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应用疗效观察论文_彭伟军

彭伟军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中医院 骨二科 江西赣州 342800

【摘 要】目的:观察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诊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9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56例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作为观察组,给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鲑降钙素、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和钙剂等,34例未再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腰痛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脊柱骨密度,记录椎体骨折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9个月的脊柱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9个月的脊柱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观察组术后9个月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5.36%(3/56)和29.41%(10/3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05,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增加骨密度,降低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0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156-0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患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胸背部及以下腰部疼痛,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凸畸形,损伤脊髓,导致大小便失禁、瘫痪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迅速稳定伤椎,具有创伤小、快速缓解疼痛和恢复活动能力的优点[1],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仍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继发性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如何降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成为骨科研究的热点。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够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提高骨量及骨质量,对预防骨折具有临床获益。本研究旨在观察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应用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接诊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9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56例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24节),女34例(37节),年龄60~90岁,平均70.5±5.4岁,34例未再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男14例(15节),女20例(22节),年龄61~90岁,平均70.8±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标准;(2)排除原发性肿瘤和椎体转移性肿瘤病史;(3)排除肝肾疾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4)除外病理性及代谢性骨质疏松;(5)排除应用糖皮质激素、性激素和抗癫痫药物等;(6)具备完整的随访资料。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PVP或PKP治疗,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给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鲑降钙素、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和钙剂等,钙尔奇D(美国惠氏公司)口服,每次600mg,1日1次,降钙素(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次,每次1喷(20ug),骨化三醇胶丸(青岛正大海尔)口服,每次0.25ug,每日2次,阿仑膦酸钠(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周1次,每次70mg,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未再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腰痛的VAS评分,评分0分代表无痛,10分代表最剧烈疼痛,、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判,以评价术后日常活动功能及活动障碍程度,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脊柱骨密度,记录椎体骨折再发情况。

1.5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9个月的脊柱骨密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9个月的脊柱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观察组术后9个月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分别为5.36%(3/56)和35.29%(12/3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9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所引发的各类骨折中的重要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随之升高,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导致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使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的几率增加,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是顽固性腰背痛,对肢体活动及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同因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脊柱压缩、畸形和心肺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及早进行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起效较慢,治疗周期长,需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长时间卧床可加速骨流失,同时可造成肌肉萎缩,不利于疾病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类,开放性手术的创伤性较大,不适合老年患者使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刚开展的一种新型脊柱微创治疗技术,通过C形臂的引导下经皮肤向发生骨折或破坏的椎体内注入生物骨水泥,以提高骨折椎体强度及稳定性,部分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甚至完全消除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自开展应用以来取得了更加令人鼓舞的效果,其通过使用耐高压的球囊抬升终板,使骨折塌陷的椎体恢复一定的高度,使椎体内形成空腔,在较低压力下向椎体内注射粘稠度较高的骨水泥,由于球囊扩张封闭了骨水泥经骨或静脉渗漏的通道,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虽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均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仍有12.4%-19.9%患者可发生复发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2-3]。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降低骨折风险,常用药物包括抗骨重吸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骨矿化药物。本研究显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腰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低于术前,且由于对照组,增加骨密度,9个月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仅为为5.36%,降低单纯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较高的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因而,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应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宁建,章中良,朱奇剑.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8):940-941.

[2]Trout AT,Kallmes DF,Kaufmann TJ.New fractures after vertebroplasty adjacent fractures occur significantly sooner[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1):217-223

[3]Kim SH Kang HS,Choi JA,et al.Risk factors of new compression fractures in adjacent vertebra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J].Acta Radiol,2004,45(4):440-445

论文作者:彭伟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

标签:;  ;  ;  ;  ;  ;  ;  ;  

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在再发脊柱椎体压缩骨折的应用疗效观察论文_彭伟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