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2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做法上,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问题的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用赏识教育,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强化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资源;赏识;交流;探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数学,抽象、严密让人觉得呆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我们的教育,却总让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而使学生对数学敬畏而远之,很多学生都对数学课没有兴趣,以致数学成绩总是那么不如人意。新基础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猜测、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景,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景中,把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例如:笔者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也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自主探索是指学习主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才能让课堂绽放精彩,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笔者上过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 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
多次见老师们为上好一堂课而伏案疾笔,课堂上的每个环节,每一句话都详细地写下。教学中就按部就班,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预想好的答案,教师费尽心机,甚至代为其劳,而面对一双双高举的小手视而不见,唯恐他们说出意料之外答案。有时还为自己能顺利“演完”而沾沾自喜。然而,笔者在本节课中,看见班中有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时,我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请这位同学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我听到这位学生自己对于圆的认识独特的见解时,我当机立断放弃了预设的教学思路,并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强化合作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自主探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教学时笔者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面积,并在梯形上标有上底8厘米,下底12厘米,高4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
生1:用数方格方法得出梯形的面积。
生2:把梯形图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
生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工作,而且,当他们共同工作、共同探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好。本课中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我讲解花费得多, 但是一节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真正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认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用因内容而定,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动手操作,还应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用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与生命去拥抱。”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探究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将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将会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实践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金小芬,女,汉族,江苏苏州,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论文作者:金小芬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学生论文; 梯形论文; 面积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们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