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经济安全战略:中国决策层应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决策层论文,一个问题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利益关系趋于复杂,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不断发生,经济风险骤然增大。在这一背景下,不少国家重新思考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关系,确立新的经济安全观,并制定相应的经济安全战略。中国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中国经济能在21世纪继续快速增长,中国决策层应该认真思考中国21世纪的经济安全战略。
一、经济全球化正在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适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当前,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迅速扩大。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经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第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明显加快。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已不构成障碍,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年金融交易量500万亿美元,日交易超过1万亿美元,每年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实现的融资安排在1万亿美元以上。第三,生产网络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4.4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6万家,这些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第四,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正日趋凸现。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为2430亿美元,1996年就达到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1996年发达国家占当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85%,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稳步增长,1996年达到510亿美元。第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加快,共同大市场正在形成,而且外部的开放程度也在提高,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
经济全球化既是国际生产力发展,特别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各国为获得超额利润、发展民族经济、提高政治地位而进行政治安排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发展动力决定经济全球化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功效。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功效,可以促成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成机遇、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话,那么,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功效,则已经并将继续使发达国家把经济全球化作为谋取经济、政治霸权的手段,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第一,经济主权。经济全球化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某些限制,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控于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外围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形成同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第三,市场占有。随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侵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被外资所占有,而国外市场早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发展中国家凭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重新分割国外市场绝非易事,发展中国家市场占有份额的减少,对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严重危害。第四,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无体系状态下,金融市场动荡,金融丑闻不断,金融投机猖獗,金融风暴四起,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增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还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乘机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第五,经济制度。发达国家假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力图把自己的经济模式,强加于发展中国家。
二、中国21世纪经济安全战略的思考
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安全同样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中国决策层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中国21世纪的经济安全战略,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显得尤为紧迫。
首先要确定中长期(21世纪前30年)适用的基本原则,以便中国经济安全战略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中长期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利益原则。应始终以中国国家利益为轴心,同时兼顾有利于实现各国国家利益的国际利益。第二,综合原则。不能仅仅从经济方面考虑经济安全的实现,还必须考虑经济安全对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的作用,以及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第三,全球原则。应该把本国经济置于世界体系内,根据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依托亚太区域经济组织的优势,利用其它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的力量,来实现中国的经济安全目标。第四,相对原则。必须周密考虑和正确判断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态度,使中国的经济安全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追求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第五,系统原则。应该在培养公民的经济爱国主义意识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经济安全保障系统,抵御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中国21世纪的经济安全战略在确定中长期的基本原则后,还应明确近期(21世纪前10年)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以使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近期的政策措施包括:第一,在加强本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和适用的科学技术。只有在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中国才可能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垂直分工,增强防御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安全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的能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国民教育是基础,科技投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前提,这三者的协同发展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唯一正确策略。第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资源,中国才能充分发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增大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的系数。中国的进一步开放,首先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其次要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平等互惠的经贸关系,开辟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最后要有原则地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区域性的金融和贸易组织,并有所作为。第三,加强我国利用外资的管理,克服当前引进外资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外资无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利用不当也会形成国内市场流失和金融危机等不利于经济安全的现象。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引进外资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继续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利用外资战略;另一方面要牢牢控制利用外资的规模、结构和流向,以外资的技术含量作为引进外资的质量评判标准,平等互利地利用外资,绝不接受任何出让主权的条件。第四,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建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国家的竞争力说到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安全体系最终也要靠强大的企业力量来支撑。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和垄断日趋加强的趋势,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必须走联合的道路,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积极开展国际经营,以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第五,实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方面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安全的一个新领域被各国所重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继续控制人口膨胀,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
的承受力保持平衡;又要防止本国和跨越国界的环境恶化,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还要发现各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使社会生产得以延续,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综合国力方可得到不断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