的边缘化状态。
透过最近时期的一些调查数据或资料,实际上可以程度不同地看到这样一个结论:今天的青年一代是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同时又在当下深深感到压力的一代。这是中国青年在2000年的风貌,而且可以说,也将会是2001年及其以后一段时期的风貌,并构成我们所置身其中的时代和社会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