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深度报道的互文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度报道论文,电视论文,互文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手段把新闻事实置于时代或历史的大背景中,将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原因、过程、结果、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方面面深入、细致地展现给观众的一种报道形式。相对于一般动态性新闻,它更侧重于新闻内涵的延伸与拓展,通过对重大事件及有影响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述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度剖析、对事件穷尽其理之特征使其文本内部,文本和他文本之间以及文本与非文本之间形成互文关系,本文拟从互文性来分析,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电视深度报道。
一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一词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她认为任何文本事实上都是互文本,都是一个与不计其数的其他文本(包括未来的文本)互动的站点。这种互动,既包括公开、明显的引用或参考,又包括对已有文本的同化或模仿,还包括对于既定惯例的认同与遵循。随后,后现代主义者对互文性作了进一步补充和阐释,认为互文性应该有外互文性与内互文性之分,也即是互文性不只是强调文本与外部的关系(外互文性),还包括同一文本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内互文性)。互文性广泛存在于各种作品包括电视深度报道中。
电视深度报道不同于报纸深度报道,它是由文字图像声音等组合而成。而在其中,声音稍纵即逝,画面因其片断性而含义模糊,解说词(深度报道的语句文本,包括画外音)亦不能单独成文。因而这三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印证。法国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文本中图像与语词之间存在“互文性”。但图像和语词在同一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一方从属于另一方,从属方的作用是确定被从属方的意义并使之清晰化。换句话说,如果缺少这种固定关系,图像或语词的意义则是含混的,不明确的。画面作为电视媒介最主要、最具个性的表现手段,与其他元素的互文首先体现为对有声语言进行顺向的强化和激励。它可以弥补报道中有声语言表现力上的不足,更可以利用自身的“还原性”为其提供“看得见”的证据支撑。从而使电视深度报道的所议所论,不再2空洞无“物” ,所感所思,由形象切入,由抽象化出。其次体现为电视画面通过对有声语言的颠覆,①传达“言外之意”或“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电视深度报道经常构建出两套“讲故事”的话语体系,一套来自于有声语言(包括记者的叙述语言和采访对象的话语);一套来自于画面语言。而这两套模式既可顺向印证(如前所述)也可逆向反证,逆向反证就是指二者在话语内容上呈现出可比性、矛盾性,其中一方合乎真理和实际,另一方则是荒谬和虚假的。这样,把涉及同一焦点问题的两方观点剪辑到一起形成对比,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被颠覆为前提,事实真相因此而昭显,报道的潜在意旨也通过两者的互文得以流露。而有声语言虽为从属方,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图像的片断性、不连贯性导致所指的宽泛、模糊,从而存在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而声音却可以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连缀破碎的画面确定图像的意义和解读方向,进而扩展画面的内容表现范围。屏幕文字则能巩固和深化画面及有声语言的意义,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阅读文字能记住10%,收听声音能记住20%,收看画面能记住30%,边听边看能记住50%)。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声语言文字靠图像清晰所指;图像则靠有声语言及文字深化意义,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电视深度报道文本。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就多以现场报道、纪实报道为主,大跨度选择画面,从声像两方面引导受众思维,使其意义在读者的主观链接之下产生。
二
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这主要表现为文本与事件。(即深度报道是从某一具体事件中生发出来的,脱离了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就无“踪”可追,无“物”引伸。报道文本与事件本身构成互文性,事件是深度报道的源文本,报道者对源文本进行偏好性解读。)文本与消息(深度报道的素材,特别是新闻由头,源于消息。因而动态消息也成为电视深度报道的源文本,从而与报道具备互文关系)、文本与背景(即以往的新闻报道作为背景成为新近报道的一个部分,从而使以往的报道与新近的报道形成互文)之间的互文,这三者尤以文本与背景之间的互文最为突出。
新闻背景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等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由于电视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难于表达过去的情景,而深度报道所要表现的内容恰恰是已有结果或正在产生结果的“昨日新闻”,对此,文字易表述,画面和声音却难以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同期声虽然可以重述历史,但这种重提往事的同期声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和不足,因此电视深度报道在报道一般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通过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的产生、发展、影响、结果等作出回答。它实质上是建立在新闻背景材料之上的一种报道。每一条电视新闻不一定都要运用背景资料,而每一个深度报道节目却不能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为说明新闻主体事实而存在,有了新闻背景的衬托,新闻主体事实中所蕴含的精彩内容就格外清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新闻背景虽不具有主体新闻事实的那种时效性,但主体新闻事实离开它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因而新闻背景的运用使得深度报道与先前报道作品间呈现出互文性,其表现方式为:
1.插入。插入即显性互文,指有明显的互文标记(如引号等)把引文分开或独立出来,也称明引。在电视深度报道中,插入方式有两种表现:一是结合电视声音线性听知规律和画面视觉效果的要求,把背景资料以段落或句群的形式置于报道不同的结构部分,造成层次的错落有致。②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在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于2005年8月18日做了一期关于《中日关系专家揭密日本如何走上军国主义之路》的特别节目,其资料和图片以段落的方法相嵌于现场专家及记者的对话中:
武寅(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唉 ,天皇就是我们的大家长……
解说:明治天皇登基之后便昭告臣民,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并迅速引入新的征兵体制,对军队进行近代化的改造。(图像资料)
解说:1871年,明治政府外务大臣岩仓具视带领一个48人的代表团出访欧美12国,……考察各国的制度法律等……(图像资料)
武寅:……像德国那些个铁血丞相什么的,还给他上了一课,说现在这个世界意思就是强权嘛,强权就是公理。
这些背景资料的运用将历史事实与当前事实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过去时光,唤起受众的记忆,促进受众当前视域与其他视域相融合,从而使该报道和以往的资料在内容和符号上建立起互文关系。
二是同一图像符号在不同节目中重复使用,③如在对“9·11”事件的一系列报道中,飞机穿入世贸大厦、世贸大厦倒塌的镜头在不同的深度报道中插播,当然,第一次出现是在首次的直播报道中。因为这一镜头的重复使用,就使得首次报道和后继的电视深度报道建立起了图象符号方面的互文关系。
2.同化。属于隐性互文,它改造源文,把背景资料化整为零,以句子和句子成分的形式隐入导语、主体或结尾中去。这一般出现在纯解说中,如“抗旱”一文的导语中“今年八月有个城市热得异乎寻常,在这个月三分之一的时间气温高达40度以上,而在有一些区县,甚至80多天滴雨未下,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了四川和重庆,我们去往受灾最严重的城市——重庆。”(新闻调查2006年8月29日)
3.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又称戏剧性再现或真实再现。是类似电视剧的一种制作方法,用语言、音响、实物等再现或用演员、当事人再现,然后将“情景再现”的字样打在屏幕的左下角。这多体现在破案题材的深度报道。“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理念,叙述的是没有镜头在场的“过去时态”的历史,通过对原有的关于历史信息表达习惯的粉碎和重构,唤起受众的记忆,产生联想,从而实现与新闻事实的互文。
三
如果电视深度报道所援引的源文不是具体的文本或图像,而是源文所体现的历史背景或某一文化的信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中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观念,我们称之为文本与非文本的互文。新历史主义有一句名言:“文本是历史性的,历史是文本性的”。也就是说,可以运用文本与文化历史语境的互文性关系来解释文本。因为历史作为一种记忆被追述和叙事,成为现实的一种参照和比较,这就可以利用把历史事件现实语境化,把现实事件历史语境化的方法来实现历史事件、神话,以及当下事件的同时空叙述。从这一视角出发,历史文献记录、政令、法规、报章、民俗活动、主流意识等非文本与文本之间就形成相互关联的“互补性描述”。历史和文本进入到一种互文性的运动之中。这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则着重体现在文本与意识形态的互文:制作者一是明言自己的观点影响人们的现实判断以直接呼应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利用图像的剪接组合含蓄表达观点,尤以后者更为突出。电视深度报道由于镜头所拍摄画面的真实性和可视性使文字阅读包含的理性遭到了剥夺,观众的心理防范因缺少戒备而被迅速解除了,异常的逼真产生的敬畏让许多人不由分说地将影像视为现实。人们不再将电子媒介系统之中的影像视为一种符号正在陈述某些涵义,不再像警觉文字表意那样警觉摄像机的“修辞”技巧,观众在独立自主的幻觉之中接受了种种意义的暗示。利用这种特性,制作者有意识地将图像剪接组合构成新的景象,把一些公众普遍接受的社会信念和价值观念比附于报道中,让读者从观念上接受相信,从而含蓄地推销着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信念和观点。如《焦点访谈》被称为“焦青天”,因为它更多地以政府代言人甚至是法律的隐性执行者的身份出现,而《新闻调查》在符合政府的意识形态原则的条件下,站在社会公众的位置上对社会进行监督。虽然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由技术和意识符号结构而成的产物,但媒介制作者却努力使它的技术常规自然化,让其文本与非文本的互文性在观众的自然解读中得以实现。
电视深度报道的互文性为其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建立了一个环绕在新闻事实信息周围的复杂的丰富的信息网络,使深度报道能够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提供更大量丰富的信息;同时互文性也丰富了文本的表现形式降低了报道的采制成本。而且“互文性”的解读也启迪我们探索新的文本空间,有助于在报道中努力去发掘符号下面潜藏的意义,从而扩展电视深度报道的张力。
注释:
①常昕:《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中故事性因素的开掘》,传媒学术网。
②李岚:《背景资料:增进新闻信息含量的有效途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
③任怡静:《浅谈电视的互文性》,《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