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是如何捕捉独家新闻的?_独家新闻论文

“环球时报”是如何捕捉独家新闻的?_独家新闻论文

《环球时报》怎样抓独家新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球时报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国际部主办的、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国际新闻报纸。该报创刊于1993年1月3日,当时名为《环球文萃》,1997年扩版改名为《环球时报》。该报创办仅五年,发行量已由最初的七万份发展到现在的36万份。1994年邮电部主管报刊发行的副部长刘平源在分析当年全国报刊发行形势时,特意表彰了当时的《环球文萃》报,他说这份以国际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由于格调高雅,信息量大,独家新闻多,可读性强,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当年全国各大报刊发行量下降的情况下,《环球文萃》报在邮局的收订数比上年上升了38%,在全国文化类报纸中列第一位。

用稿的首要标准是“独家”

《环球时报》在报业竞争中能够如此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新闻采编来讲,最重要的经验是重视抓好国际题材的独家新闻。《环球时报》选稿和约稿的标准首先是“独家”,即其它报刊没有报道过的有详实背景的独家新闻。据湖南省统计局一位干部1994年对《环球文萃》报所作统计,该报有4/5是独家新闻;1/3被其他不同类型的报刊转载。因此,有的新闻工作者不无幽默地说,“《环球文萃》报成新华社通稿了”。

去年9月3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发表了独家报道《守孝三年,终于出山:金正日接班》,这是一篇时效性很强的预测性报道。该报道用充足的理由预测金正日将正式就任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且就职日期可能是10月10日。报道发出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外交部、中联部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迅速部署有关外事工作。一些驻京外国使领馆也十分重视《环球时报》的最新报道,并作了相应准备。韩国使馆给国际部打电话感谢《环球时报》作了如此重要的报道。

在海外,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时事通讯社和共同社得知“金正日接班”的报道后打电话给编辑部,要求作为通讯社通稿转发该文。日本《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静岗新闻》等主要报纸都全文转载或引用了《环球时报》的独家报道。在评价《环球时报》的权威性时,《朝日新闻》说,“《环球时报》是中国的主要报纸”;《日本经济新闻》说,“《环球时报》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行的国际问题周报”。

一篇独家报道为整个报纸带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此可见一斑。

热、冷、硬、软的四大题目

《环球时报》抓独家新闻的具体做法是:编辑部确定报道思路,策划好的题材,然后编采通力合作,刊出叫得响的独家新闻。这几年编辑部盯住的题目主要有四类,即热题目、冷题目、硬题目和软题目。

热题目,就是当前国际新闻中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和热点地区,深为读者关注。但这些新闻在电视中只一晃而过,日报、晚报又报道不详。《环球时报》作为一份周报,则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篇幅,来报道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列别德稀里糊涂把官丢》、《山鹰之国一片混乱》等都是在新闻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由驻外记者发回的详细报道。读者说,他们“看了这些报道后觉得很解渴”。

冷题目,就是当前新闻媒体和人们不太关注的题材,犹如地下文物。但只要是独家,又具有可读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环球时报》也尽力组织发掘。这类冷题材一旦发现,即刻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环球时报》总是努力不懈地寻找这些“文物”,以吸引读者的目光。《走近罗马教皇》、《巴基斯坦的地主》、《莫斯科的林彪颅骨之谜》等,都是这类“爆冷门”的独家新闻。

硬题目,指政治性很强、舆论导向作用大的新闻。《环球时报》作为一张完全走向市场的大众化报纸在这方面并非强项,但是抓住读者关注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问题作些文章,有利于读者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久前,该报发表的李慎之的《中美关系之我见》,就在读者中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连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员也参加到讨论中来,为广大读者全面看待中美关系提供了借鉴。经济报道向来很“硬”,不易吸引读者,但考虑到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世界经济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总结吸收。《环球时报》特设“经济广场”专版,报道全球经济,如《东南亚风暴:美国隔岸观火》、《电信公司未来难测》等一批有影响的经济新闻就是刊在这一专版上的。

软题目,主要是围绕明星、名人的生活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新闻。新闻价值总是与报道对象的知名度成正比。报道明星、名人正是大众化报纸的特长。这几年该报先后报道过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离婚案、美国球星辛普森杀妻案,都从侧面揭示了西方国家在法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对于社会新闻,只要引导得当,可广泛报道。

主动出击 连续报道

《环球时报》在国际报道思路上敢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报道面。《环球时报》是一张经营上完全走向市场的报纸,它不拥有机关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这一点决定了它必须加强读者意识和竞争意识。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国际新闻存在一个现象,即缩手缩脚,对一些重大的、读者关心的新闻事件采取回避态度,这无异于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环球时报》办报伊始就锐意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主动出击,捷足先登。朝鲜国内问题我国报纸很少报道,顾虑是怕揭了友好国家的短。但《环球时报》没有简单回避,而是精心策划,找到最佳报道方式,抓了一系列独家新闻,公正、真实地反映朝鲜现状,发稿后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如《朝鲜严重缺粮》、《朝鲜见闻》、《三八线火并,打不响的战争》等。

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另一个误区是:重结论、重结局;轻过程、轻变化。如关于外国政局,过去的做法是要等政局动荡有了结果才去作“终结式”的报道。政府更迭,原政府下台和新政府上台各发一条消息完事。除了政府首脑和部长名单以外再也没有信息了。其效果是时效慢,缺乏新闻感,缺少信息量。《环球时报》抛弃了这种报道模式,对时间跨度大、关系错综复杂的国际事件采取了同步跟踪的进行式报道方式。如关于扎伊尔的政局先后发了《走进扎伊尔》、《蒙博托还能打多久》、《蒙博托、卡比拉面对面》、《卡比拉进城当元首》等稿子。关于柬埔寨政局这种敏感题目,《环球时报》也不失时机采写了《波尔布特生死未卜,柬二首相撕破脸皮》、《柬两位首相开战》、《洪森拒绝同拉那烈谈判》、《战火未熄人归来》等新闻,使整个报道充满了一种动态的新鲜感。

让“通讯”坐镇版面

《环球时报》的办报宗旨是“每一个重大时刻,《环球时报》总是让你看得更新、更快、更明白”。国际新闻时空跨度大,文化背景陌生,如果没有详细的报道,读者必定如坠五里雾中。因此表现在版面上就是,对重大国际事件必须有及时、详实的报道。只发那种一事一报的消息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环球时报》的新闻版让通讯唱主角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该报头版设有“环球大特写”、“热点追踪”、“详细报道”等栏目,对重大新闻重笔浓墨,大书特书。较有影响的如《英国换了首相》、《阿尔及利亚的“恐怖之夜”》、《羊能复制,人呢》、《多国部队波黑抓战犯》、《韩国货款大丑闻》、《刚果兵乱目击记》等等。

有人担心,让通讯在报纸上唱主角将会导致“杂志化”。这需要具体分析。目前,电视广播已经友好地“侵入”了报纸的“世袭领地”。如果报纸仍然抱着“新闻要短、快、活、强”的信条就会变成一张消息简报,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传媒的结构在变化,报纸的报道形式也要作相应的结构调整。重视通讯,只要保证内容的新闻含量,并不会导致新闻的退化,相反会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

充分运用“分析”这把解牛刀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分析性报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报道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多层次、全方位地解剖广阔社会背景下的系列性新闻事实。在西方又叫解释性报道。《环球时报》每期的第二、十五版名为“新闻背景”,刊发了大量风格独特、持论权威的分析性报道,如《美国向伊朗伸出橄榄枝》、《联合国改革:争吵刚刚开始》、《北约将与我国为邻吗?》、《伊拉克:赔不完的战争款》、《“合法总理”逃离苏丹》、《以色列总理被警方传讯》、《韩国太子集团》等。

世界格局多极化后,国际形势瞬息多变,云谲波诡。一些复杂的国际事件,如果只客观地报道事实,读者不易了解事实的真相和意义。分析性报道则可以把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报告给读者,使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分析性报道还可以对新闻事件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这样有利于引导国际舆论,有利于帮助读者观察新闻事件的本质,有利于我国对外政策的宣传。

重视分析性报道还是报纸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环球时报》正顺应潮流,走在前列。据光明日报社的统计:美国《纽约时报》在1970年刊载于头版的深度报道已达到43%的比例,而我国一些大报同类报道的比例仍未超过5%。但纵观改版以来的《环球时报》,国际新闻背景版就占33%的比例,还不包括专版以外的分析性报道。

标签:;  

“环球时报”是如何捕捉独家新闻的?_独家新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