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科教兴国战略论文,科技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对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科技思想。深刻理解和学习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我们充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自觉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以来,科技的进步一日千里,一项重大突破往往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则高达60~80%。 国外对美国1948—1981年经济增长的计算分析表明,其经济增长的66%来自科技进步,资本投入的贡献仅占15%,劳动增长的贡献占19%。现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实说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大大超过资本和劳动。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因素,而且在经济增长诸因素中已成为第一重要或决定性的因素。正是在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影响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而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诸多任务中,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的位置。科教兴国,必须先兴科教。这一论断为引导全国人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了依靠力量
邓小平同志一贯认为,要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同志从时代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求实精神,冲破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他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 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0页。 )他反复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把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同发展科技,实现现代化联系起来,并确定了知识与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了在全社会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邓小平同志还科学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肯定科技人员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人,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因而我们要大胆依靠和使用科技人员,并采取得力措施,改善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四个现代化服务。
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是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教育为本,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员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为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主攻方向
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邓小平认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对高新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高度概括,指明高新科技不仅能开拓新兴产业,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正是因为高科技的无比威力,当今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这样说,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谁拥有更多的高科技,谁就能占据有利地位,赢得主动。因此,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纷纷制定了自己的高科技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深刻洞察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作出了“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的判断,要求我们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迎头赶超。他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1986年,他亲自批准实施我国的《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著名的“863”计划。1991年, 邓小平为“863”计划工作会议作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题词, 进一步指出发展高科技的目标是要使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邓小平同志这些重要思想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实施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为目标的“火炬计划”。十年来,全国实施火炬计划项目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73.5%的速度增长。1997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256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8%。在此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建立了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53个高新区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88亿元,利税350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76%。1998年,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产值占武汉市新增工业产值的40.5%,拉动武汉市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高新技术对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攻方向。
四、邓小平关于“更要善于创新”的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动力
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是决定它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克林顿入主白宫以来就一直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日本政府最近也把“技术立国”战略,修改为“科技创新立国”。可见,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978年,他在谈到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改造企业问题时就明确指出:“要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没有一定的创造性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1页。)他特别强调:“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邓小平同志十分明确地指出:一是要瞄准当代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引进先进科技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二是要在高起点上通过消化吸收,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这些思想,他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为了更好地落实邓小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和“211 工程”等创新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在宏观上,将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教育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创建一批国际知名大学和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不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微观层面上,将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使我国的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名牌产品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可以预见,随着创新工程的实施,技术进步将成为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科技创新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强劲动力。
五、邓小平关于改革科技与教育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科学技术研究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从生产劳动实践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便对社会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乃至主要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在我国,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独立,科研单位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又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国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要改革科技体制,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