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7年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_宏观调控论文

1996~1997年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_宏观调控论文

1996~1997年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分析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年经济运行情况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主要经验

(一)1996年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1、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总量平衡关系趋好。1996年预计GDP实际增长10%左右,比1994年峰值(14.2%)回落4个百分点。根据我国供给资源潜力测算,1996~2010年我国GDP潜在增长率区间为8~11%,中位值为9.5%。经过数年精心调控,我国GDP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日趋一致,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关系好转,前三季度供需差率为-3.3%,处于±5%的正常区间,为物价形势好转提供了总量平衡环境。

2、基本实现了通货膨胀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目标。1996年1~9月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6%,9月份当月为5%,全年有望控制在8%以下。

3、第一、二、三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社会有效供给稳定增长。前三季度第一产业GDP增长4.8%,粮食产量达4.8亿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渔业持续增长,农产品供求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575亿元,实增12.9%;轻重工业大体同步增长,产销率逐季提高,第三季度为96.2%,比一、二季度提高3.2个和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GDP增长7.6%,市场商品供给充裕,95%以上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

4、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力度增强,出口需求转入正常增长区间。1~9月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2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比去年11%的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1~9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2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比去年10.3%的增幅也上升了2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1~9月出口1040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但上半年出口的负增长主要是受去年不正常的高基数影响,下半年出口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全年预计出口1560亿元,比去年增长5%左右,进入正常增长区间。

5、企业经营困难已经上升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宏观形势全面好转的同时,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人意。1~8月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亏损额上升47.7%,增幅高出18.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下降34.92%,降幅高出2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率达59%,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亏损率高达87%,高出3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状况十分严峻。

(二)基本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经验总结

从1996年经济运行和政策宏观调控的效果来看,几年来的宏观调控实践使政府积累了一定的在转轨时期实施宏观调控的经验,1996年宏观调控政策更趋成熟、灵活,运用手段也更丰富合理。

1、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1995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近7个百分点、月度数据回落到1位数以内的形势下,一方面坚持将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物价调控采取了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经济上继续实施了适度从紧的投资政策和信贷政策;行政上采取了物价行政长官负责制,将治理通货膨胀做为考核行政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控制物价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有效控制价格总水平的前提下,又适时、灵活、果断地调整了粮食收购价格、能源运输等基础产业价格,使物价结构更趋合理,为今后几年的宏观调控打下了有利基础。

2、在宏观调控中始终重视农业问题,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从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高达50%、农业稳则物价稳的国情出发,在去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且粮食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调动基层抓农业的积极性;同时,根据1996年农产品市场供求新变化,注意从需求方面解决农业问题,在新增贷款规模中增加对粮、棉收购储备的定向贷款,保证农副产品收购,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在物价形势开始好转后,及时、稳妥地出台了改善企业状况的经济措施。成功之处在于:(1)及时。在企业经营困难逐渐上升为经济运行焦点问题的新情况下,政府的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大大缩短,及时出台了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措施,如4月1日停办新的保值储蓄,5月1日和8月23日两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加快出口退税、所得税返还、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等政策的实施进度,为企业增资和减轻企业利息负担。政策出台的及时为政策作用时滞留出提前量。(2)注意结构调整。吸取了以往直接增加投放、直接向企业注入银行贷款,以启动需求方式来全面解决企业困难的教训,1996年宏观调控更着重于为企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一方面,通过主办银行制、双加工程等措施支持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呆帐、坏帐准备金冲销规模支持企业破产兼并。(3)以推广邯钢经验为突破口,狠抓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4、在宏观调控中,注意将调控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1996年的宏观调控措施并不仅针对当年的突出问题,而且考虑到整个五年计划,将短期宏观调控与长期经济改革与发展较好地结合了起来。例如在适当加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出台了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如项目资本金管理制度等),既保证了投资对当年经济的拉动作用,又注意避免出现新的“半拉子”工程和“钓鱼”项目,提高投资效率。

5、金融调控手段的创新,保证了宏观调控的效果。首先,金融调控比较灵活,在坚持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前提下,从经济和金融运行实际情况出发,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并相应追加贷款规模,赋予适度从紧政策丰富内涵;其次,在使用信贷规模直接调控的同时,更多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同业拆借交易系统等间接调控手段;其三,调控与服务相结合,央行推出支持大中型企业十大金融措施,从信贷支持、结算服务、企业转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其四,逐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颁布《贷款证管理办法》,实行全国统一的贷款证制度。通过规范企业借、还款行为,强化了信贷资金管理约束机制,提高贷款质量。

二、企业经营困难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企业困难的新特点

在宏观形势好转的同时,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与1994、1995两年相比,1996年前三季度的企业效益指标除劳动生产率由14662元/人升至15824元/人之外,其它效益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产销率分别由95.48%、95.88%降至94.25%;资金利税率由10.56%、9.10%降至6.73%;成本费用率由4.76%、3.62%降至2.03%;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50次、1.55次降至1.47次。与前两次宏观紧缩相比,1996年企业困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债务负担成为企业的突出问题。在前几轮宏观紧缩中,企业的困难一般集中表现为“三角债”、资金紧张等支付性困难,而在这一轮紧缩中,企业的债务负担成为突出问题。按现行会计制度计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率为34.3%,1995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帐面负债率已达到70.0%,如考虑企业资产净损失和资产挂帐,实际负债率将更高,一般的测算已超过80%。高负债明显加重了企业负担。

2、企业资金剩余和资金短缺同时并存。企业资金分布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于两点:一是某些行业特别是石化、邮电、铁路等垄断性行业资金较为充裕,企业存款增长较快,但多数工业企业资金十分紧张;二是企业存款期限结构中,定期存款占了较大的比重,9月末,企业定期存款比去年同期多增169亿元,而企业活期存款只多增加48亿元。出现企业资金分布失衡的原因一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二是国家提供的投资工具单一,加之企业存款利率和储蓄存款利率相同,造成资金投资倾向下降而生息倾向提高,产业资金沉淀而形成食利资本。

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增速差距缩小,前几轮紧缩中的一个特点是国有工业增长明显低于其它类型工业。本轮宏观紧缩中,国有工业与其它工业产值增长差距呈现出逐步缩小的趋势,这表明企业经营机制落后与市场环境进步的矛盾对国内企业的影响具有普遍性。

(二)企业经营困难的成因

从1996年前三季度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1996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值分别增长13.6%、13.1%和11.8%,产销率分别为93%、94.4%和96.2%,增长速度与产销率成反向变动,压缩没有市场的无效供给虽然使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有利于提高增长质量。这充分说明经济运行本身已扬弃了计划体制政策速度效益型,适应供不应求市场环境的速度效益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目前的企业困难并不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而是市场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短缺型市场转向目前以供求平衡为主的市场环境后,企业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的能力差是当前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具体分析,形成以上企业困难特点的原因是:

1、企业困难是银企关系体制性变化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的集中反映。80年代中后期,企业流动资金改为全额信贷供应制度;固定资产投资“拨改贷”。这样,企业负债率急剧上升,而90年代实施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使银企债务矛盾显现出来。首先,新财会制度使企业的银行债务必须由企业自己来偿还,资金供给体制引起的问题即刻具体化了,变成企业与银行间的债务问题。第二,企业所得税改革使企业税前还贷变为税后还贷,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贷款本息必须由所得税后的自有利润支付,企业顿感债务负担的沉重。第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使银行资产质量成为至关重要的经营指标。银行资金来自对公众的负债,按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银行不仅要收回一般的债权,而且对于过去由体制等多种原因形成的不良债权,也要一并收回。但一些企业按照税后还贷的规定和现有盈利水平却无力偿还这些债务,银企债务矛盾也就更表面化、尖锐化了。这种企业困难显然不能用放松银根、增加企业负债的办法去解决。

2、企业困难是传统投资体制下投资过热的后遗症。在投资主体权责利模糊的传统投资体制下出现的投资过热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项目、政策工程、钓鱼项目等,在紧缩初期困难并不突出,主要是过热期过度的货币投放仍可暂时维持企业或项目的一般经营活动,1996年已是实施宏观调控的第4个年头,过热期过度投放的货币已无法继续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项目中后期的资金需求。在投资、消费需求增幅比去年提高的市场环境中,因没有市场销路,许多企业停工,许多重复建设项目投产之日便是停产之时。这种企业困难也显然不是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可以解决的。

3、企业困难的特点与政府调控手段的转变有关。1996年为解决企业困难,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但企业并未象以往较快摆脱困难,这主要与政府调控手段的转变有关。今年政府没有急于以启动投资,用增加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企业困难。这轮紧缩中政府解决企业困难的政策主要侧重于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秩序。比如取消保值储蓄和两次大力度的调息,减轻了企业利息负担,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启动消费需求,其政策效应在短时期内较难表现出来,但会对企业长期稳定将十分有利。

4、政府加强了金融宏观管理。对资金的有效控制首先表现在总量上;1996年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普遍回落。到9月末,M[,0]、M[,1]和M[,2]分别增长14.1%、17.1%和26.8%,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8、1.2和3.8个百分点,逐步达到或接近预定调控目标。其次,对资金的有效控制还表现在发放贷款的机构结构上。1996年前三季度,国家银行贷款额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为68.2%,比上年同期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中国家银行所占份额上升,表明通过国家银行渠道发放的贷款较多、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发放的贷款较多。由于国家银行贷款中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占较大比重,国有企业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增速差距缩小。

5、国有企业困难与需求结构变化有关。尽管1996年前三季度消费需求有了明显回升,扣除价格因素的全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3%个百分点。但在消费市场中,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及其它类型企业的产品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同时高档消费品中进口产品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消费需求回升更多地是带动了以上企业的增长,而对占据生产资料市场较大份额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影响极为有限。

三、1997年经济运行展望和调控政策建议

(一)1997年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

1、1997年物价涨幅仍将保持低水平,预计可控制在8%以下。主要依据是:(1)物资储备和外汇储备相对充裕。在供求平衡或供略大于求的条件下,物价一般不会出现上涨。(2)1996年农业形势较好,供求平衡,粮食提价翘尾影响减弱。(3)生产资料价格一般是价格总指数的先行指标。目前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仍为负数,表明1997年物价不会出现较大反弹。(4)物价波动有其特有的规律。物价一般回落较慢,回升也较慢。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的两次较大的紧缩后,物价涨幅低于10%分别持续了15个月和19个月;这一轮紧缩后物价从1995年11月份降至到了10%以下,至1996年底才达14个月。而且这次并没有急于启动投资需求,银根控制也较严,因此物价涨幅在10%以下运行的时间将更长。

2、国民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预计GDP将增长10.5%左右。主要依据:(1)从发展背景看,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创造相对有利的经济环境和政治氛围,调控政策将对经济更多关注。(2)1996年外贸出口已结束了连续八个月的负增长,1997年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1996年,有助于最终需求的回升。(3)为加速经济增长,政府正在寻求新的增长点,有关支柱产业的复苏将带动经济的较快发展。(4)1996年解决企业困难措施的政策效应将会在未来逐步表现出来,企业经营状况将好于1996年。

(二)对1997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成为进一步巩固发展低物价、高增长的宏观大好形势的主要任务。围绕提高企业效益和整体经济增长质量这一中心,建议1997年宏观调控的总基点为:稳中求活,扶优汰劣,以“两个根本转变”带动经济增长。主要调控政策建议有:

1、重视农业工作,稳固物价形势基础,为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创造长期稳定的宏观环境。经验表明,在农业形势、物价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忽视农业问题,埋下隐患,1996年已显示出农业投入比重下降的问题。1997年只需保持适度的农业投放,花较小代价即可维持这一成果;否则,忽视农业的后果,将在未来的年份中付出通货膨胀的巨大代价,从而影响宏观环境稳定。1997年对农业的支持要对症下药,重点放在流通环节,进一步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增加对仓储流通设施和储备资金的投入,降低农用生产资料流通成本,从供与销两个方面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农村市场转旺将为工业品增加市场需求。

2、总量政策稳中求活。目前,单纯放松总量的政策已无法有效解决企业困难,相反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债务负担上升和宏观总量的失控,因此,总量政策必须稳中求活。“稳”指宏观调控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总量政策应保持长期稳定性。在大多数地方“九五”增长目标高于全国增长目标,各地投资扩张冲动强烈,而投资体制、企业体制没有根本性转变的形势下,要特别强调政策稳定性。“活”是考虑到“两个根本转变”不会在1997年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负、物资储备和外汇储备充裕的形势下,灵活适度松动银根有利于以增量资金带动盘活存量资产。根据国内外各项因素考虑,建议适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新增贷款规模扩大到1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到27000亿元,实际工作量增长12%,投资率控制在34%以下。

3、结构政策性扶优汰劣。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结构调整不力。企业不能新陈代谢,优胜劣汰,企业结构退化使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下降。1997年要抓住经济回升的有利时机,对企业扶优汰劣。(1)“扶优”。要利用股份公司“母子参与制”机理,通过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对中小企业的层层控股,将国有资产逐步集中到经营有方的成功企业家手中经营,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实际运用资产规模和有效管理幅度,保证国有资产的增殖。企业集团试点由57家扩大到100家后,要落实计划管理、财务公司投融资、自营进出口、拨改贷、外事审批权、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统一纳税等试点政策,在企业兼并、增资减债等方面应享受与百户试点或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类似的政策。(2)“汰劣”。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中小企业中资不抵债的企业要加大破产力度,建议将银行呆帐坏帐准备金冲销规模增加到250亿,各级政府要周密部署再就业工程,在改革中求稳定,以稳定求发展。

4、改变资金供给结构,“扶优”也要扶持非国有经济中的绩优企业。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提供新增就业和再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但是,国家对非国有经济的直接资金支持不够,最终以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金泄漏形成非国有经济的资金间接供给办法,“灰市”资金利率居高不下,提高了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充当“二银行”牟取利差。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偷税漏税严重,不同所有制企业实际税负不平等。对非国有经济的调控方式应当作出战略性转变,一手增加对非国有经济的直接信贷支持,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经营效率较高的非国有民族工业,对非国有大型骨干绩优企业同样实施“扶优”,提高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手大力度强化对非国有经济的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保证本世纪末基本消灭财政赤字目标的实现。

5、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费管理,切实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和各种行政干预已经成为一大公害,极不利于企业发展。建议像重视农民负担问题一样建立中央减轻企业负担领导小组,在1997年对企业负担问题开展一次全面检查整顿,清理各地各部门出台的收费文件,加强收费管理,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标签:;  ;  ;  ;  ;  ;  ;  ;  ;  ;  ;  ;  

1996~1997年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_宏观调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