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
摘要:当下,教育减负问题又一次登上“热搜”,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从事教育治理的顽疾。多年来的教育减负政策失效,使得相关政策没能出现该有的政策效果。从目前现状来看,教育减负问题困境重重,进一步全方位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减负政策走出困境,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做出努力。
关键字: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政策
一、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政策的失效
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我们的教育事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40年,党和政府多年来都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教育问题还依旧突出。针对教育减负问题,教育部提出过很多政策和措施,但对于每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除了政策本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之外,还会存在一些机构因素,人为因素和政策外因素。而且每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缩水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级的落实下来,使政策出现表面化,扩大化,以及政策缺损,政策替换和政策“贪污”。这样的政策走样,使得相关政策没能达到想要的政策效果,进而出现了政策失效。
二、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所面临的困境
1、国家顶层治理层面困境
首先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上看,现行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抑制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积极性和能动性现象,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填鸭式”教学依旧存在,教学设施和教师资源的分配也存在着不均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负政策的实施。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和配套的奖惩机制,执行监督的部门也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这些问题使监管效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造成了教育减负政策实施困难。
当下,有很多专家提出从考评方式上做出改变。但是,我国目前的“减负”政策大多是从教师和学校入手,缺少政府相关配套制度的配合,这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减负。而且,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贫困的最直接方式还是高考,那些孩子能够接受到教育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又如何让他们和有良好教育资源的孩子竞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由于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竞争机制,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考试评价制度难以实现本质上的变革。
2、学校教育内部治理层面困境
我国有学校属性及区域、师资、经费和办学质量的巨大差别,各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烈的竞争。而教育减负政策主要针对公立学校实施,当公立学校完全按照政策规定来执行时,就会导致学生成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升学率降低等问题。公立学校对“减负”政策的执行,势必影响学校树立品牌,也会影响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这样下去学校的生源也将难以保障。学校的竞争不仅在学校,更在老师,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大对学生的负担才更有把握获得更好的成绩,这是增强竞争力,提高外界对学校的认可最简明有效的方式。此时,成绩不但是对一名学生的评价,更是社会对老师,对学校的评价。
3、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层面困境
如果我们留意过周围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培训、兴趣班占据,回到家还会有一堆学校的作业。减负问题一直被提倡,结果却是越减越负。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个负担的来源不是别人,而是家长或者说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教育观念。家庭对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在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少年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负担。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虽然现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拥有比过去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但是在这种“比别人多学一点”的固化思维中,人人效仿、层层加码,孩子只会陷入“加负”的恶性循环,最后教育减负,不减反增,这无疑是孩子的悲哀。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减负,最应该改变的是我们的家长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只有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回到正轨,孩子们才不至于成为“攀比”的牺牲品。
三、走出教育减负政策困境
在国家顶层治理方面。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一是对应试教育制度逐步进行改革,二是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对于教育落后地区,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要有针对性的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教育倾斜。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晰各级政府组织机构与学校法人之间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更要厘清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配备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并督促其加以改正。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市面上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课外辅导市场。最后,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公众对“减负”政策的知晓率,提高公众对“减负”内涵的理解,以此获得公众对“减负”政策的认可,培养公众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学习和借鉴,不断改善我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微观的学校教育内部治理层面。学校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要有一个清晰地角色定位。政府要把办学的权利还给学校,学校要把教学的权利还给教师,教师要把如何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同时,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和道德职业素养,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高质量的备课和高效率的授课,在减少授课时间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程任务减少的情况下掌握规定的知识与技能。
在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层面。“减负”政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很大程度上与家长,老师和学校息息相关,要改变家长,老师的教育观念,给每一个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注重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让孩子成为盲目攀比的牺牲品。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学生的“减负”问题,正确认识“减负”政策制定的目的和意义,要让他们知道“减负”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促进“减负”政策有效地开展。对于减少课程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后的学生自主发展,学校及其家长应对其进行引导,自由时间不是让学生完全放任,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覃宇臻,彭博,邹婕.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5(30)
[3]宁本涛.“全民减负”教育治理的产权困境及其出路[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论文作者:张荟萃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政策论文; 学校论文; 孩子论文; 困境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