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渗透创新精神的尝试论文_耿静

历史课渗透创新精神的尝试论文_耿静

山东省桓台县鱼龙中学 256407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树立“实现学生会学习、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能,尊重他们的创新成果,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历史教学是以历史为认知对象,教师和学生都是认知的主体,二者应平等互动、和谐融洽,组成一个良性的认知共同体。要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运用进去,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做到以下六点: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二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梳理,使其难易程度适于学生的学习;三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四要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五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因偶发的问题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将创造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提高老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得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的脉络,追踪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灵活驾驭教科书,善于把握当前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现实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创新中开拓、在创新中前进。如在讲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我结合中国近代的戊戍变法和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进行教学,并对三者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通过开放、综合和比较,达到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利用课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整个环节。教师的教只能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把有限的时间让给学生主动去学,适时加以正确引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讲《西安事变》一节时,我问学生:“张学良、杨虎城捉住蒋介石后,中共派周恩来去西安,会不会把蒋介石杀掉?如果把蒋介石杀了,中国将会出现一个什么局面呢?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由讨论分析,教师在关键之处再加以点拨。如此一来,学生既得到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课外丰富的资源为创新精神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可以就某一个历史事件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辩论”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从中开动脑筋,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不断获取新知的求知欲

要创新就必须对创新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不可能有创新。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都经历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过程。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直接提高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的求知欲,并产生一种超越前人、超越教师的创新欲望,进而上升为一种稳定的创新精神。因为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一旦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促使他们去主动地钻研新的知识。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说得多而做得少,历史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是重视不够,授课主要是单向知识传授的“满堂灌”,教学研究主要是分析试题和揣摩考试命题方向,或提供某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因此,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一 般都是死记硬背,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地伤害,结果造成了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法。随着教育创新体系的逐步确立,历史教学要从“满堂灌”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有所突破,要重视的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和富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将学生的思维从平淡中激活。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的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的教学任务被规定在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是以已学知识的回顾、新课知识的巩固为主,需要学生课后思考的也大多是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这种设问虽然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但由于设问平铺直叙,缺乏新颖,特别是设问的内容涉及面不广和思维的深度不够,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不大,所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大。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设问,则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逆向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或立体思维的问题,既有对教材知识的综合,又有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这类问题并不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是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思考,学生能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得出结论。这类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基础,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论文作者:耿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1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历史课渗透创新精神的尝试论文_耿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