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论文_朱春梅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论文_朱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 300070

摘 要:本文从以思想信念为核心推进思政教育方法创新、以横向融合推动教育机制创新、以新媒体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载体创新、以平等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育创新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与观点,进而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以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工程,承担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再次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而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如何建立起全面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青年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系列讲话,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历程,充分考虑时代特征,从全局化、多元化的角度创新工作理念,融合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文化、法治等诸多方面,打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一、以思想信念为核心推进思政教育方法创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增添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任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多元化的文化冲击造成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思想信念上的混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导致我国大学生陷入了思想信念不自信的困境。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对党的理论体系学习不够,或多或少有理想信念不自信的问题存在。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以思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创新思政教育方法,特别是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用适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语言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得到信息明确的价值观教育,进而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创新。

二、以横向融合推动教育机制创新

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思政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加深,高校思政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岗位教师的专职工作,学校其它教师和管理者则成为了旁观者,很少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发展过程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但在跨学科教育的研究方面仍略显单薄。同时对地域特色和院校特色的教育方式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思政教育形式仍局限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地方实际及特定情境的结合较少。可以说,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从机制着手,从横向融合的角度来推动机制的创新,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健全领导机制,强化党的领导,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基层,把对行政管理部门和各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考核列为教师年度考核内容,以保证思政教育的连贯性和横向广度。同时要建立合格的效果评价体系,注重教育的实效性,以德育目标为评价依据,以师德师风建设为评价重点,以教育实践为评价指标,同时加强典型事迹的宣传,突出的优秀教育形式与教育实体,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以新媒体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载体创新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载体上较多地局限于固有的几种类型,依然以课堂教育、座谈谈论为主,而无法适应新时代快餐化、娱乐化的信息潮流。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网络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娱乐、交际等一系列的需求,使得他们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轨迹。网络生活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无形中弱化了他们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在单一的课堂教育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同网络信息渠道相比,课堂教学又显得较为无趣,所以思政课堂里常常出现教师自说自话的现象,造成教师的职业懈怠感日益加重,也制约了思政教育课程的效果。

而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其推动着传统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处理好思政教育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结合。要积极采用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平台。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创新教育载体,以短视频、微博V号、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要创新教育内容,将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统一于思政教育的目标,在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育的同时强调教育内容的创作,以歌剧、短文、视频等形式丰富主旋律教育内容,以全新的教育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

四、以平等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育创新

在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占据着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题平等性常常被忽视,对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就无从谈起。而课堂教育在实践性上又有着天然的缺失,这就使得教育内容的被接受度相对较低。在新时代,平等教育的理念应当被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接受。主体平等的教育模式有助于体现对被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有利于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指出:“要坚持不懈地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只有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育者才能真正了解被教育者的所思所想,进而调动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在主体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依据学生的思想特征与教育目标来差异化地制定实践教育方案,实现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悟,自主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感悟。

新时代的变革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与工作理念,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方向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历史定位相契合。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未来肩负着时代建设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必须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由此可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才能创造出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骆郁廷 项敬尧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J].思想理论教育,2018,(01):4-9。

[2]张毅翔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和新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9-23。

[3]史向军 夏玉汉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几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21-25。

[4]刘宏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3):10-15。

[5]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7]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论文作者:朱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  ;  ;  ;  ;  ;  ;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论文_朱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