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区域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广西畜牧业_畜牧业论文

实施农业区域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广西畜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畜牧业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大力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326.3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通过产业化的合理分工,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日渐短缺的有限农业资源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实施农业区域发展战略,以合理的农业专业化区域布局和适宜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结构比例,形成高效的农业规模经济,对我国尤其是对广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条件总是有限的,尤其是农业资源。例如我国的耕地资源就极为短缺。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每公顷耕地所提供的粮食, 我国为380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92倍,美国的2.55倍,印度的4.25倍,前苏联的4.28倍。有关数据详见下表。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提供粮食能力较强,复种指数高,种植粮食的比率大,单位面积收获的产量也较高。但由此又反过来表明,我国农业的负担大部分压在耕地上,而其他农用地的供养功能却发挥得较差。根据1988年的统计资料计算,我国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25倍,而提供的林业产值只相当于耕地的8.4%,畜牧业产值虽相当于耕地提供产值的48.8%, 但并不都是由几十亿亩草场提供的,养猪业、养禽业主要还是靠耕地的生物产量来支持。①耕地是国土的精华,超负荷运行,必将加剧用养矛盾,破坏持久肥力,阻碍利用结构优化。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发挥大农业的供养功能,全面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国土资源,减轻耕地过度的负荷,保证耕地的永续利用。

以种植业为主的中国传统农业,仅利用了占农作物资源总量不到10%的植物种子和果实。 原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赵南起上将指出,中国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大力开发牧草类、农作物秸秆类、树叶类、菜叶类等绿色资源。植物的茎叶是光合作用的第一产物,所含营养占植物全部营养的80%,其中维生素和氨基酸的含量远高于粮食。 但目前大部分绿色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如果把传统农业称为“第一农业”,则可把研究开发利用牧草类、农作物秸秆类、树叶类等绿色资源的产业称为“第二农业”。②它对于我国特别是广西解决粮食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是农业中有效利用绿色资源的重要产业。它具有商品率高、产业链长的特点,且对耕地尤其是良田的依赖性较小,是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据统计,1993年广西农村畜产品的商品率,猪为92.7%,羊为94.3%,家禽为59.5%。⑧广西农民的农业现金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 畜牧业的产业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均较大,禽畜的肉、奶、毛、皮、骨以至粪便等皆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是肉类加工业、乳制品业、毛纺织工业、皮革业、肥料和饲料工业的重要或主要的原料。畜牧业可迅速带动一、二、三产业中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工农业结合的产业群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食物营养学上说,人体对食物营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等。其中蛋白质是人体组成的主要成分。因此蛋白质是衡量食物构成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公认的水平是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取量不能低于70克。食肉量多的国家,人们的蛋白质摄取量就高。而我国人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因此蛋白质摄取量低于不少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发展畜牧业,增加动物性食品的供应,使之与植物性食物形成合理比率,也是增强国民体质的战略性措施。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的变动与食物需求量的变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跨入中等收入水平时,人们的食物结构便进入最快的转换阶段。最显著的变化,是对植物性食物需求的减少和对动物性食物需求的增加。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就已停滞并出现下降趋势,相反对动物性食物的消费则快速增长。可以预见,当我国实现15年经济增长目标,人均GDP 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时,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将达到高峰。因此我国畜牧业面临的是一个需求旺盛、容量极大的广阔市场。

广西地处丘陵地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中山(海拔>800米)、 低山(海拔500-800米)、山丘(海拔250-500米)和丘陵(海拔250米)占了全区总面积的74.8%。且人口相对密集,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耕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 ③在中国人均耕地水平已很低的状况下,广西更是以仅占全国2.4%的土地养活占全国3.75%的人口。 广西农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资料显示,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已从1950年的1.97亩降至1995年的0.86亩,粮食总产量长期徘徊于1250-1550万吨之间,1995年人均口粮比全国少50公斤左右。 农民人均收入1446元,低于全国人均水平47元,仍有500多万人尚未脱贫。要解决日益加大的人口压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就整体而言,仅靠广西现有的耕地,要养活本区人口负荷沉重,地力得不到涵养生息,不仅无法顾及土地轮耕休作,甚至在西部地区,相当部分并不适于垦殖的坡地和土层瘠薄的荒地也被迫开垦用于种粮。例如百色地区海拔大于800 米的中山区和海拔400-1200米的石山区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77.58%,而坡度在25度以上的旱地有85万亩,占整个旱地面积的36.7%;旱地中耕作层在15厘米以下的有199.72万亩,占旱地总面积的74.7%。④在西部地区过度的垦殖,导致不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石山地区及土层瘠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农业生产只能在很低的水平上勉强维持。如下图所示,邕柳桂线以西的地区,199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8亿元以上的县只有武鸣县;4-8亿元总产值的也仅有靠近大中城市的少数县,与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市都超过8亿元产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广西在耕地资源贫乏的状况下,应把农业发展的出路放在充分开发和利用整体国土资源之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西部国土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与耕地相比,广西的整体国土资源则相对丰裕,且相当部分并未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广西拥有面积广阔潜能巨大的宜林宜牧草地、草坡和荒山,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并且还是我国地处亚热带的少数省区之一,太阳能和生物能潜在资源蕴藏量很大,有着广阔的农业综合发展前景。但是从劳动力投入分析,目前广西农村主要劳动力仍主要集中于种植业,结构相当不合理。例如1995年有1437万名劳动力(占农林牧渔劳动力的92%)集中于种植业上;而占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3%的林牧渔业, 却仅投入了农林牧渔劳动力的8%。⑤这表明广西各地的农业生产力结构相似系数很高,绝大部分劳力均投入于种植业之中,结果种植业因耕地有限、劳动力投入过多形成了劳动力资源的过剩、低效和浪费。而耕地以外的林牧渔业资源优势却未得以充分发挥,劳动力投入不足,造成了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结构的畸形发展。

因此,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大农业格局,把农业建立在整体国土资源和亚热带气候资源之上,而不仅仅局限于耕地的狭窄范围,努力开发“第二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整体效益上变强,是广西农业摆脱落后状态,走向农业强省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广西拥有草地、草山1亿3千多万亩,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的草地有246处,10 万亩以上连片的有8处,理论载畜量可达3133202头(黄牛单位)。⑥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1997年已实现绿化达标,森林覆盖率已达39.3%。加上每年生产的数量达8000 多万吨之巨的农作物秸秆和青叶,即使只利用一半,按每2吨氨化秸秆可饲养一头黄牛单位计,也足以饲养2000 万头黄牛单位。相对于十分紧缺的耕地资源而言,这些是潜力巨大的优势国土资源。广西地处亚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非常利于植物生长。在拥有广阔荒山草坡面积的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二农业”,充分利用蕴藏量极大的亚热带绿色资源,以现有技术提取维生素、叶绿素、叶绿粉、叶蛋白等营养素制成绿色食品,可大大丰富食物来源,缓解粮食短缺问题;而积极开发丘陵荒坡资源,大力发展草业,在此基础上发展畜牧业,不仅可以缓解对有限耕地资源的沉重压力,为日益增加的人口提供大量的肉食、奶制品和皮革制品,减少对粮食的相对需求,还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快地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状况,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二)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广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区域化生产布局,发挥农业区域的相对比较优势,为建立农业强省形成框架基础。从广西农业经济地理看,桂东南和桂北部分地区农业比较发达,耕作水平较高,全区高产田地多集中于此,但人口稠密,聚居着广西2/3的人口,玉林地区人口密度已达300多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很少,且耕地面积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只宜于在精耕细作传统基础上发展集约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桂中和桂南地区有铁路干线和中心城市为依托,是广西传统的粮食、甘蔗、经济作物和水果产区,耕地资源还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桂西地区则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如占全区面积近30%的百色、 河池两地区,人口密度仅为100人/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相对广阔,但高产田地稀少, 土地普遍瘠薄,多为从种植业角度看是劣质低效的土地资源,粮食产量不高,且经多年低水平过度垦殖,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已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种植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与此同时西部广阔成片的荒坡草场,又具备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国土资源条件。广西草场资源调查显示,广西的草地面积主要分布于河池地区、百色地区和柳州地区。其中河池有2855万亩,百色有2209万亩,柳州地区有1955万亩。八十年代以来,广西开展的大规模草场建设均在这一带进行,如黔江示范牧场、田林县安定牧场、环江县平原牧场等,已建植人工草场15000万亩。⑥

基于以上农业资源禀赋因素分析,广西要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既要重视现有耕地,又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国土资源;既要抓好传统的粮食生产,又要重视全面开发新的粮食生产资源。应因地制宜地加大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使畜牧业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率。必须根据广西东、中、西部的国土资源状况,积极推进农业的区域化生产布局,真正按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实现东中西部农业资源要素的协调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市场调节下的农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广西发展农业尤其是畜牧业,必须以推动区域经济战略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各地的农业比较优势,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去分析、研究和处理广西的农业问题,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促进形成全区农业经济的合理布局,提高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

(一)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看,当前应以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为目的,实现农业的区域化生产布局,在全区形成三个大的农业生产区域,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整体国土资源优势。

广西西部、西北部地区应以全力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本地突出的荒坡草场资源优势,形成广西有相当规模的草食禽畜饲养带,以此为龙头带动西部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保住宜耕面积的同时,下大决心把不宜耕种的大坡度旱地和石山薄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全面发展草食禽畜饲养业,以充分利用西部广阔的国土资源所蕴含的生物能和太阳能,并通过发展草业和植树造林,遏制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退耕造成的粮食缺口可以畜产品与东中部以至区外交换获得,还可利用当前的国际和平环境,通过边贸解决相当数量的饲料粮和部分口粮。

桂中、桂南地区集中形成粮蔗带和牧畜育肥带。在大力发展粮食和甘蔗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该地带丰富的秸秆、稻草和甘蔗副产品资源,积极发展绿色植物饲料工业,在把饲料输送西部的同时,还可与西部形成区域分工,将西部通过放牧饲养初步育成的禽畜,运至这里进行集约化催肥育肥,提高品质,然后就近送往邕、柳、桂等中心城市组织高效益的屠宰加工,提高禽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分工合作、共同受益的局面。

而东部则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业技术优势,全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形成高产优质的水稻、经济作物和名优特产水果生产带,并以技术、资金和两高一优农业产品为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与中西部的农业经济区域合作,提高广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东部优势的资金、技术与西部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东西部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特征的龙头企业和加工基地,组建东西部农业联合产业集团,促进全区农业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组合,提高农业整体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二)根据广西人多地少、耕地瘠薄,而草场荒坡、森林资源相对丰裕的实际,还应进一步突出畜牧业作为广西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通过东中西部的农业区域化布局调整,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广西农业中的比重,加大资金投入比例,制定扶持和鼓励政策促进其大力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翻两番主要靠多种经营,最直接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饲养业,二是林果业。”⑦畜牧业有相当高的经济效益。美国的菜牛饲养周期为一年左右, 活重即可达500公斤;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可达5000公斤左右。我们因劳动力价格低廉,即使达到其一半的生产水平,效益也非常可观。发展畜牧业是使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强身健体的重要措施。资料显示,畜牧业在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8年为46.17亿元,其中农业36.99亿元,林业2.28亿元,畜牧业6.41亿元,渔业0.49亿元;1995年为743.5亿元,其中农业384.17亿元,林业32.56亿元,畜牧业270.79亿元,渔业55.98亿元。畜牧业在大农业的总产值中,增幅最快,贡献最大。从人均产量看,广西每一农林牧渔业从业者的农业生产量,1978年为农林牧渔业产值403元,粮食945公斤;1995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升至4757元,而粮食仅为994公斤,增幅不大。价格调整因素以外的产值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也来自畜牧业。另据统计显示,种植业占农民人均的收入比重,已由1985年的44.04% 降至1995年的41.05%;而畜牧业所占比重,则由1985年的29.3%升至1995年34.6%, 并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商品率达90%左右。⑧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 可迅速提高广西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水平。

(三)充分开发利用广西亚热带绿色植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第二农业”,以绿色植物饲料工业的崛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并大力研究和推广绿色植物系列食品,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我国专家目前已筛选出玉米秸秆、甘蔗叶、大豆秧、竹叶、芦苇叶、银杏叶等186种绿色资源,分别加工成绿色植物饲料和绿色植物食品。取得了48项科研成果,研制出558项产品,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有着广阔的应用和推广前景。据赵南起上将预测,到2000年,我国绿色植物饲料将可节省饲料粮3000万吨;到2030年,我国的绿色植物饲料将可节省饲料粮50%,绿色植物系列食品将可替代10%的口粮,合计可节粮1.5亿吨。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拥有丰富亚热带绿色资源的广西应有足够的估计和重视,并应作有一定规模和力度的超前性研究。

广西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林业资源及其他无毒绿叶资源,应积极推广饲料青贮技术和秸秆加工技术,提高秸秆等农副产品的使用价值。广西玉米种植面积广阔,而且是全国的第一产糖大省,玉米、甘蔗茎叶资源极为丰富,但利用率很低。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秸秆加工技术,以提高农作物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例如农业部畜牧兽医司、国家科委成果管理办公室于1995年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的秸秆微贮技术,就是一种成本低(仅为青贮氨化成本的20%)、效益高(麦秸微贮消化率提高24.14%,有机物消化率提高29.4%,4千克微贮饲料即相当于1千克玉米粉的营养价值)、原料来源广(玉米秸秆、稻麦秸杆及各种无毒植物都可用)、适应面广(南方地区可全年制作)的实用技术。绿色饲料工业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玉米秸秆的营养素占全株的88%,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也比玉米粒高出数倍。用鲜玉米秸秆加工的叶绿粉含量在15%-18.5%之间,每亩玉米可产鲜玉米秸秆4000公斤左右,可加工提取叶绿粉400公斤,完全可以代替饲料粮。以绿色植物加工制成的绿色饲料是理想的节粮饲料,平均节粮达50%,用来喂养草食动物,则可基本不用粮食。我国专家在张家口市宣化区的实践表明,用绿色饲料加少量的麦麸、啤酒糟喂牛,可使牛日增重2至3公斤,出栏周期缩短到10至12个月,且肉质优良,是不含添加剂的无公害食品。而目前国际上饲养肉牛,需要50%以上的粮食和少量化学添加剂,日增重1.5公斤,出栏周期需18至24个月。因此,在广西大力发展“第二农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四)积极推广牲畜良种和饲草良种,改善草场荒坡的质量,提高载畜率和经济效益。广西西部草场荒坡面积广阔,但草质不高,载畜率较低。要发展草食禽畜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草业,积极推广种植优质高产牧草,把全面改造荒坡草场放到重要位置。要以生态农业的观点规划布局,把培育改造草场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起来,把小流域治理与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结合起来,以造林植草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黑麦草、象草、大米草等根系发达、涵养水分能力强的优质牧草,充分利用和发掘草场荒坡蕴藏的巨量太阳能和生物潜能。我国许多省区现已大面积推广黑麦草等优良饲草,不少地区利用冬闲地种植黑麦草,亩产4-5吨,可产干草粉700公斤,每亩增值300-500元。广东省七届人大就已通过“在全省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的议案,重点发展滩涂草业。广西资源等地也取得了大面积种植优质高产饲草,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成为重要的饲草育种基地。自治区草业中心已作出发展规划,“九五”期间全区要改造草山草坡5000万亩,每年利用冬闲田种草养鹅1亿羽。同时,必须科学论证,根据当地情况合理调控牲畜饲养量,改变农村散养习惯,以种植高产饲草、发展草库伦、圈养牲畜为主,避免过量放牧破坏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广西在国内领先的良种牲畜繁育技术,扩大良种种群的覆盖面,推广先进和适用的饲养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商品率和产出率。广西畜牧业应以发展草食性畜牧业为主,以充分利用草场荒坡资源为主,要适当调整高粮耗的养猪业的比重,将节省的饲料粮用于发展饲料工业,促进西部草食性畜牧业的发展。

(五)与西部脱贫工程相结合,以畜牧业推动西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广西农业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广西西部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长期过度垦殖,结果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破坏了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必须根据这一地区土地坡度大、土层瘠薄,发展种植业难度较大的特点,走恢复优化生态,建设生态农业的新路子。在这一方面,黄土高原上的延安市宝塔区有着成功的经验。该区近几年来狠抓了农业结构调整,由一味毁林开荒、广种薄收变为退耕还林、精种多收。五年来共退耕72万亩,造林88.2万亩,种草58万亩,结果粮食总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三年上了三个台阶,从以前每年吃返销粮数百万斤变为1996年出售商品粮5000多万斤。

广西各地的实践也充分表明,发展草食禽畜饲养业,投资小,见效快,周期短,粮耗低,商品率高,是广西特别是广西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子,已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例如河池地区全境59%以上为石山区,有9个县(市)属全国重点扶持的特困县,以贫困闻名全国,到1996年底全地区仍有80多万人尚未脱贫。该地区经反复考察和论证,决心利用本地区2000万亩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加快脱贫步伐,推动农业全面发展。为此组织了以1997年实现饲养百万只山羊、1998年实现出栏百万只山羊为目标的“百万山羊工程”,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地区天峨县百塘村,1992年以前人均收入不足400元。1994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农民大养山羊,仅一年时间就出现了如岑甫米等10多户养羊收入超万元的大户,全村208户共养山羊6800只,全村均已脱贫。而凤山县畜牧局等部门1996年先后投入60多万元扶持125户农民养羊,投放种羊近2000只,不到一年时间,就繁殖成活3117只,出栏商品羊1489只,总收入390764元;户均出栏14.89只,收入3907元;示范户人均收入达639.5元。⑨

(六)加强广西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共广西区委七届四次会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不开放难发展”的观念,把广西的发展置于东南沿海、大西南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去思考、去研究,在国内、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寻求发展。广西为缺粮省份,需从外省调入一定粮食。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很快,到1995年我国小麦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28.8%;玉米高出71.1%;大米高出17.8%。我国粮食已失去国际贸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东南亚周边国家则是有名的粮食出口国。而与种植业相比,我国的畜产品则有着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尤以牛羊猪肉的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最强,且有着较大的出口市场。据中国农科院专家估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肉类和水果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产品。⑩因此,我们应积极以大开放促进农业的大开发、大发展,充分利用广西邻近越南等世界著名粮食出口国的地缘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实现农业资源优势互补,建立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经济合作关系,将邻国的粮食优势与广西西部的地域优势结合起来。以进口一部分至大部分饲料粮加速发展广西畜牧业。同时以相对技术优势出口畜产品和关联产品,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全力发展国际市场上紧俏的中高档禽畜肉产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强的畜牧养殖和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我区畜牧业的产业水平和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国际周边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据《华声时报》1998年1月23日报道,我国最大的海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北海海外经合公司租赁柬埔寨土地35万亩、租期70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由两国政府签约生效,即将全面启动。这表明具有“三沿”独特优势的广西,将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崭新的面貌在国际农业经济合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七)大力培养畜牧科技队伍,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有着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因素影响、对种植业和加工业依赖性强等特点,科技投入水平高低对其质量和规模的影响极大。目前我区存在着畜牧科技队伍弱小,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推广、教育脱节,科技人员待遇低、流失严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进步带动畜牧业的全面发展。1.研究制定畜牧科技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我区畜牧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领域和分阶段具体目标,确保必要的科研经费投入,分阶段实现既定目标。2.集中力量于我区占有优势的生物工程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进行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全局,3.协调科研、推广和教育三大部门的工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模式。4.加快培养畜牧科技人才,形成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高、中、初级教育相结合的畜牧科技教育体制,加强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标签:;  ;  ;  ;  ;  ;  ;  ;  ;  

实施农业区域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广西畜牧业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