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浅谈《中庸》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浅谈《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颜叶芳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摘 要: 《中庸》一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大多人认为它是一部关于不走极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著作,或是关于伦理道统的著作。然而,《中庸》是一部教育著作,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是最为丰富的,主要包括发掘人内在力量的教育本质、培养君子圣人的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知仁勇”三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以及择善固执的学习步骤。只有正确认识《中庸》,把它作为教育著作来研究,才能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教育思想,才能使这些思想为当今教育所用,促进教育更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 《中庸》;教育思想;启示

《中庸》相传是曾子的弟子,子思撰写。后成为四书之一,对我国封建后期的学校教育影响极大。很多学者解读《中庸》时,把它解读为中庸是《礼记》中哲学性较强的名篇,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为人处世的平民哲学,实际上是儒家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和方法。然而《中庸》一书在文章一开始的第一节就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整个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所以《中庸》本身就是一部教育史。《中庸》里面最丰富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方面上的,我们着重从发掘人内在力量的教育本质、培养君子圣人的教育目的、以培养人“知仁勇”三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以及择善固执的学习步骤这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教育本质——开发人的内在力量

在古代,“教育”一词最先出现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中。[1]但在古代,“教”和“育”是两个相关却不相通的概念。《中庸》里所说的教育对应的是“教”,文章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进行定义。要充分理解什么是教育,我们可以用反推法。教就是去修道,而道可称之为率性,同时,性也就等于天命。故理解教育的本质关键在把握“天”、“命”、“性”、“道”的含义。首先,这里的天是指天体宇宙。其次,“命”并非命运、认命的意思,表示宇宙创造世间万物。再次,“性”是指心性、本性,人一生下来就有与天体宇宙相通的自然之性,即生而即有的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最后,“道”一开始的意思是指道路,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行走的各种大路小路,后来逐渐演变引申为事物的本原及自然规律,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其次还指社会之中的人道,即社会秩序、法治伦理。因此,《中庸》开篇三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就如天地宇宙能够创造万事万物这般无穷的力量,让人内在的力量自然而然的释放出来,这就是道,重视人的内在力量并充分发掘人内在心性所蕴藏的力量,这就称之为教。“修道之谓教”,这一句说明了“修道”是“教”的核心,是“教”的本质。《中庸》里面的道既包括了对自然规律之道,又涵盖了社会准则之道。教育的本质就是修道,即把握道,开发人的内在力量,最终即可实现在我价值,也能为社会现实服务,利己利国。

二 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圣人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办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目的,教育目的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个人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庸》里培养君子和圣人的教育目的和儒家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庸》里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和圣人呢?第一,“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4]慎独就是人前人后都一样,言行时时刻刻都符合标准,这种解释就把“独”解释为“独自、时时刻刻”的意思。然而,这种解释是有误的,没有人不犯错误,言行时刻都是对的。其实,“独”是说人内心的一种境界,“慎独”即经过反省、宁静后的一种高度。也就是说君子能时刻反省自己,做好慎独的功夫。第二,君子能够依照中庸的标准去言去行,而小人却常去违背。即君子会努力去培养自己知仁勇这三种能力,然后用所获得能力去解决问题,而小人会反其道而为之,以投机取巧获得暂时的成功,不去踏实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又必须做到“五达道”和“三达德”,它们分别指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五种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际交往和能力三要素——知仁勇,君子修身就是要培养自身的这三种能力,并运用这三种能力去巧妙的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总之,这里的君子不是仅仅指那些只具有诚、善等高尚道德的人,而是指既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又具备各种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人。君子和圣人的这些技能和品质可以是为了自身和家族更好的发展,让自己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即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但其最主要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出谋划策,最终完成治理国家、实现社会太平繁荣的远大社会志向——个人社会价值实现。

三 教育内容——三达德、五达道、治国九经

《中庸》里面的教育内容与其教育目的是相关的,为了达到上文所说的目的——培养君子圣人,教育内容自然而然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主要包括“三达德、五达道和治国九经”。三达德指是“知、仁、勇”这三种能力。“知”是智慧和知识学问的意思,与愚相对。“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仁慈、慈爱心、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所必不可少的。“勇”,指勇敢、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若一个人过度的缺少这些东西,便可称之为懦夫。荀子《儒效》中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辩则必为诞。”[5]从此处可得知“知、仁、勇”三者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缺少。在现代教育中不难发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而忽略了仁和勇两个要素。而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培养出来的人几乎可以说是“畸形”人才。一个人如果有了三种能力,那就能很好的处理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五种关系,即指五达道,它是人伦社会人道中的自然顺序,也是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五种人际关系,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的交往。无论人们处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之中,只要他们还生存在社会之中,就离不开这五种人际交往,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一个人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那么他的整个生活就会处处充满和谐,如果人人都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整个社会都将充满和谐。那么要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五种人际关系呢?懂了三达德和五达道就懂了如何修己,推而广之,也就懂了如何治人,这样才会明白治理天下的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白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6]从以上对《中庸》教育内容的阐述,不难看出,培养“知、仁勇”三种能力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五达道”中的五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这五种人际交往理好了也就可以实现了个人、家庭以及天下的和谐。

四 学习的步骤——择善固执

(一) 择善

“择善而固执”,这是达到“诚”的中道。如何择善,首先就得先明白“善”是什么。《中庸》里说:“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7]从这一句话就可知道“善”就是指自己能够真正为上司、家人和朋友解决问题和困难,并且拥有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所以,择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困难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专业。

(二) 固执

固执就是在这个方向和专业上不断努力,以使自己成为这个方向和专业的强者,使自己掌握为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庸》里面就如何固执,即获得上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五个学养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之”是指自己选择的方向和专业。“博学之”,就是要我们在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和专业上去广而宽泛的去学习、阅读,而不仅仅只拘泥于一门学问或是一小块领域,把自己束缚在主观成见的藩篱之中。“审问之”,就是要求我们认真考究自己所中学知识学问的渊源,以辨别博学内容之中的真伪,不能在没有任何考证的情况下而盲目认同和迷信,不能唯书是从。“慎思之”,就是要对自己所学所闻的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且需要坚持明辨知识的精神。也就是现代教育所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有“自己观点的人”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过程。“明辨之”,即明辨所学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科学的、逻辑的分析归纳,并且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一个人不论学习上,又或是工作上,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同时好好规划做怎样改进,以使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最后,明白了理之所在,便要身体力行,不能光纸上谈兵,只说不做,即为“笃行之”。学习步骤中的前四个学、问、思、辨就是说如何择善,而最后一个笃行则需要固执。

三是通过稳妥发展统一战线民主构建共同体。统一战线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统一战线民主在本质上是解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外力量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作用问题,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满足人民民主政治需求的时代要求。一个持久稳定、富有活力且具有效率的共同体,本身就是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充分发扬民主,在国家政权中保障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各种渠道中开展协商,不断践行民主的协商真谛。新时代,统一战线应充分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要求,保证党外人士参与国家政权和发挥作用,进一步构建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中国特色政治共同体。

五 启示

通过对《中庸》中教育思想的初步研究,《中庸》中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有以下几点影响:第一,有利于中国教育思想的本土化。教育思想本土化是说中国教育在与外国教育思想在我国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去适应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这就需要教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加强中国国学经典研读。所以,《中庸》作为一部教育著作在这方面起的作用就更不必说了。第二,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加自信。《中庸》里面的教育思想,让人们从古代找到了属于中国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与理论,并且有许多优秀的教育理论不仅与当代教育发展想吻合,而且对当代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借鉴和导向作用,这无疑使中国教育变得更加自信,中国文化更自信。第三,有利于当代人们更好的考虑和选择自己所学内容,而少些盲从性。《中庸》学习的时候先择善,然后再去固执,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根据自己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去选择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专业,而不仅是为了升学、考研等去学习。最后,《中庸》里面注重培养君子,君子不仅是有丰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还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这就启示现代教育不仅只注重学校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且要注重全面人才的培养。

Application of Double Buffering Technology to Graphic Interface of Ship Monitoring System……………LI Kuan, ZHANG Liyun, CHEN Yuchong(4·26)

参考文献

[1] 樊华强.中庸教育哲学思想微探[J].哲学研究,2007,(3):2.

[2] 南怀瑾.话说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 王朝华.《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400.

[4] 南怀瑾.话说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13.

[5]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35.

[6] 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82.

[7] 翟玉忠.《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84-185.

本文引用格式: 颜叶芳.浅谈《中庸》中的教育思想[J]. 教育现代化,2019,6(05):93-9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05.027

作者简介: 颜叶芳,女,湖南怀化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  ;  ;  

浅谈《中庸》中的教育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