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城市中政府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府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营城市是以城市作为经营对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城市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人文资源等各类产品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政府在经营城市中,要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创新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在以下几方面政府要积极作为:
一、拓宽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是产品实现其价值的渠道,是产品(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用户)转移所经过的路线。城市经营的分销渠道主要包括:行政渠道、商业渠道和公众渠道三种。行政渠道主要是城市各级政府,商业渠道主要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公众渠道主要是广大市民家庭,政府应该:
(一)发挥行政渠道作用
经营城市要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道路,要从单一的政府经营渠道转向政府、企事业组织和广大市民家庭等共同经营的渠道,形成城市经营渠道的多元复合结构。政府在经营城市中处于规划、领导、指挥、协调的主导地位。城市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实施“阳光政务”,规范运作,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为商业企业提供信息、培训人员或者提供其他支持性服务。城市政府一把手作为经营城市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政府要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有效破除“官本位”思想,初步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其他分销渠道
政府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必须极大地调动城市企业、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在经营城市工作中必须充分组织和发挥这些直接、间接的分销渠道的作用,包括国内外企业、组织和社会机构、知名人士的作用,使其指导、参与城市经营活动,热情宣传、推介、促销城市。实现行政渠道、商业渠道和公众渠道的充分结合,互为补充、互为完善,政府、企事业组织和市民公众实现创造性合作,在城市经营中共同发挥作用。
1、建立开放的公众参与制度
政府应重视城市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广大市民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经营,参与决策、实施和监督。香港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长远策略时,按法定程序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在其有关决策机构里,都吸收了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人士参加,保证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德国政府在制定城市战略时,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事先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公众参与审核—法律审查程序。美国城市政府在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大多已制度化,常见的方式有:议员和政府官员走访市民、公共舆论、听证会等。其中,听证会是一种应用广泛也最为有效的参与形式。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协调各方面利益,提高决策科学水平,减少失误。
因此,政府必须建立起开放的公众参与制度,把公众参与纳入到战略制定的程序中来。要积极探索新机制,吸引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广泛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有利于决策的执行。政府要严格实行民主、科学的投资决策、咨询制度,重大项目实行专家评估制度和市民公示制度。另外,可以开展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市民素质及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能力。对内推行项目承包制,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政府要大力提升市民文化形态,增强现代市民意识。比如,在城市园林绿化社会事业上,可以利用公众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多种意义的群众性植树建绿和认养、认管活动。
2、发挥社团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经营城市中,政府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广泛依靠各种各样的公私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来完成,从而密切了政府、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与整合。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政府应推动社团规范化发展,使其承担应有的职责。比如,小范围的城市社区所需公共产品,政府可以进行指导和资助,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公共团体组织生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实现城市经营主体、经营渠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包括市民、城市内私人赢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等,使其共同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决策,为城市带来新鲜的血液。
3、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和人才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主要生产要素,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政府要充分调动城市各机关行政单位、各个企事业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广大市民参与建设、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为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发展运作有序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并且要分层次分类别,合理布局,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流动。市政府要组织力量培训熟练劳动者队伍,通过调控城市平均工资水平、薪酬标准以及健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保障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各类战略性人才,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激发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政府要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应打开“柔性引人”和“产业引才”通道,打破身份、户籍、所有制等限制,实现社会生产的关键要素——人的合理流动,以更开放的政策吸引优质人才。
二、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包括内源融资渠道和外源融资渠道,内源融资主要是自身积累、留存收益;外源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的发行等。经营城市需要政府盘活存量资本、搞活增量资本。现有的存量资本是过去政府投入的结果,今后相当多的城市新增资本,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混合资本。政府在社会公共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完善方面,应大胆引进外资和各种不同成份的资金,除了依靠财政投入、政策性收费、政策性集资这些内源融资渠道外,要拓展外源融资渠道,政府要积极培育投资主体,搭建融资平台,实现经营城市融资渠道多元化。
(一)依靠土地运营融资
政府主要通过这些途径融资:征收土地的使用费和地租;土地的级差收入,主要是通过不同用途的土地置换来获得资金;将土地及其附加价值证券化。土地可作为股权入股,新开发的土地由于周边环境的改善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其价值得到提升,通过证券化可以进一步融资。
(二)通过BOT项目融资
BOT是指建设——经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它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机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通常由政府与项目公司签定特许合同,把项目建设及经营的特许权授予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建设项目,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内,拥有营运、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收回投资并取得必要的收益的权利,特许期满后,政府将整个项目无偿收回。
(三)通过TOT项目融资
TOT是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作为BOT的变通形式,也是国际上近年来新兴的融资方式。它开始是政府将某项资产或项目的经营权出售给私人资本,私人资本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对此进行经营与管理并获得收益以偿付成本,最后政府收回资产或项目。
(四)进行ABS融资
以城市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即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政府将城市特定资产产生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稳定的可预期收入转让给专业公司,专业公司将这部分可预期收入证券化后,在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政府可以将这种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的方式作为一种重要融资渠道。
(五)进行股权融资
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条件,选择直接上市、借壳上市、买壳上市或境外上市等方式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六)通过债权融资
市政债券是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的融资手段,主要种类包括由发行主体的全部税收收入担保的普通责任债券和项目收益债券。我国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目前仍不能发行市政债券,政府应创造条件,采取变通办法发行市政债券。比如广州市1997年发行的地铁建设债券,发债主体是广州市地铁总公司,但实际上是广州市政府负责偿还债券本息,其实质是市政债券。目前城市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债券投资群体,在债券市场的培育、完善上积累了一定经验,打下了一定基础,因此,政府可以地方政府财政担保为基础,以城市设施项目本身价值和预期的现金流动为保证,每年发行一定规模的市政债券,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将一部分储蓄直接转为有效需求,发挥更好的财政扩张效应。
(七)通过信贷融资
政府应积极探索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用个人委托贷款、集合信托计划等新的信贷融资方式,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收费还贷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建设。可以实行经营收入、土地、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资产抵押和收费权质押贷款方式融通银行信贷资金和其它资金。
政府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国外投资银行参与经营城市。将政府的政策资源尽可能转化为融资的资本,充分运用政府背景和信誉,以最低利率争取到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循环使用,从而实现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动,以增加融资载体的造血功能,增大负债建设的能量并增强偿债能力,达到“按揭城市”的目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时,政府要引入竞争机制,调整融资利率和期限,降低政府投资项目成本,同时强化资本经营意识,加强内部财务监控,降低财务费用,提高整体信贷信用等级。
(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政府以市场、收益为投资导向,以公众为募集对象,筹集长期建设资金。这样政府能够增强投资预算约束,有效地组织居民投资,变无序投资为有序投资,有利于强化投资风险机制,大大降低居民投资风险,实现居民投资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组合化经营,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向市场化转变。
(九)发行彩票筹集资金
政府通过发行彩票融资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以支持大型重点项目建设,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除了上述常规的融资渠道外,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租赁方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如建立垃圾处理厂,在项目运营期间内,政府每年偿付租金。另外,为拓展融资渠道,政府要积极培育城市资本市场。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化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资本流动性,使城市成为资金交易和运营的中心,为城市产业与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市场系统和投融资服务;政府通过自身的参股、控股、并购、买卖等行为,调整、重组上市公司,组合优质高效的资产,以现代公司制形式运作资本,通过政府的示范性投资广泛吸收引导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的投资,实现城市资本的有效聚积、充分利用和优化组合。
三、进行城市促销活动
城市促销是将城市产品与城市顾客相交换,促销的对象是跨国公司、投资者、市民和旅游观光者等,促销的目的是吸引这些顾客参与城市发展。城市本身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发展品质外,政府必须重视利用各种方式对城市进行宣传促销,包括通过电视、广播、户外广告、Internet、公共关系、城市标识、城市文化、城市企业形象等等手段方式,加大促销力度,给大众一个独特、清晰、明确、美好的印象,从而打造城市品牌。城市促销是整体性促销,是把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发展理念“捆绑”后进行的活动,营销是为了展示形象。城市形象设计是城市促销的基础,为此,政府要:
(一)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强调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在目标市场上,应当处于什么位置,使消费者产生何种印象和认识,应当提供什么特色的产品。通过市场定位,树立城市这个整体产品独特的形象,有利于体现城市的特色,并争取目标消费者的认同,与消费者沟通。因此,政府部门要寻找消费者对产品的“关心点”,分析城市的个性特征。只有突出与其他城市的不同特征,突出其差异性,才能树立城市形象和品牌形象,有利于消费者识别、比较和接受;政府同时要鉴别竞争对手的定位,明确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要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体系架构、城市产业格局等方面明确发展定位,通过定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制定富有特色的城市战略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尤其在加入WTO后,城市将被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平台里参与竞争。要参与国际竞争,政府面临如何发展区域经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为此,城市发展要着重于城市个性,追求差异化优势,也就是不同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特殊与差异。差异就是城市的特色、区别、个性和品位,就是城市的吸引力和能量,是经济效益。城市特色是城市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城市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增进城市价值的源泉之一。因此,政府在经营城市时要有总体规划和精品意识,明确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的风格和个性,重视城市的功能、形象和整体价值,打造城市品牌,突出特色。
(三)进行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是基于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区位特点和城市底蕴的反映,突显出城市个性,形成独特的吸引力。独特的本地的文化有利于吸引商业投资和各地的旅游者。城市形象设计,即CI也叫CIS,是City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包括城市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CI战略通过全方位的标准化、制度化、形象化和策略化,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因素,即城市精神共同体、城市价值观和城市文化,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政府实施CI战略要注重整体性,即城市理念、行为及视听传达的和谐性,市民形象与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城市经营方针与精神文化的同步性。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区位、发展历史、自然条件、体制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对城市形象进行设计,选择和确定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物和载体。
(四)加大对外公关力度
对外公关是为适应环境,争取公众的了解、支持和信任,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政府必须广泛宣传城市、包装城市和推销城市,这是放大城市产品的有效途径。再好的产品也要通过宣传促销,才能在市场上形成“供求效应”,形成“卖方市场”。有感召力的市长或者市长群体这个政府班子本身就代表体现着城市的形象,政府的领导集体要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包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或组织宣传展览等传播手段。市长可以亲自带领人员出去,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利用自身魅力和影响进行游说活动,宣传城市,提高城市吸引力,实现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