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初中数学;创造思维;培养方法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考虑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思维是能够通过训练得到提升的,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相对刻板,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初中数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极大地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升思维能力。本文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主要提出了三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分别为:“尊重学生主体,给予学生质疑发言的机会”、“通过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开展竞赛游戏,培养学生灵活地反应能力”,下文将一一展开阐述。
一、尊重学生主体,给予学生质疑发言的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采取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在座位上默默地记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被动地位,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的氛围十分沉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给予学生质疑和发言的机会,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比如:在学习《整式》这节课时,笔者首先借助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创设情境:“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认为这个儿歌能唱完吗?在不能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通过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与青蛙腿的数量关系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思考后,笔者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以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他人的影响下获得更多的启发。
二、通过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是数学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找到最优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常而言,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步骤,和不同的数学结果。不同的解题步骤会影响学生的解题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答案正确,但有的学生用时长,有的学生用时短。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帮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提升创造能力。
比如:非常简单的一道题:“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解题时会选择设小一点的奇数为x,大一点的奇数为x+2,然后通过x(x+2)=323解得x=17,所以得出一个奇数为17,另一个奇数就是17+2=19。但是,学生忽略了负负得正这个数学定理,所以将-17和-19这两个数忘记了,这也会导致解题错误。数学中一题多解的问题非常多,其不仅会出现在代数运算当中,还会出现在几何证明当中,所以在解题时学生的思维一定要灵活,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答案的多样化,这样才能得到标准答案。
三、开展竞赛游戏,培养学生灵活地反应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初中生喜欢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开展竞赛游戏,让学生在抢答或闯关游戏中发挥思维的灵活性,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差,如果开展游戏,学生可能会因为兴奋而违反课堂纪律,这时教师还要多控制课堂节奏,让学生在游戏中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锻炼思维创造力的目的。
在开展竞赛游戏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个人参赛还是小组参赛,并由此设定比赛规则。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竞赛问题,以使学生达到通过认真思考得以解决问题的效果。不然,学生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太难,一来会影响学生游戏的积极性,二来也会使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信心。再者,游戏设计需要丰富多彩,如:第一关为读题快速选答案。第二关为几何证明一题多解。第三关为留下的小组或学生相互出题,谁被难倒就算输。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反应力和灵活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可接受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琳凡.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9(08):67.
[2]万春蕾,肖依.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8):160-161.
[3]徐海青.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156.
论文作者:彭宏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