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永康 321300
摘要:目的: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110例血液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4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27%,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更好的医护照顾。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血液科;应用;分析
血液科患者的病程比较长,病情也容易反复发作,在临床中主要会出现出血、贫血等临床症状,在具体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输血、化疗、抗生素等治疗方式[1],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医院中患者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安全事例,客观存在于整个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在最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护理风险意识才不断增强,因此针对存在的各项护理风险因素,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血液科患者,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其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对比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血液科患者,每组各55例。男60例,女50例,护理组,年龄17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22±6.45)岁。对照组,年龄17岁到68岁之间,平均年龄(46.23±6.47)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第一,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管理。血液科领导需要加强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认识[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培养和识别,在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培训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重视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识别和培训指导,通过个案教育,避免引发同类型错误。血液科的任务比较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松懈的情况,因此血液科护理人员需要正确的引导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定期开展讲座,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汇报[3],对于一些出现工作失误或者是松懈的护理人员,可以进行科学指导和教育,从而不断提升我院的医护人员素质水平。
第二,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监督控制。护士长作为护理人员的领导,需要确保各项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比如各种抢救设备、药物备足,药物的使用期限确保在有效期内,仪器完好,责任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监督和执行医护工作,确保不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加强护理风险安全管理和监控[4]。
第三,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比如在静脉化疗用药过程中,必须要采用深静脉置管操作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药物外渗、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如果患者不配合插管化疗,则需要患者家属同意后签字才可以开展化疗治疗过程、在外周静脉给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选取小号针头,尽可能减少在关节、下肢等位置输液操作,一旦无法顺利开展上肢输液时,可以先实施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之后进行化疗治疗过程开展。总之在血液科医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加以识别,从而做好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5]。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6%(53/5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1.82%(45/55),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比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4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27%,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比(%)
3.讨论
血液科患者的病程比较久,治疗时间也较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耗费患者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因此这对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和生理上都是很大的考验,很容易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失去治疗的信心,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识别,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提前做好相应的护理风险认识,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医嘱要求和管理制度执行护理操作,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10例血液科患者,分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其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对比探讨,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36%,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45%,和对照组对应指标结果对比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了血液科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度,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更好的医护照顾。
参考文献:
[1]许梅.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4,(22):357-357.
[2]黄玲,梁素苗,刘芸等.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84-85.
[3]魏芳梅.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39-140,145.
[4]刘晶.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7):285-285,286.
[5]刘贵芳.护理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60-161,162.
论文作者:贾积儿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血液科论文; 患者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方式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