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华阁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站 湖南南县 413205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3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均给予吡喹酮治疗,随访8个月,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个月,患者阴转率40.86%(38/93),EPG从治疗前1.41降至0.32,感染度下降率为77.30%;治疗后4个月,患者阴转率为79.57%(74/93),EPG从治疗前1.41降至0.08,感染度下降率为94.33%;治疗后8个月,患者阴转率为100.00%(93/93),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9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9例(20.43%)。结论: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从而及时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吡喹酮;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疗效
慢性血吸虫病属于一种流行性的寄生虫病,临床上将其主要分为无症状型慢性血吸虫病以及有症状型慢性血吸虫病两大类[1]。血吸虫在全球7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2]。目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为吡喹酮,其在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本研究对我院93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观察吡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3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40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38.27±6.22)岁。93例患者均伴有疫水接触史,经血清免疫学相关检查结果为阳性,综合临床诊断为慢性血吸虫病,排除入组前接受过吡喹酮治疗患者、过敏体质患者以及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93例患者中,其中52例临床表现乏力、48例出现肝肿大、31例出现腹痛、23例出现脾肿大、20例出现腹泻。
1.2 治疗方法
93例患者均采取吡喹酮治疗,给予患者吡喹酮(南京制药厂有限公司,H32021380,规格:0.2g/片)口服,药物剂量为6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3600mg,3次/d,采用2d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前后均给予患者甘利欣护肝治疗。
对患者进行8个月随访,定期对患者进行腹部B超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相关检查,粪检虫卵阴转率检查呈阳性患者则继续治疗第2个疗效,治疗方法同上。
1.3 观察指标
分别与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4个月以及治疗后8个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腹部B超以及血清特异性抗体相关检查,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记录患者EPG(几何均数),并计算患者不同时期的感染度下降率,感染度下降率=(治疗前EPG-治疗后EPG)/治疗前EPG×100%。
记录93例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2个月,患者阴转率40.86%(38/93),EPG从治疗前1.41降至0.32,感染度下降率为77.30%,临床症状19例乏力、20例肝肿大、8例腹痛、23例脾肿大、5例腹泻;治疗后4个月,患者阴转率为79.57%(74/93),EPG从治疗前1.41降至0.08,感染度下降率为94.33%,临床中症状3例乏力、6例肝肿大、1例腹痛、9例脾肿大、0例腹泻;治疗后8个月,患者阴转率为100.00%(93/93),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显著改善。
2.2 不良反应
9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9例(20.43%),包括头昏7例、恶心6例、皮疹2例、心悸2例、气短1例、食欲不振1例,由于不良反应较为轻微,患者仍可耐受,顾未采取特殊处理。
3 讨论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的传染疾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也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3]。慢性血吸虫病是一种由于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急性感染患者可伴有咳嗽、发热、肝区痛或肝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蛋白尿;慢性感染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乏力,肝脾明显肿大,间歇性腹泻或痢疾样大便;晚期出现巨脾、腹水以及血吸虫性肝硬化[4]。慢性血吸虫病的感染以及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尽早进行病原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以及以及疾病进展,从而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对于减少患者并发症具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吡喹酮是一种吡嗪并异喹啉化合物,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便将其运用于驱除绦虫,继而发现吡喹酮具有着很好的抗血吸虫作用,并于70年代末将其试用于血吸虫病的治疗当中。由于吡喹酮服用方便,疗程缩短至1~2d,且治疗疗效高,从而扩大了其治疗血吸虫病的临床疗效,故问世后即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吡喹酮可改变血吸虫病虫体Ca2+渗透性,导致Ca2+内流,最终可使虫体挛缩,进一步将虫体杀灭,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具有着口服方便的优点,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性反应[6]。
本研究观察吡喹酮治疗93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8个月,患者阴转率达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20.43%。提示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从而及时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林森,吴泽生,李靖娟,等.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腺咬合蛋白与紧密连接蛋白-1的表达变化[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3,32(6):612-615.
[2] 肖海青.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132-132.
[3] 汪训明.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260例心电图观察[J].安徽医药,2015,8(1):160-161.
[4] 朱丽蓉,吴泽生,王红蓉,等.肿瘤坏死因子-α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10(9):25-28.
[5] 王玲,杨万水,汪鑫,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疫情预测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7):1293-1296,1309.
[6] 韩继.还原性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系统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36):108-109.
论文作者:刘新良,徐月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2
标签:患者论文; 血吸虫病论文; 血吸虫论文; 疗效论文; 个月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率为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