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学科的应具有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对家国情怀的定义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内涵要求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因此历史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任务是将这一核心素养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实现途径
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在实施教育功能上具有很大的价值,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有利于加强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高中生更好的了解历史。因此,上好一节历史课必须注重对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渗透。
一、家国情怀的含义
根据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解,家国情怀包含了国家观即对祖国的认同;民族观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
二、实现家国情怀的意义
然而现今的高中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少年对国情现状漠不关心,不关注和不参与公共事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够;缺乏对家庭、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感;缺乏人生规划和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国家”“民族”概念模糊,把爱国曲解为狭隘的“抵制外货”等。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十分必要,家国情怀,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进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家国情怀承载了一种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它激励着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三、历史教学中实现家国情怀的途径
1.深挖教材,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行高中阶段历史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西周宗法制巩固和完善了分封制,维护了西周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同时也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家国同构”的文化结构,从而成为了家国情怀的源头。汉代出土的素纱禅衣反映了当时丝织技术的发达,使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朱熹强调“仁”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在于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优秀文化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实现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是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使学生明白优秀民族气节的丧失,所谓的大国复兴更将无从谈起。利用这些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更好的传递出家国情怀的来源和不同时代的内涵,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促进学生真实情感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尊严。
2.利用各种素材,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知识本位的教学可以单纯的依赖于教材文本的解读,但是情感的渗入如果只有空洞的说教,也许其结果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而产生逆反心理。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素材适当引入情感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在讲述巴黎和会时引入一段节选自影片《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和会的发言“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之后班级有一位男生大声叫好,其他一些对历史课不感兴趣的同学眼中也充满了专注的目光。我相信这一刻没有人不为之折服,没有人不会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最近上映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引发了全民的观影热潮,在讲述关于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成就一课中引入了影片节选,学生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成一体,增强凝聚力。
3.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家国观”。教师要认识到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个人、家庭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国家归属意识。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历史教育加深学生对国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志向,增强他们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感。历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是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途径,要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自身的思想品质来感染学生,通过人格示范来体现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表现出的最深沉的无疆大爱,是对国家富强、民族和谐、人民幸福的最高追求;是对国家的无比认同与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更是对“有国才有家”思想的认同与升华。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渗透和实现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等因素,采用更多有效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带着家国情怀去学习历史知识。
作者简介:桂璇(198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
论文作者:桂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情怀论文; 家国论文; 历史论文; 国家论文; 民族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