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宜宾论文,集团有限公司论文,企业发展论文,纪实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个统计数据记载了五粮液的辉煌:从1985年起至1998年,14年间,就总资产规模而言,赚回了125个五粮液酒厂。
何其快哉,五粮液发展速度!人们评价它的词语是“惊人”、“腾飞”、“像滚雪球”、“打滚翻番”、“爆炸式的”。市府李敦伯的话更准确、简洁、生动、形象。他说:“近几年来,五粮液的发展驰上了快车道”
这话,不由人想起一个气势恢弘的镜头:一列快车,风驰电掣,穿山越岭,汽笛长鸣,山呼谷应……
五粮液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是其决策者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做活了“人”这篇文章。精彩之笔,是近年来成功地进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如果不痛下决心进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八五”期间上的几个大项目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好
“我们现在的职工队伍,完全能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人事部干了10多年人事工作的部长张成叙这么说。
这种“适应”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过程。
往事如烟,张部长领着笔者,穿越时间隧道,来到了1992、1993年的那些让五粮液决策者们思虑擘划的日子。
当时,五粮液酒厂“八五”技改工程全面拓开,相当部分工程眼看就要转入实质性投产阶段。像新落成的513车间, 动辄就需要招收上千名酿酒工人;全厂加起来需要两三千酿酒工人。当时企业用工制度还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运作,由厂劳动部门向地区主管部门报计划,从城镇待业青年中招收,或接纳部分部队转业军人。酿酒是属于有一定劳动强度的工种,招收进厂的相当部份城镇待业青年不能适应这个工作,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很快地调离酿酒工岗位。如果再沿用这种招工办法,肯定不适应大规模生产需要。从内部讲,职工们自认为是干部、固定工,不管工作干得好不好,态度端不端正,工资要保,奖金要拿,少了一分一文非得说出个子曰不可。
能不能从农村补充所需劳动力?一个大胆的想法涌现在王国春脑海:现在农村包产到户,劳动力富余,纷纷到沿海和外地打工。他们身体素质普遍比城镇青年好,选择余地大;不行,企业可以随时辞退他们回家种责任地,不像城镇待业青年,要解决其谋生手段,退不回去。
但按国务院规定,只有矿山、井下、森工准许招收农民工外,其它行业是不允许的。能不能突破这一政策界限?王国春又从大环境进行了分析:现在国家正在推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强调全员合同化劳动管理,改革用工制度是重要内容;从厂情和宜宾区情出发,企业完全可以借改革的东风,改进招工方式。
王国春的这一想法,在征得厂级领导班子同意、形成共识后,向地委、行署领导和劳动主管部门作了汇报。
地委、行署和主管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意破格录用农民工,但招收不得超出本地区十县、市范围。原因在管辖范围以内,不行的便于淘汰;同时,也可以解决本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有上级支持,一个一批招收3000名农村合同制工人的计划,很快在五粮液酒厂付诸实施。
这一步的跨出,对五粮液酒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乃至今日提起这事,王国春总裁仍感慨万端地说:“如果当初不痛下决心走出这一步,‘八五’期间上的几个项目不会有今天这样好。”
凡在五粮液工作的任何员工,都得签定劳动合同和协议书,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交谈中,张部长送给笔者一套表,三份合同书,两份协议书。
摆在最上面的一份,是《长合工劳动合同书》。长合工,即长期合同制工人之简称,主要指农村招收进来的这部份人员。
笔者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提农民工,也不提农民合同工呢?张部长微笑着解释道:“我们首先要打掉‘农民’这个概念,宣传上统一提都是企业的主人,让他们感觉到只要是在五粮液酒厂工作的人,地位都是平等的。”
看来在一些毫不起眼的细微之处,五粮液的领导们都注意到了。
农民洗掉腿上的黄泥巴,经过体检走进五粮液酒厂,要办理的手续,就是签定《长合工劳动合同书》,合同将用工性质、岗位及工种、期限、工资及福利全部写得清清楚楚。首先试用1年。满1年后,双方无异议,签5年期合同。5年满,双方愿意,续签无固定期限合同。
现在不管什么地方招聘人员,几乎都要交保证金和身份证。王总裁反对这样做。他说:“真正是要来干活路的,他可能出不起保证金。因为都是来自边远山区,背井离乡出来打工,家庭很困难。交得起几百元保证金的,可能就不是想来干活的了。”
这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说法,说明王总裁对农民兄弟的理解是深透的。
第二份合同是《劳动合同书》,比第一份少了“长合工”三个字。
长合工在政治和经济待遇上,与厂里的固定工平等;只要效益好,不因为是农民工就少分一点钱,而是同工同酬,从而调动起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作用都发挥得相当不错。对此,五粮液酒厂便把用活农民工的经验,引伸到固定工和干部的管理上来。借用运输公司总经理徐荣清说法:“只有把铁饭碗全部翻过来扑起,大家的积极性才真正调动得起来。”于是,五粮液酒厂借贯彻《劳动法》之机,把厂里原来的4000多名固定工和国家干部身份的人的“铁饭碗”全部翻来扑起了:改变原来的身份,统统叫做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与长合工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这一作法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加强劳动力市场化的份量,真正做到用工单位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劳动力主体双方通过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适应企业发展的劳动关系。
第三份是《合同工劳动合同书》,签定对象是一般正常安排来的人员,如转业退伍军人,因工作需要调进来的,从学校招收来的。
值得说明的是,1995年前,五粮液酒厂对职工子女就业全由企业安排,现在一个也不安排了,通过竞争上岗;否则,只有通过社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竞争岗位时,与厂外人员平等,没有优先权。对厂里送去技工校培养的,毕业了原来也是厂里全部安排,现在送去学习先签合同,明确企业送培是尽义务,毕业后看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企业需要,通过考核,竞争上岗。
五粮液第七号勾兑包装中心,有两条堪称当今世界一流的全自动酒类包装流水线,从制瓶到成品包装、贴标、装盒、堆码,数十道工序,全部在流水线上瞬间完成。有位领导人曾评价道:“这就是现代化生产。”伏特加公司生产车间,一个操纵盘上几十上百个参数;从原材料到产品,操作员坐在中心控制室就完成了,根本看不到工人在机器旁忙碌的身影。还有塑胶公司等等,这些车间和公司使用的全都是世界一流的先进设备,其操作者不是一个只要具有体力的长合工就能胜任,无疑应该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
那么,这部份人从哪里来?
还是面向社会招聘,不过,对文化素质要求就高得多了。比如,进伏特加公司的,必须是参加过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向社会招聘,到市内的工业学校、技工校和川联大、电子科大通过考核录用的人员,一般技术性岗位的,就填《招聘协议书》;技术水平高的,就填《招聘技工协议书》。
尽管五粮液集团公司对员工的管理上分5个类别, 但有一个共同点:凡在五粮液工作的任何员工,都得签定劳动合同和协议书,竞争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政治、经济地位一律平等,规章、制度面前一律平等。正如伏特加公司总经理熊巍说的那样:“所有员工都是企业打工仔,只是岗位不同罢了。”
其中产生出一个新的矛盾:集团公司一面大量向社会招聘人员,另一面企业内部相当一部分人在待岗歇岗。有些员工对此很有看法,找总裁、人事部要求解决工作。得到的答复一个样:“你要来端饭碗,我们表示欢迎,但你必须先去把基础素质提高了再来竞争上岗。如果不这样,我们宁可在社会上招,也不会照顾你们的情绪。”
唯才是用,是五粮液集团公司用工准则,不因人因事而异。曾出现过这么一件事:五粮液集团公司工卫医疗部人员超编,用考试的办法确定裁减人员的去留。结果,一个有一定技术水平、考试也考得比较好的招聘外科医生被录用;而原来国家分配来的正式工,考得不好的,只得规规矩矩地把位子让出来,去拿歇岗的基本生活费。
与两个率先开展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负责人一席谈:实行新的用工机制确实好
张成叙部长介绍,集团公司513 车间和运输公司最先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也改得最成功。于是,笔者先后走进了这两个单位。
513车间,位于十里酒城中段,是一个年产量为1.6万吨的大车间。走进车间,好壮观气派的场面映入眼帘,工人们扮料凉糟,上甑摘酒,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蒸气腾腾,扬一派兴旺气象;酒香馥馥,飘万缕温馨祥和。谈明来意,车间主任刘明指着那挥舞着臂膀、额头汗珠摇摇欲坠的烤酒工告诉笔者:“我们车间有员工1720人,近90%是长合工。”
刘明在他的办公室对笔者说:“我们车间1993年建成投产,一开始就实行了新机制。从运行情况来看确实很好。我们的生产是以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双向选择,员工可以选择组长,组长可以选择员工。组合不上的,车间出面协调,给一次推荐安排机会;都无人要,就哪里来哪里去。不像原来的固定工不能辞退。不好好干,安排到另一组去;另一个组不行,就再换;就算退回厂,也还得重新安排,始终要给人家一碗饭吃。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不安心酿酒的人,挑肥拣瘦的结果,还会得到一个好工种。现在不行了,招你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行的,车间可以直接辞退。不仅仅是他们,我们也是一样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今天是主任,工作没干好,明天也许就不是主任了,甚至待岗歇岗都有可能。”
是的,五粮液每一位员工的头顶上都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分配上,集团公司向一线倾斜,上不封顶,多劳多得,打破了‘铁饭碗’,大家拼命找饭吃。所以,大家都在变压力为动力,想方设法把工作搞得更好,质量提得更高,收入更加丰厚,越干越有劲。”刘明喜形于色地告诉笔者。
五粮液运输公司的前身是汽车运输队,在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前的1993年,近乎处于瘫痪状态。当时有27辆车,50多名员工。也许应了“人多不洗碗,鸭多不生蛋”这句话,驾驶员整天打台球打牌耍,不能保障工厂的货物运输,有领导动了解散车队的念头。是解散还是保留?要保留怎样才能搞活运输队?王总裁经过一番沉思后,认为不能解散;但要搞活,必须改革用工制度,面向五粮液酒厂和社会公开招聘领导和驾驶员。
运输公司总经理徐荣清就是这样通过公开招聘、带着王总裁“你去只准搞好”的嘱托上任的,任前系五粮液酒厂车辆总技安和运输处工会主席。汽车队是一个独立核算单位,每年交厂30多万元,但车辆大修费、劳保等要厂里出,两相抵顶,厂里还要倒贴。徐荣清去后,厂里什么不管,只给货源,自负盈亏,当年的9个月纯交58万元回厂。
怎么打开工作局面?徐总经理的做法是:改革用工制度,面向工厂和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在同等条件下,正式工优先招,交纳风险金,1年签定一次合同,合格的续签,不合格的随时解聘, 没有招聘到的,自动离岗。同时,配套分配制度改革,把档案工资全部封存起来,一律实行劳动效益管理;公司4名领导和财务人员, 没有一分钱保底工资,按修理工和驾驶员平均工资的90%、80%、75%的比例领薪金。
“如果我们拿固定工资,就体现不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也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没有风险性和责任感,也就没有敬业精神。再则,驾驶员修理工也不会满意你这样做。”徐总经理这么说。
正是盛夏的一个下午。公司维修现场,车辆你来我往,修理工有的挥动着郎头“嘣咚嘣咚”地敲打着铁皮,有的在为新修理好的车辆喷漆,全不顾炎炎烈日下的酷热。徐总经理正在办公室搞着车辆成本核算,为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打基础。
想象不到的是,他们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工资了。徐总经理说:“公司运输量减少,淡季出现了亏损,这就是风险性,让我们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我们公司领导必须不断想办法,添措施。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难题是怎样使公司做到淡旺季平衡。原来运输公司的生产成本落实到部门,现在准备落实到单车,先定成本后定生产,所有成本由个人承担;每年交1万元风险金,每月扣1000元安全奖。一月结算一次, 除去成本,剩下的就是工资,亏损了就用风险金和安全奖冲抵。这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大家都拴在一根绳子上,遇到困难大家都来想办法添措施。”
如果像原来的劳动用工机制,运输量减少,是你集团公司造成的,就该给我弥补上,至少应该减少上交额。但现在运输公司不是眼睛向上,而是向内,自行想办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五粮液之所以活,之所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就是因为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都在为企业着想,遇上问题大家主动排忧解难,而不是袖手旁观,看作是少数几个领导的事。这样的机制和活力,正是五粮液前进的强大推动力。
企业发展要高速度,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和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队伍的造就,必须要有统一的行为规范
这里有一份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文件:《劳动管理规定》。突出一个主题: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要高速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通过《劳动管理规定》的贯彻,规范全体员工的劳动行为,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王总裁签署了总裁令:劳动管理规定是全集团公司的重要法规,应与质量管理法规、安全管理法规同等重要,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
劳动纪律不严,工作无责任心,是没有战斗力的。
这是五粮液集团公司配套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说,市里有领导曾批评过五粮液员工的整体素质较差。差者,着重体现在劳动纪律涣散上。高速列车已经启动,你才慢条斯里走来喊:“停一下,等等我。”这怎么行?
整饬劳动纪律,刻不容于是,集团公司几经研究,颁发了《劳动管理规定》。
众所周知,制度制定得再完美无缺都不算本事,关键在于执行。
《劳动管理规定》上载明:上班打瞌睡,发现一次对当事人罚款100元—200元。 有一位过磅员打瞌睡被检查到,除本人执行最上线罚200元外,同时罚了车间1000元。还给了行政警告处分通报全厂。间接的处罚还有:不参与全年调资,取消全年各种奖励和先进个人评选资格。
《劳动管理规定》上规定: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迟到15分钟以上记为旷工一日, 旷工一日对当事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一次并罚款100元。运输公司有一位客车驾驶员看错了班次脱了班,受到五项处理:记旷工一天,责令写出书面检讨,对看错班次处罚50元, 对严重脱班处罚500元,对不回与工作相关的传呼处罚200元。并且还进行了通报, 还有上述的间接处罚。真可谓损失惨重!
《劳动管理规定》上写道:集团公司下属各独立核算单位可依据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贯彻执行。按常人的理解是细化规定以便执行。运输公司却另有独到之处。行车一队4名驾驶员, 安排晚上到荣县运小麦,因遇雨第二天才去。公司对4名驾驶员分别给1000元的处罚。徐总经理分管生产,负领导责任,但当天因工外出, 不在现场,罚款300元;行车一队队长、调度室、 修理厂没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当晚未出车一事,一队队长、修理厂分别罚款500元, 调度室两位调度员分别罚款200元。
你看,执行的制度比制定的制度还要严格!
笔者就执行劳动制度方面,向运输公司徐总经理提了三个问题。
“严厉的处罚,员工们有这个思想承受能力吗?”
“在制度面前一律平等。谁触犯了都一样,大家都觉得公平,就没有意见。正如员工们说的,制度严,只要不违反就不严;习惯成自然,习惯在严格的制度下工作,也就没觉得什么了。”
“有人提出感情管理,比如迟到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可以原谅。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做?”
“我们执行制度,不问原因,只看结果。只要迟到了,严格按规定执行。搞感情管理说不清楚。因为人的素质有高低,搞感情管理,有人就会找很多理由,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调查核实?比如,我迟到了,说肚皮痛脑壳痛,你怎么检查?像我们公司,这么多人, 只有4名领导,怕整天去搞调查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去抓工作?”
“严格执行规定,会不会把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呢?”
“不会。我们公司谁违反规定,大家当面检举,从来不讲情面。像我没戴工作证被罚款的事,大家开玩笑就说出来了。只要检举出来,按照制度,对号入座就是,并不觉得伤了面子,更不存在挟嫌报复。我感受最深的是,今年正月间,我脚受伤住院,被我开除了的驾驶员90%的都到医院来看望我。他们知道,开除是劳动纪律,不是我徐某人要跟他们过不去。”
咀嚼着徐总经理的话,让人深深地感觉到:严格的执行制度,把人际关系搞得更和谐、更亲热了。
张部长介绍,配套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集团公司还建立起了激励机制,一是对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酿酒工人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在工资福利分配上进行倾斜。二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重奖,奖次分9等,最高为200万元,最低为5000元,已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两项科研成果的研制小组分别给予了50万元、20万元的重奖,还对两项科研课题的两名主研人员分别奖励了20万元和10万元。三是开展“树标兵”和评“生产技术能手”活动,评上了的除给他们披红戴花,发给每人1万元奖金、 晋升三级工资外,还组织到国外参观考察一次。
五粮液集团公司用工制度改革是和分配制度改革,劳动纪律与激励机制的建立相配套进行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是基础,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劳动纪律做保证,激励机制鼓干劲,四者相得溢彰,构成一体,成为五粮液员工永远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的强大精神动力。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五粮液人刮目相看,在今年参加五粮液集团能手表彰会上说:“看来我们要重新认识五粮液员工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不出这么多奇迹来。”
高层领导对五粮液集团采用适应市场的用工制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还带动了扶贫攻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谈到改革用工制度的效果,张部长更是滔滔不绝:
“首先是解决了‘八五’技改这一企业发展高峰时主要生产人员青黄不接问题,培养造就出了一支稳定的、召之能来、来之能战队伍。二是减轻了企业负担,现在补充人员,合同上就写清楚了,都不解决住房、子女、爱人和亲属的工作,本人的户籍、口粮关系也不迁入集团公司。三是长合工来自农村,肯学肯钻,他们来的目的很清楚,就是通过劳动多挣钱,把自己的家庭搞富裕,进企业适应了工作以后都会拼命干,也相对稳定,不像原来在城镇招的,流动性大,流失严重。四是这部份人作为企业发展的蓄水池,充分起到了调节余缺作用,生产任务松时,让一部人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工厂保基本工资;需要时通知他们来就是。五是专业知识培训学得进去,他们知道,学好本领是保饭碗的需要,是多挣钱的通途;不像原来的人有铁饭碗可端,学不进去。六是各级管理加强了,车间一级敢管了,不像原来那样,车间班组长要对某个提出批评处理,首先要考虑有没有人际关系和背景,现在该批评处理的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批准处理了。七是改变了员工们的思想观念,集团上下形成了一个竞争的热潮,学习的热潮,钻技术的热潮,思想素质和综合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听着张部长的话,使人想起熊巍描绘的一个情境:“我们公司采用的是短活工,合同1年1年地签,这更加大了员工们对岗位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公司在刚组建时,许多操作工为了尽快掌握操作技术,不分上下班地蹲在机器旁边,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机器性能。外国制造商都感到惊奇,问我们机器怎么使用得这样好,有些操作参数还请教我们。”
五粮液集团建立起的适合市场的用工机制,不仅促进了企业发展,还带动了扶贫攻坚。据了解,五粮液集团有农民工5000人,占总人数的1/3。这些人,来自宜宾市的10个区、县,而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山区县。笔者询问了来自珙县洛表镇的宋富平去年在厂里的收入情况,他说有1.4至1.5万元,家里的承包田地还可以照种不误。来自翠屏区宗场乡的赵辛文告诉笔者,去年他被评为生产能手,各项收入、奖金加在一起有4.5万元;厂里发行股票,五粮液所有员工至少都买了7手。去年上市,很多人卖了回去把楼房都修起了。车间主任刘明告诉笔者,一般他们的月收入都要上1000元。以此为基础推算,来自农村的长合工,1 年至少要从五粮液集团公司领走现金6000万元。还有,随着五粮液的迅速扩张,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如一个强大的火车头拉动了一长串车厢一样拉动了宜宾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将是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
五粮液的恩泽遍及宜宾城乡每一个角落……
高层对五粮液集团以适应市场的用工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还带动扶贫攻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这是对五粮液集团公司的最高嘉奖。真切希望五粮液集团公司在做活人这篇文章上,再来几个出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