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_进口替代论文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_进口替代论文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比较优势论文,道路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两种最主要的优势,由于两种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性,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工业化道路,其本质内涵也由此决定。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4)05—0016—07

一、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相互依存性

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相比较而存在的优势,在这两个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时,这种优势使双方能够从中得到不同的比较利益,是一种状态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一种势能优势。后发优势战略就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这种发展势能,来加速实现工业化、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以取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功,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巨大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林毅夫提出的比较优势战略。他认为,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是一个经济健康运行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按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经营。这可以扩展到同一个产业中不同产品的选择,还可以扩展到拥有多个行业的经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选择符合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二是郭熙保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执行以后发优势为主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收益不可能长期化,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尤其是大国效应的存在,限制了比较优势战略作用的发挥。故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要以执行后发优势战略为主,通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三是杨小凯对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否定。他从纯学术的角度,运用超边际分析,认定由于要素密集度逆转的存在,比较优势理论是不成立的。他又从制度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这一观点出发,认为落后国家总是倾向于用技术模仿来代替制度模仿,这会给长期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导致长期发展失败。

笔者以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客观存在的,并已被美国、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地区的崛起所证明,一味地否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由于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和发挥后发优势作用需要一定社会能力为前提,单一的比较优势战略和后发优势战略是难以成功的。由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较好的选择是将两种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执行“双重优势并重战略”,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

首先,比较优势的提升需要以后发优势为动力。

作为一种理论模型,比较优势理论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假设,如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等等。这些假设条件下的比较利益即为静态比较利益。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分工底层的国家往往利润最薄,如果静态地对待、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仅追求静态比较利益,发展中国家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这是任何一个追求进步、繁荣的发展中国家所不希望的。

克服“比较优势陷阱”,就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追求动态比较利益。纵观国际贸易,各国比较优势是呈阶梯型分布的,即最低层的是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以后逐次为熟练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阶梯型的比较优势背后反映的是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差距。对一个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由低到高的递进过程即为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由落后向发达的嬗变历程。这种横向、纵向的阶梯型比较优势结构,要求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着力培育其未来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也就是要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对之进行培育和创新,将自然资源和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培育成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品结构向低成本、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从而使本国的比较优势逐渐得到提升,成为动态比较优势。

如何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呢?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在积累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发挥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从而实现动态比较优势。研究表明,购买技术成本平均只有新技术发明成本的三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发明新技术中可能存在99%左右的失败成本。更何况后发国家或地区还有时间上的节约、发展道路上的示范效应和制度上的引进借鉴等等利益。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模仿创新,能够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差距,实现经济追赶,后来居上。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能够实现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组织结构、制度创新、要素禀赋上的提档升级,使静态比较利益变成动态比较优势,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实现比发达国家快得多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

其次,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条件需要用发挥比较优势来积累、创造。

后发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重要,但要实现后发优势,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这是由后发优势的特点决定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相比,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优势。后发优势是在一定社会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且这种社会能力越强,后发优势也就越容易发挥出来。这种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家队伍、现代公司制度、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包括管理技术)积累和比较完备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制度结构等。否则,这种潜在优势就很难转化为现实优势,这也就是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发挥后发优势是一个不断重复学习、积累、创造三个阶段的过程。要发挥后发优势,首先要学习和模仿,然后是积累,最后才是创造,这也就是模仿创新。因此,发挥后发优势的过程就是不断模仿创新的过程。三是后发优势是一种相对优势。后发优势源于落后,落后也可说是一种劣势,在现实中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就看后发国家的转换条件,这种转化条件决定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转化方向。比如因“贫困的恶性循环”规律,后发国家人多就是一种劣势,但如果国际贸易环境适宜,人多且落后所决定的劳动力成本低就成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强大优势;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所带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推动人们工资收入的提高,结果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时如不注意资本、技术的积累和制度创新,不能及时培育出新的优势,则劳动力丰富又会重新转化为劣势。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社会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而要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启动就要依靠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实现经济社会的初步发展,为后发优势积累、创造条件。而且后发优势是在不断提升的经济社会基础之上不断发挥作用的,也就要求发展中国家要在不同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社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后发优势发挥作用创造一个不断坚实的现实基础。

再次,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整体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基本要素和2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4个基本要素是:资源与才能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辅助性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2个辅助要素是指机遇和政府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以上这些要素有优势,也有劣势,但总体来说,发达国家优势要多得多。具体来讲,在资源与才能要素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初级要素上有优势,劳动力廉价则是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就高级要素而言,一些有了一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在局部地区和领域有优势,但整体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在需求要素中,发展中国家对价格低廉的产品需求比发达国家强烈得多,对产品质量、性能上的要求远不如发达国家,尤其在一些高、精、尖产品和奢侈消费品方面,发达国家有明显优势。在相关和辅助行业方面,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有了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含量不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内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但在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行业集中度、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研发、经营战略等方面,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水平悬殊,发展中国家只在具有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不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内国内竞争激烈,企业苦练内功和向外发展的压力大。在两个辅助要素中,发展中国家在创造机遇与抓住机遇的能力上不如发达国家,尤其是前者不如。但对于一些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一些新的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却因为没有历史负担,反而比发达国家更容易直接进入,从而抓住机遇,形成优势。政府的管理水平总体上也不如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方法等方面可以向发达国家广泛学习,博采众长,避免失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主要来源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是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形成国家竞争力诸要素中的具体体现。而且,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积累、提升,还是取决于要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步改善、提高以上4个基本要素与2个辅助要素的水平,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赶上发达国家。

此外,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作用始终统一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过程。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的两种主要优势,比较优势战略在本质上是着眼于在国际经济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建立起与自己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后发优势战略的着眼点则在于引进学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来实现追赶,后来居上;两种优势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作用,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基本的发展思路应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也为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积累社会能力。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动态比较优势,使产业结构既具有自己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这样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差距,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

二、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根据实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重战略的要求,结合时代和国情特点,有利于将我国现实的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所应走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条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后发式的。

虽然我国工业化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与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这种落后客观上使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可以利用“原发式”国家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富余资金,同时还可借鉴“原发式”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加快现代化进程。二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原发式”国家用了很长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三是没有结构调整的沉重包袱,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阻力小。因此,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之后,发挥后发优势能使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发挥后发优势是后发式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后发式的。

由于后发式工业化对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是一种突破、超越,无论是推动工业化的经济力量聚集、培育、发展,还是因快速工业化所需要整合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文化价值,都需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发挥与经济自由化存在一定的矛盾,搞得不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基础。因此,政府作用的发挥不能破坏市场制度的构建,而且还要推动市场制度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这样,政府的自觉对后发式工业化特别重要。

第二,中国新型工业化是跨越式的。

注重发挥后发优势的作用,决定了我国这次新型工业化同时也是跨越式的。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国家直接吸收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体制制度等人类先进文明成果,超越一些发展阶段、发展过程,快速提升工业化水平,使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实现跃进的一种工业化方式。跨越式工业化是超常规发展的工业化,它打破了以往经济发展缓慢、渐进、稳步的常规顺序,以快速、突进的特征出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由较低生产形态向高级生产形态转变,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进而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跨越式发展。

第三,中国新型工业化是民间发动为主并辅以必要的政府推动式的。

正如上所述,制度上的和发展道路上的后发优势是后发式工业化国家的重要优势所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一边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边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具有特殊的意义。

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或以非政府产权主体的资本所有权明晰为基础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组织来积累资本并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是由政府制定规划,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本并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世界经济史表明,建立在个人或社会资本产权明晰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制度是目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的唯一的制度基础,而且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越彻底,发展也越好。这也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自由化浪潮势不可挡的根本原因。要发挥好后发优势在我国新一轮工业化中的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性,坚持走民间发动为主的工业化之路,避免发展道路上的失误。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入到了制度性重构阶段,即政府对国有资本行政性控制渠道正在被割断,开始民间发动为主的工业化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同时,我国国有资本数量大,力量强,很多新兴行业、大型基础设施等均需要国有资本的直接投资,待条件成熟时,再由个人或社会资本进入,这就决定了中国新型工业化必然是以民间发动为主并辅以必要的政府推动的工业化。

第四,中国新型工业化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又适时适当执行进口替代式的。

根据贸易政策的区别,工业化可以分为进口替代式的和出口导向式的,它们分别体现了发挥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要求。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依存性,要求发展中国家要适时适度综合执行这两种贸易政策。从过去全球几十年的实施结果看,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一般都获得了相当的成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收益会更大。同时我们又要看到,进口替代不仅是对一国静态比较优势弊病的回应,也是一种继续寻求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也就是说,进口替代不应只被看作是简单意义上的贸易替代,而应被视为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发展利益的手段。如果把现在我们所说的进口替代与某些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推行过的那种过度的、全面的和具有反出口倾向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进口替代区别开来,那么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就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指出,一个国家在能够进入世界市场,成功地进行竞争,从而转向出口导向型或开放型战略之前,需要有一个进口替代和深化投入产出关系的时期。另一项对拉美和东亚的工业化道路进行比较的研究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5个阶段,即初级产品出口阶段、初始进口替代阶段、初始出口导向阶段、进口替代第二阶段和出口导向第二阶段。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阶段的典型产品是未提炼或半加工的农产品、矿产品等,初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阶段的主要产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第二阶段则包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重要的出口导向阶段总是以有效的进口替代阶段为先导。由于目前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巨大差距,使比较利益成了我们积累发展要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我国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后发优势,我国新型工业化必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又适时适当执行进口替代式的。

第五,中国新型工业化是根据经济发展进程的要求,实行轻重工业并重并适时适当倾斜式的。

总体上说,轻重工业分别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两者比例是一国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消费阶段、工业化进度等所决定的,又与一国的国情特点、所处时代等具体因素相关,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所体现出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轻重工业的比重。解放初期,我国轻重工业比重为2.79∶1。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兴办工业企业的方式推进工业化,投资集中于重工业,使1958年的重工业产值超过轻工业,1960年继续发展为重工业为轻工业的1倍。后虽经调整,比例有所拉平,但1970—1978年,重工业又超过了轻工业。这种工业化次序由于不符合我国这个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特征,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如经济效益低下,损害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大量的潜在失业和大批劳动力滞留于农业等。考虑到我国的大国特征和目前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我国未来的工业化应是轻重工业并重发展。实际上,自1980年以来,我国一直在采取这种工业化方式。两者的比值最低年度为1986年,为0.86,其余年度接近1。现在即使按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了1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瓶颈制约已经基本解决;再加上我国工业化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特别是当我国消费进入改善住和行为主的10万元级时,要适时适当向重工业倾斜。

第六,中国新型工业化是外延扩张与集约发展并重并向集约发展为主转变式的。

集约发展式的工业化是一种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化,它以减少投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而又迅速增加产出为特征,同时它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特别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外延扩张式工业化与之相反,是一种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化。

虽然集约式工业化取代外延扩张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但又必须看到,外延扩张式与集约发展式工业化分别适应了不同工业化阶段的要求,实质上还是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反映。当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技术相对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更为廉价时,就要求集约发展式工业化;相反,则外延扩张式就成为现实选择。应该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工业化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这些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简单地全面抛弃外延扩张式工业化,过早地丢掉我们的比较优势,而要实行外延扩张与集约并重的工业化。同时,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量很小、自然环境已经非常恶化的国情特点又决定我国不能支持大范围、长时期的外延扩张式的工业化,必须向集约发展为主的工业化方向转变。

第七,中国新型工业化是由区域倾斜到协调发展式的。

市场经济体现在区域经济上,就是生产要素首先在一个区域内的发展极上集中,通过发展极的首先发展,然后经由扩散效应,带动本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各地区的发展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发展的梯度却总是存在的。这是由于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内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但发展极上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由于累积效应,发展极上也最先具备发挥后发优势的条件,也就是说后发优势也首先集中体现在发展极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工业化的区域布局上有过严重失误,过于追求区域平衡发展,而忽视了经济效率,造成了资源巨大浪费,延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因此,我国将来的工业化,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更好地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要求,让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生产要素在发展极上集中,然后通过发展极的发展来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政府要做的事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导等区域平衡发展政策,推动落后地区工业化进程,实现全国的协调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