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晋江 362200)
【摘 要】本文基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着力探寻一种人本化、言语性的“可分享性”课堂教学生态。
【关键词】主体 倾听 对话
学校是学生发展的地方,而不是管制和束缚学生的场所。如何解构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人本化、言语性课堂生态成为语文教育的关注热点。信息不是有形的实物,不会在传递的过程中此消彼涨,可以做分享交流。即本方把信息传递给了对方,在对方获得了此信息的同时,本方并没有失去它。同一信息能为它的传递者和被传递者所共有。“可分享性原则”,是师生主体间性思维的体认。语文课堂可以尝试建构以:“倾听”+“对话”+“主体”为特征的“可分享性”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融合主体与主导的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以主导”是当前教师执教课堂的理念之一。这是一个表述失确的经典沿用。准确的功能应是融合主体与主导为一体的师生复合主体。
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师生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的认识客体。师生在教学中不是作为个体主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复合主体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师生这两个的合作与互动,既需要教师这一主体适当的组织和促进,也需要学生这一主体参与和反馈。双方都应是主动者,才能形成互动,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主动,不是体现为一厢情愿的自行其是,而是以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接受状况为前提,学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教师是在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和了解的基础上,以其积极、自由、能动的创造性,进行有弹性的教育规划,并恰当地、个性化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主动,不是体现为接受知识和规划的努力和获取知识的热情,而是表现为具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究、质疑的精神,能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组织、自我发展。对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经过自己的“经验”和“理性”的审视,是一种“存在”的学习,而不是“占有”的学习;是一种生命化的学习,以努力展示和体现自己的言语生命个性。
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确定方向、激发动机、输入信息、示范操作、反馈调控、促进迁移;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明确目标、自我激励、获取信息、接受影响、处理信息、完成迁移。任何一方个体主体性的过分膨胀和强势,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教师的一切思考和行为,都要以学生为本位,要有一种“学生意识”,遵循“可分享原则”,使自己的教育活动能在最大限度上被学生认可,使他们乐于学习,能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节制的,是需要磨合和妥协的。
二、构建相互倾听与倾吐的课堂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相互倾吐)是不可能发生的。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要求是创设、构建一个充盈着师生彼此尊重,相互倾听的课堂文化文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明确职能角色,降低课堂角色重心,突出师生、生生可和谐倾听、能自由倾吐的人本言语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妙语连珠,始于谛听。倾听是倾吐的内化与基础,倾吐是倾听的外化与提升,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
传统的学校教学中,单元一直都是作为“目标、达成、评价”的单位而进行组织的。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单元有必要建构设计为“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即设定作为教学内容核心的主题,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相互表现和共享学习的成果。这种课程更能发挥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拓展与训练,更能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知识的探索兴趣、言语的表达激情(倾吐),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人本思想。
在“学习”的文化中,则追求“互惠学习”,即积极接受他人的多种意见和认识,并毫无保留地告之自己想法的相互学习。因此,学习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切磋”的“合作”方式来实现的。作为教育必要条件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信赖关系,对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信赖关系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学生有着相同的追求,教师细心地感受,听取每个学生的语言,促进并支持他们相互间共同探究。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一个学生的活动。师生间的合理沟通有利于促进相互间的了解,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
三、构建显对话与隐对话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新课程改革理念主张:师生合作、平等交流、开放多元。所以,对话成了承载这些新观念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使主体间“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的心理失衡恢复到平衡。为此,教师要尽量消解自身的权威,放低姿态,淡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知识的崇拜,使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无拘束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分享”。使学生消除对话的心理障碍,并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他人说话的权利,这显然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要使师生共同养成对他人话语的敬重,对话语权的尊重。
对话有两种基本形式: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师生间直接的言语交流、交谈和讨论、问答和辩论等是属于显性对话。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心灵的默契、心理上的理解和谅解,思想、意识、精神上的相互影响等属于隐性对话。隐性对话是显性对话的补充和延伸,是对言外之意、无言之言的领悟,是一种“神交”。学生不仅从教师的显对话中认识、分享“真理”,而且学生也在对话中认识教师所传递的生命、精神信息,认识教师教学言语中蕴涵的内在的个性、
气质、情感和信念等。学生面对的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精神人格魅力的,独一无二的言语生命。
学生以期稚气和纯真尽情演绎自己的言语生命。教师可以透过学生表面上的不成熟的见解,甚至是在成人看来荒谬 可笑的想法和说法中,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和自然,欣赏言语生命的可爱和美好,领悟每一个言语瑕不掩瑜的个性潜质,推动他更好地成长,自己也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言语生命力的养育。
论文作者:姚清潮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师生论文; 主体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言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