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中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汇文中学作为北京市的市级重点中学,为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学校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协作,在一个以千兆光纤为骨干,百兆交换到桌面,授课教师平均每2人1台计算机,每间教室都配置有联网计算机、视频台、液晶投影等先进设施设备,积累相当数量软件的基础上,于1999-2000学年度第二学期内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实验,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澄清观念上的误区是开展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
运用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观考察和反思,不难发现目前在信息技术投入和使用上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误认为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有人以为这就是高效率,“人灌”变“机灌”已成了某些课堂教学的特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等等。研究证明,引入信息技术不等于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不等于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知识是无法灌输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建构主义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液晶投影、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不能排斥各种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如果不适度、不恰当地选择软件教学,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或加重学生的负担。
2.重硬件设备投入,轻教育软件资源的积累,忽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硬件设备是以外在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它易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一种投入上的满足。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这是当代信息技术出现以来技术理论与实践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它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人类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减轻了脑力劳动的负担,而且还可以用越来越高水平的软件程序来替代硬件设备的许多技术性能,降低对硬件设备的要求。没有软件就不能发挥和提高硬件设备的效益,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学校教育。软件的制作、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高投入的过程,不能使人在感觉上立即得到一种投入上的满足。要想提高学校教育技术投资的效益,就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功能出发,纠正重硬件设备投入,轻教育软件资源积累的错误观念,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争取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
另外,计算机功能的充分发挥,不仅取决于硬件和软件的最佳搭配,而且取决于使用者对软硬件的驾驭能力,显然,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不仅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高速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3.由于忽视对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发展过程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许多学校依然沿用多年来形成的教育技术管理办法,过于强调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的管理是电教教师的职责,而完成学科教学是任课教师的职责。
在观念上不少人认为,学校电教教师的任务是维修和保管好电教设备,只能算作“教辅人员”。学科教师的任务是管好学生,传授好知识,教好课。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种观念需要改变。电教教师既是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者、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设备使用的研究者,他们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要求学科教师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现代教学,而不能把信息技术应用看成是电教教师的专利。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解决
在加快信息技术应用的进程中,要敢于尝试建立新的教学结构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目前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的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作为传递工具的媒体,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科技含量有多高,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很难发挥其优势。因此,如果不尽快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建构新型教学结构,即使教学方法、手段先进仍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不会有突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从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从事教学,特别是理、化、生等学科中的某些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越时空界线的协作交流能力;如何使学生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从而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信息素养等是传统课堂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确可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问题。经过适当地、一定规模地投入硬件设备,积极地引进、开发应用软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在整合中,计算机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了无痕迹地结合在课程中。学生也不是为了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而是在产生需要的时候学习所需知道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提供了若干种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换信息和讨论的工具,远远超越了媒体的概念。只要教师利用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和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指导性活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可以有如下结构:以教师引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
使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教师可以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在信息技术条件优良的前提下,通过实施网上交流能便捷地解决跨校、跨省市、以至跨越国界的协作交流问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的课堂教学能更便捷获取信息、使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多样、可选择的信息更多、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等。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且教师和学生不再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在课堂高效率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作为学习的对象时,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利于现代人才观念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使用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体会到要做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生建造发挥创造潜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摆脱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展示知识内容的观念。
2.定位新的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首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思想,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要克服对信息技术的焦虑感,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挑选、组合教学软件,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进程,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且对教学过程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及时反馈性解决学生地位转变带来的问题。保证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第三、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第四、将媒体由教师的讲解演示工具,转变为教师活动的体现者和学生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只是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时,它的确可以解决某些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师若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把它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不突破现有课堂模式、不突破现有教材、不突破传统师生关系,将不能真正解决传统教学中许多其它无法克服的问题。
三、积极进行网络教学尝试,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环境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以网络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与基础,这不仅是实现教育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促使传统电教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核心地位的关键性步骤和重要机遇。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把文字、图形、录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工具主要包括通讯工具,如电子邮件、讨论组、计算机网站、班级网站、电子图书、期刊和其他出版物;浏览工具,主要有网上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网络技术具有开放、交互、共享、实时的特性。
我们在实践中初步体会到,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传统媒体应用相区别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共享;可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促进了教学过程中要素的转变;可促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如何从运用信息技术的目标出发,建设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环境需要进行认真的探究,例如:适应学校网络教学的计算机等设备怎样选购安置,怎样使用效益更高;怎样解决校园网络建成后可能带来的诸如机器易弱化人的潜能,疏远人与人的距离等网络弊病等。现行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受计算机学科知识传授模式、计算机设备是课堂教学媒体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的安装和网络系统的布线,多以40-50台机器或一个教室一台机器为单位,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设备配置模式。突破教材、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师生关系,要求硬件设备配置的多样化。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高效率、高学历化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满足人们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因此,教会人们利用各种手段、方法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与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与素养的教育,才是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需求的教育。学校发展信息技术,并不在于顺应潮流,或仅仅在于要求教师运用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要求学生学会计算机使用,学会计算机编程,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指出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九大标准在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的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学习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不是孤立的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的信息技能,而是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将这些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教育才会充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