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朝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阿q正传论文

鲁迅朝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阿q正传论文

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韩国论文,现状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绪言

21世纪的世界里,鲁迅有没有必要再读下去?鲁迅在现实里的意义和价值已经过时了吧!在这样的话语横行着的近年,作为还是把鲁迅当做活生生的教材的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徒,笔者现在重新对韩国的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加以整理并评析,感怀特甚。

今年(2005年)是东亚的伟大的文学灵魂鲁迅诞辰124周年,但又是把他的名字介绍到韩国来的85周年,其作品《狂人日记》最初翻译成韩文出版的78周年(注: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介绍到韩国是在1920年,韩国的梁白华把日人青木正儿写的《以胡适为中心打漩的文学革命》翻译成韩文,在韩国的《开辟》杂志1920年11月号分四次连载。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小说家鲁迅与《狂人日记》的部分。韩人柳树人1925年春得到鲁迅的允许把《狂人日记》翻译成韩文,1927年8月在汉城的《东光》杂志发表。)。尤其是《狂人日记》的韩译文(柳树人译)是鲁迅的作品里第一次由外国人翻译成外语在国外发表的(注:根据日本学者小野忍的《西方各国看鲁迅》,可知在西方最初翻译的鲁迅小说是1926年8月由敬隐渔用法语翻译,《欧洲》上发表的《阿Q正传》。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梁社乾用英文翻译的《阿Q正传》。这两本翻译文都是由中国人完成的。1925年苏联的王希礼也把鲁迅的作品作翻译,但在1929年才出版发行,参见金时俊《光复以前鲁迅文学在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11号,第170页。),所以特别更值得一提。

韩国对鲁迅作品的翻译研究是从1920年代开始的。在韩国谈鲁迅研究历史之源,不得不和日本并论。在东亚世界里对鲁迅的介绍与接受,除了鲁迅的母国中国之外,韩国与日本几乎是同步开始的。但是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前半在翻译与研究上,日本大为发展,韩国则停留于偶尔介绍或者研究的局面。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寻找:首先由于一个国家是殖民统治的帝国主义国家,一个国家是被殖民的已经丧失主权的国家,所以培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才方面有根本条件上的天壤之差;其次由于鲁迅曾留学于日本7年,和日本的几个学校与不少地方有非凡常的因缘,也和多数日本人结交,《鲁迅日记》里登场的日人超过二百余人(注:见《日本的鲁迅研究》,金世中,《中国现代文学》第6号(1992),P.210,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刊。),但和韩国的直接缘分较为薄弱,与鲁迅来往者只有流亡中国参加抗日活动的韩国人6人。(注:鲁迅没有直接来过韩半岛,直接和鲁迅来往或者交换书信的韩国人也寥寥无几,就是李又观、吴相淳、柳树人、金九经、申彦俊、李陆史等六位而已。如果加上听鲁迅演讲的人,那么至少可以增加一位丁来东。)最后因为日帝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把鲁迅的著作列于禁止书目之内,不准介绍与研究,所以翻译与研究活动被中断了。如此看来,韩国对鲁迅的接受与研究,好像不能活泼地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土壤与共鸣程度、接收的热情也一样薄弱。

1945年日帝投降,韩国得到光复了。

光复后,在韩国一时复活了鲁迅作品翻译与介绍活动,但是1950年韩国战争爆发,以后在极烈的反共政策与反共风气之下,鲁迅著作翻译与研究工作不能活泼地进行。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在军事法西斯统治与财阀独占的局面之下,虽然收到经济急速成长效果,但是权力与企业勾结,权钱交易,资本与劳工的对立深化,贫富悬殊,一般民众处于惨酷而黑暗的情况,腐败蔓延等各种社会病态现象更加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鲁迅的作品首先得到读中文的一些年轻学生与研究者的强烈共鸣,这班人多站在从鲁迅文学思想、社会实践中借鉴而打开韩国现实黑暗局面的立场,不顾违反禁忌,猛烈开展了介绍与研究工作。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初在世界史上发生大变动,这对鲁迅研究的社会需求方面,虽然给予一些消极影响,但是韩国的鲁迅研究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研究数量与质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最近几年里研究鲁迅的论文不断登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等各种学报,而且韩国学者的研究专著与中日学者等的鲁迅专著的翻译书,以及各种鲁迅作品的翻译书,不断出现。

在下面顺次叙述翻译与研究史的分期,各时期的翻译情况,各时期各方面的研究情况(包括基本的研究情况、中外研究成果的介绍情况、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的情况等),主要研究者的研究活动与动向,然后简单提出课题与展望。但是因为把韩国85年的鲁迅研究历史在简单的这篇文章里作一番整理并加以评析,并不容易,加上笔者的阅读能力也有限,恐怕不能避免一些遗漏与偏见,所以本文只能把研究史的大概情况顺便加以整理概括,加上一些评析,以供学界参考而已。

二 翻译、研究史的分期

1920年到现为止,韩国对鲁迅介绍、翻译、研究的历史已经有85年。韩国的鲁迅研究,几经曲折,已经达到了蓬勃发展的地步。

1920年代初,殖民地韩国的本地人对鲁迅作品的具体反应的资料,现在很难找到。只有当时已经流亡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的韩国人中学生柳树人读鲁迅《狂人日记》以后感动得“几乎发狂”的资料。他以为鲁迅先生“不仅写了中国的狂人,也写了朝鲜的狂人”,以后鲁迅就成了他们“崇拜的第一位中国人”。(注:见李政文《鲁迅在朝鲜》,《世界文学》1981年第4期,第34页。)这位柳树人在1925年访问鲁迅先生,商量把《狂人日记》译成朝鲜文的事,1927年在韩国发表,韩国读者由此对鲁迅慢慢有了认识了。后来鲁迅的几篇小说也慢慢译成韩文。不过,部分提及鲁迅名字与作品的文章,偶尔出现,但算作“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并不多,只能举出丁来东1931年写的《鲁迅和他的作品》与李陆史1936年写的《鲁迅论》两篇。朝鲜记者申彦俊采访鲁迅后,于1934年发表的《中国大文豪鲁迅访问记》(《新东亚》),不能算是研究,只是采访的记事而已。1937年中日战争以后,有关中国的书籍完全成了禁书,对鲁迅的翻译与研究也随之完全不见了。由此看,我们可以把从1920年到1937年的时期称为“鲁迅研究的黎明期”,把从1937年中日战争以后到1945年光复的时期称为“鲁迅研究的黑暗期”。

韩国在1945年8月15日得到光复之后,1937年以后被禁止的有关鲁迅的介绍研究就复活起来。金光洲等人把鲁迅的主要短篇小说翻译成韩文,丁来东、李明善等写了介绍鲁迅的文章或者评论。但是,1950年6月韩国战争爆发以后反共风潮一时极盛,从1950年到1954年之间介绍鲁迅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出现,所以韩国战争以前的时期,我们称为“鲁迅研究的一时露面期”。韩国战争爆发以后的几年,称为“鲁迅研究的潜迹期”。至于50年代后半两篇论文出现。而1961年鲁迅研究的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金喆洙的《鲁迅研究》发表,算是新开拓的一个里程碑。继而1966年河正玉的《鲁迅文学的背景》发表,1970年鲁迅研究的第二篇硕士论文李玲子的《鲁迅小说研究——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民众像》出现,随后介绍性、评论性的文章多多少少出现。1957年就出现了鲁迅小说33篇的全译本。这个时期可谓是“鲁迅研究的新的开拓期”。

到了1980年代,介绍与研究急速发展,以金明壕的《鲁迅小说研究》与朴宰雨的《鲁迅的时代体验与文学意识》为始,评论性文章里论文出现了六十余篇。外国学者的论著如丸山昇的《鲁迅评传(原名鲁迅——その文学と思想)》与《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等论文也译成了韩文了。又如竹内好的日文注译本《鲁迅文集》六卷本也翻译过来,这本韩译本包括鲁迅小说全部与《野草》、《朝花夕拾》以及鲁迅杂文150篇左右,虽然依靠日本学者的注译而译成韩文,但是翻译史上算是一个进步,这个时期可谓是“鲁迅研究的急速成长期”。

至于1990年代,1990年第一篇博士论文金龙云的《鲁迅创作意识研究——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中心》出现,到2004年为止15年里起码出现了一百五十余篇以上的论文,其中博士论文有17篇以上,硕士论文有37篇以上。论文涉及的领域大为扩大,问题意识与运用方法也多样化,研究质量与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个时期可谓“鲁迅研究的成熟发展期”。这时期在翻译方面出现了杂文与散文,书简的主要作品以及学术论著的各种编译、翻译本也陆续问世,又中国人王士菁、王晓明、林贤治,日本人南云智、竹内好等所写各种鲁迅传记的韩译本也陆续出版。

在此,把上面所谈的分期问题整理如下。

第1期:黎明期1920—1937;第2期:黑暗期1937—1945;第3期:一时露面期1945—1950;第4期:潜迹期1950—1954;第5期:新的开拓期1955—1979;第6期:急速成长期1980—1989;第7期:成熟发展期1990—2004现在。

三 翻译史概观

对鲁迅作品翻译史上的主要情况,已在上面提及。在此,对鲁迅作品翻译史上的主要的标记再整理如下:

1、黎明期:

(1)1927年:《狂人日记》(柳树人译)在《东光》1927年八月号译载,这是鲁迅作品最初的韩译。

(2)1929年:《头发的故事》(梁白华译)译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开辟社刊),这本短篇小说译本是韩国最初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翻译集。

(3)1930年:《阿Q正传》(梁白华译),从1月4日到2月16日连载于《朝鲜日报》上。此年,又《伤逝》(丁来东以《爱人的死》为名韩译)从3月27日到4月10日连载于《中外日报》上。

(4)1933年:《在酒楼上》(金光洲译),译载《第一线》(开辟社刊)3卷1号。

(5)1936年:《故乡》(李陆史译),译载《朝光》(后来也转载于诗集《青葡萄》)。

2、黑暗期:无

3、一时露面期:

(1)1946年,《鲁迅短篇小说集》(金光洲、李容默合译,首尔出版社刊)全三卷本出现——《呐喊》、《彷徨》里鲁迅主要短篇小说的国内最初译本。第一卷包括《幸福的家庭》、《故乡》、《孔乙己》、《风波》、《高老夫子》、《端午节》、《孤独者》;第二卷包括《狂人日记》、《肥皂》、《阿Q正传》;第三卷,还没有确认,但无疑是《呐喊》与《彷徨》里的一些作品。这本译书在翻译史上有开路之功。

4、潜迹期:无

5、开拓期:

(1)1964年:《中国小说史略》(丁范镇、丁来东共译,锦文社刊)全译本出现。这本书可谓是纯粹的学术书籍,和政府的反共文化政策没有实际上的矛盾,可以出书。

(2)1974年:《鲁迅的阿Q正传(外)》(张其槿译,大洋书籍刊)出刊,这本译书包括《呐喊》15篇全部和《彷徨》中《祝福》、《孤独者》2篇,《故事新编》中《采薇》、《非攻》3篇。是《呐喊》全篇的第一次全译本,也是对《故事新编》里一些作品的最初译本。

(3)1975年:《阿Q正传,狂人日记》(李家源译,东西文化社刊)出刊,这是鲁迅小说全译本,包括《呐喊》15篇全部和《彷徨》9篇全部,《故事新编》,还有包括散文诗集《野草》24篇全部与《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范爱农》2篇。在鲁迅作品翻译史上可谓是对全部小说的第一个全译本。

6、急速成长期:

(1)1983年:《鲁迅老师》(朴炳泰译,图书出版青史刊)出现。这本译书包括鲁迅与许广平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来往的书简25封。是最初的鲁迅书简选译本。朴炳泰是朴正熙维新独裁统治下因反独裁学生运动而坐过牢的年轻的韩国文学研究者,但出书后不久因游泳事故逝世。

(2)1985年—1987年:日本竹内好译注《鲁迅文集》六卷完译本(一、二卷韩武熙、金贞和译,三、四、五、六卷韩式熙译,日月书阁刊)发行。这本译书一、二卷包括《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全部,三、四、五、六卷包括主要杂文150篇左右。竹内好是日本著名的鲁迅研究大师兼思想家,这些译书依靠日本学者在注释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而翻译,韩国读者与研究者受到一定的影响。这部译书最初对《朝花夕拾》加以完译,而且对鲁迅杂文的主要作品加以翻译,在鲁迅作品翻译史上有相当的意义。

7、成熟发展期:

(1)1991年:《朝花夕拾》(李旭洲编译,图书出版窗刊)出现。这本书并非《朝花夕拾》原文和译本,而是编译者从鲁迅杂文中选出对韩国现实有进步意义的62篇,加以翻译的。引起韩国广大读者的积极的反应,对鲁迅杂文的大众化有相当大的贡献。

(2)1991年:《青年啊,踏上我肩膀上去吧!》(刘世钟编译,图书出版窗刊)出书,这本书包括鲁迅书简100篇,对鲁迅书简的大众化有一定的贡献。

(3)1991年:《鲁迅选集》全4卷(朴正一译,骊江刊)出书,这本书是北京民族出版社刊朝鲜语译的影印本,是中国朝鲜族学者的韩译本最初在韩国发行的,包括鲁迅小说全部与杂文多数,最近(2003—2004)重排再版。

(4)1997年:鲁迅杂文选集《投枪与匕首》(刘世钟、全炯俊译,图书出版Sol刊)出书,继而《花边文学》(1999,俞炳泰译,知英社刊),《坟》(2003,洪昔杓译,禅学社)等鲁迅杂文专集韩译本陆续问世。

(5)2001年:《初中生看的阿Q正传》(新元文化社)出刊,以后为少年的读物《鲁迅——只依靠笔锋觉醒十亿人口的小说家》(2003.8,HonsDangMu译,崔SunKyung画,青色自行车)等出刊。

(6)2003年:瞿秋白编《鲁迅杂感选集》的韩译本(以《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为韩译本名,鲁迅读书会译,KC Academy,2003)也终于出书。

四 研究史脉络

对鲁迅作品研究史上的主要情况,已在上面提及。

关于鲁迅研究,涉及面颇广,颇为复杂。在中国出版的《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13—1983)(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刊。1990年。)对中国学者研究鲁迅的成果,分九类来整理:(1)鲁迅观、(2)鲁迅思想研究、(3)鲁迅作品研究、(4)鲁迅与中外文化比较研究、(5)文学论争、(6)史实研究、(7)回忆与纪念、(8)鲁迅研究之研究、(9)专集、专著。就韩国的研究成果而言,可谓在这八个方面多多少少都有成就,但主要集中于“鲁迅作品研究”方面,其次是“鲁迅思想研究”方面,其次对鲁迅与时代背景以及文学潮流等的关系也较重视。近年韩国的鲁迅接受的问题以及韩国作家和鲁迅的比较研究也成为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比起中国来,每个时期研究的包括面与注重点有所不同,所以看来不需要分这八项来考察,考虑每个时期研究成果的特点,加上分析概括就可以了,在此就光复后对鲁迅作品研究史上各时期主要成果与特点概括整理如下:

1、黎明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评论或者研究者寥寥无几,虽然通过整篇或者短文提及鲁迅的可能还有,不过,可以算作“研究”的只能举出丁来东、李陆史两位。

(1)丁来东从1931年1月4日到1月30日,在《朝鲜日报》上连续发表《鲁迅和他的作品》。丁来东1925年去北京,民国大学留学,1930年毕业于本校的英文系。毕业后一直到1932年回国之前,他始终潜心专研中国文学。他从1927年开始把有关急速变化的中国局势和中国现代文坛的消息写成文稿寄到韩国的报社和杂志社。(注:如此,他曾发表《中国现代文坛概观》,《中国两大文学团体概观》,《变化中的中国文坛的最新动态》,《中国最新的新文学展望》等论文和许多作家论。见金时俊《光复以前鲁迅文学在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第11号,第175页。)《鲁迅和他的作品》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序论;第二章,介绍鲁迅的《自叙传略》;第三章,介绍《呐喊》自序和《呐喊》中收录的15篇小说并作评论;第四章,对《彷徨》11篇小说作介绍并作评论;第五章,是《呐喊》与《彷徨》的比较;第六章,对《野草》加以介绍并作评价;第七章,是“鲁迅的用语”,认为文学革命的主旨就是“语文一致”,鲁迅是第一个实行这一主旨的作家;第八章,是结论,把鲁迅文学的优点归纳成五点。此一论文是韩国鲁迅研究史上有纪念碑性的,可谓足以代表初期韩国学界的观点与水平。

(2)李陆史听到鲁迅去世的消息后1936年10月23日在《朝鲜日报》上发表了《鲁迅论》。此文虽然对鲁迅的逝世表示衷心的哀悼,但也算是一种鲁迅论,他重视鲁迅作品的社会效果,说:“无数的阿Q们已经从鲁迅那里学到了掌握自己的命运,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了。”金时俊对此文中的李陆史的观点如下评价:“李陆史评论鲁迅文学的焦点,与其说是放在了歌颂鲁迅实行文学革命的功绩上,不如说是放在了歌颂鲁迅改革社会思想,即攻击封建社会制度,改造中国人的精神的功绩上。这大概是因为李陆史不仅是一名诗人而且还是一位独立运动家的原故?”(注:同上,第177页。)

2、黑暗期:无

3、一时露面期:(1945—1950)

这一时期的主要介绍或者研究者是丁来东、金光洲、李明善诸位。这个时期韩国学者所写有关鲁迅的介绍文或者评论文,依笔者调查,有四篇以上。

(1)丁来东在《中国文学上的鲁迅与巴金》(1946)中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与巴金文学的意义与其地位。金光洲在《鲁迅与他的作品》(1947)中说:“关于鲁迅,从解放前通过这方面的权威丁来东氏详细的介绍,最近也除了几篇断片的介绍文发表之外,还在国立首尔大学文理学院为了纪念逝世11周年而开办演讲会,其经历与作家生涯详细的介绍,这是一般都知道的。”(注:见于《白民》第4卷1号。1948.1,第23页。)为了某一外国作家的逝世××周年开演讲会,这不是凡常的事情,可知当时知识界一定范围之内有过鲁迅追慕热。

(2)金光洲的这篇文章除了介绍《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之外,还第一次对其杂文的价值,作很高的评价,而把其片断文章介绍进来,他说:“他的独特样式与文章研究开拓中国随笔文学的新的境地,……他的讽刺性文章已超过他在小说里所表现的境地,更强烈扣人心弦。”(注:同上,第25页。)

(3)这时候李明善也写了一篇《鲁迅的文学观——关于文艺批评》(1948)最初对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艺批评作介绍并论述,林炳夏写了一篇《革命作家鲁迅的思想》(1947)对鲁迅思想从革命的角度作介绍。

(4)纵观这时期的鲁迅观,丁来东主要以彻底的民族主义者看待鲁迅。金光洲主要以强烈的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看待鲁迅。

4、潜迹期:(1950—1954)

1950年6月韩国战争爆发,进步的评论,进步的文学都潜迹,外国作家鲁迅的文学也不属例外,到了1955年才出了一篇评论文。但纵观反共风气极盛的50—60年代,对鲁迅的介绍或者研究成果实在销声匿迹了。

5、开拓期:(1955—1979)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者是金喆洙、河正玉、李玲子、韩武熙诸位。依笔者调查,这时期出现的韩国学者论文有21篇以上。

(1)1950年代主要出了两篇鲁迅论,金龙燮的《鲁迅论》(1955)与朴鲁胎的《鲁迅论》(1958)。这些论文的观点与丁来东相似,或者强调鲁迅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特点,或者强调其启蒙主义的思想和文学特点。

(2)1960年代也出现了几篇介绍性或者研究性文章。文璇奎的《谈鲁迅》(1960)与车柱环的《民族,反抗,绝望——鲁迅的场合》(1965)若属于前者,金喆洙的《鲁迅研究》(1961)与河正玉的《鲁迅文学的背景》(1966)则属于后者。文璇奎与车柱环的观点与丁来东差距不大,他们主要认为鲁迅为了救出民族危机而做文学。金喆洙的论文是国内有关鲁迅的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成均馆大学),是在1960年四·一九学生革命与五·一六军事政变之间的追求民主与进步的大学雾围里写成的。他的论文以序言、生平与时代背景、小说、诗、杂文、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虽可谓第一次作全面性的研究,但是从现在的观点看,亦属于概论性的。以上三位学者可谓是光复后中文学界的第一批元老学者。他们写的文章有开拓性的价值,但是他们研究的注重点在古典文学研究,后来没有继续研究鲁迅或者现代文学,对后来的鲁迅研究者没有多大影响,也在研究史上不能占有特别地位。

(3)1960年代值得注目的一位学者是河正玉。他写了一篇《鲁迅文学的背景》(1966),对鲁迅文学的时代背景与鲁迅文学的性格作了比较有深度的分析。河正玉的思想较为开放,后来继续做鲁迅研究,成为开拓期代表性学者之一,对后来的鲁迅研究有一定的影响。1970年代他又在杂志与报纸上发表了《鲁迅文学的意味是什么》(《新东亚》,1974)与《中共“文化再生”与鲁迅文学》(《东亚日报》1957)等文章,对韩国一般大众唤起了鲁迅文学的意义与角色。

(4)到了1970年代,使用有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呐喊》里的几篇小说(《阿Q正传》、《药》、《故乡》、《祝福》与《彷徨》里的《伤逝》,作深刻分析的第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就是李玲子的《鲁迅小说研究——其作品中所表现的民众像》(国立首尔大学,1970.2)。这篇论文以序言:1.阿Q的反抗性与奴隶性;2.《药》的悲剧与克服;3.《故乡》的悲哀与希望;4.单四嫂子的愚昧性的实体;5.祥林嫂的不幸;6.小说与杂文所表现的鲁迅的民族观;7.《伤逝》的反抗与失败;结论等九个部分组成,每章就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详尽地分析民众形象,堪称为第一篇有水平的论文。这篇论文第一次参考并引用不少的大陆发行原书(《鲁迅全集》十卷)与研究书(许广平的《鲁迅回想录》,王西彦的《论阿Q和他的悲剧》,李长之的《鲁迅批判》等)以及日本学者的研究书(今村与志雄的《鲁迅と传统》、丸山昇的《鲁迅》、筑摩书房的《鲁迅、茅盾》、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编的《近代中国の思想と文学》等书),对后来1970年与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

(5)韩武熙在这时期概括地写了一篇《鲁迅的文学与思想》(1970),后来继续对鲁迅文学进行研究,到了1980年发表了几篇论文,把竹内好的《鲁迅文集》在内的多数作品翻译成韩文了。这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张基槿。他的《鲁迅与他的小说》(1974.5),把鲁迅看做和共产主义保持距离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这样的看法虽然与实际情况不尽符合,但反共风气还盛行的当时在一定范围之内发挥了保护“鲁迅研究”的作用。

(6)1970年代对某一篇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的倾向慢慢产生,就是一些论文选《阿Q正传》、《药》等加以集中考察并分析。还有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研究鲁迅与韩国作家李光洙的论文也开始出现,如车相辕的《韩中新文学运动的比较研究——以崔南善与胡适,李光洙与鲁迅为中心》(1974)就是。

6、急速成长期:(1980—1989)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者是河正玉、韩武熙、金明壕、朴佶长、全寅初、韩秉坤、刘春花、全炯俊、金龙云、申洪哲、李浚植、刘玉珂、尹永根诸位。依笔者调查,这时期所发表的的韩国学者的论文66篇(在国内报刊等发表的有65篇,在法国发表的博士论文1篇)(注:用法文写的这一篇是:《鲁迅短篇里的下层民》,李玲子,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3.3.)以上国内华侨学者(注:研究鲁迅而用中文写作的华侨学者有刘春花、刘玉珂,用韩文写的华侨学者有刘丽雅。)的中文论文6篇与韩文论文1篇以上,国外学者著书韩译本有1本(日本学者1本),国外学者论文韩译的有5篇(中国学者3篇;日本学者2篇)以上。

(1)1970年代朴正熙维新政权对民主化运动的弹压极其狡猾并残酷,但不屈从于压制的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学生势力继续搞民主化运动,其结果,1979年朴正熙政权崩坏。但继而全斗焕法西斯军事集团掌权,民主化运动的成果也彻底被新军事集团剥夺,因而1980年在光州发生激烈的流血民众抗争,弹压变本加厉,但从此韩国知识分子与学生的意识向进步、变革方向急速转换。这反而对知识界与中文学界提供鲁迅研究的新土壤。从1970年代开始对鲁迅感兴趣的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后来接触到鲁迅的年轻学生对鲁迅的生涯、思想、文学更感到由衷的共鸣,从韩国现实变革的角度探讨鲁迅所处的时代条件与思想以及文学。1980年春笔者发表的《鲁迅的时代体验与文章意识》是从这样的立场着手研究而受到丸山昇的《鲁迅》的启发,写作的一篇文章。1983年丸山昇的《鲁迅》韩译本与1986年《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的韩译文以及1985—87年竹内好《鲁迅文集》的韩译本是在其过程当中符合需要而翻译进来的(注:例如笔者见到丸山昇的《鲁迅》,是1977年,写毕业论文《鲁迅的时代体验与文学意识》时受到不少的启发。对笔者来说,通过这本书对鲁迅感到很深刻的共鸣,后来笔者得到当时指向变革运动的人士设立的出版社(最初是光民社,后来是日月书阁)的支持,计划韩译出版,但因某些原因,经过某种曲折,最后受到鲁迅研究家韩武熙先生的参与与帮忙,才能发刊。又如1986年笔者编译出版《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四季节刊)时,中国篇(编译陈独秀、毛泽东等的八篇论文)里编入丸山昇的上面论文,这也由于给韩国变革文学运动阵营提供借鉴的资料的动机而来。竹内好《鲁迅文集》6卷本的韩译出版也由于这样的出版社配合进步的文化运动的需要而成的。)。在这个时期必须要提的学者是李泳禧。李泳禧是写评论文对政治与社会的种种矛盾加以深刻批判的1970—80年代最出名的知识分子兼社会活动家,可谓是对1970年代与1980年代变革指向的韩国学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的思想家。他本来不是中文学者,但能懂中文,对鲁迅的人生态度与思想、文学吸取精神营养,在严酷状况之下的1982年运用鲁迅的杂文《来了》针对当时军事独裁政权以及言论界对急进主义的错误理解和攻击,加以深刻的批判,而在1987年与1988年继续运用鲁迅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来彻底批判当时军事独裁政权对民众的反动的弹压以及知识分子的机会主义(注:参见《实践文学》1982年第3号,实践文学社刊。又参见《知识人的机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并不是费厄泼赖的对象》,载于李泳禧《自由人,自由人》,友社刊,1990。),引起知识界与学术界的强烈共鸣,由此鲁迅杂文的声名多多少少传播于一般知识界。他又在1988年写了《鲁迅与我》一文坦白地写了在他年轻时候摸索思想出路时得到鲁迅启发的过程(注:参见注(15)的《自由人,自由人》,第353—356页。)。李泳禧曾对当时中文学界的不少有意识的年轻研究者发挥过深刻的影响无疑。

(2)1980年代前半期中值得注目的一个研究者就是全炯俊。全炯俊虽然属于中文学研究者,但对韩国文学评论的功力是深厚的,他的评论活动主要集中于韩国当代文学。这时期他对鲁迅只写了两篇,但是从文学评论家的锐利的视觉接近鲁迅,研究史上有不少的意义。其《鲁迅小说与五四运动》(1982)总体考察《呐喊》与《彷徨》里的小说,对文学史上历来通用的作品解释加以批判,从文艺批评的角度试图新的作品解释。这篇论文把五四运动与鲁迅小说的关系看做“不在”或者“内面化”,以及“逆说”的关系。其《鲁迅,或者战略与真实之间》(1984)认为鲁迅的写作是战略与真实互相冲突的结果。所谓“战略”是与指向社会变革的实践行为有关的,所谓“真实”是在恩格斯、卢卡奇概念中的小说里的真实,这篇论文认为《呐喊》、《彷徨》时代的鲁迅能承担其冲突的痛苦,但至于1927年以后的杂文家鲁迅已经脱离于其内面冲突,倾倒于“战略”。

还有金河林的硕士学位论文《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变貌过程研究》(高丽大学,1982)值得注意。这篇论文通过《呐喊》与《彷徨》的分析,考察其内在构造的变化,以及其对鲁迅意识上的意义。分析两本小说集,发现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里面有三角形的内部对立构造,而这三个角落是“世界”、“主角”、“配角”。《呐喊》里的主角人物大部分是知识分子,而与世界、与配角人物有对立关系。但至于《彷徨》主角人物大部分已变为民众,而其中的知识分子也与世界、与配角人物和谐或者追求和谐。这是《呐喊》与《彷徨》的差异,也由此可知鲁迅意识的变貌。这是这篇论文的提纲。

除了这些之外,有白元淡的硕士学位论文《鲁迅的杂感文研究——作家的世界观与艺术形象化的诸问题》(延世大学,1984)是初次开拓鲁迅杂文方面的力著。此外,值得一提的研究者是成贤子,她的《鲁迅小说里的社会与人》(1982)最初应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分析鲁迅小说。她本是韩国文学研究家,可惜后来没有继续研究。

(3)198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研究者集团,就是东亚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龙云、申洪哲、李浚植、金钟铉等三四位。他们集体研究鲁迅,在一两个学报里集中发表论文(注:如釜山庆南中国语文学会刊《中国语文论业》第2辑等。)。他们尽可能接受大陆学者的阶级分析法与意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以理想的高度为标准批判鲁迅各方面意识的不彻底性,或者对鲁迅小说里的某些问题作批判性的研究。有些文章或不能免一些要领不明确之嫌,但对历来被禁止的大陆资料的引用与翻译等方面,对左翼革命文学研究方面,不顾禁忌正面突破,相当扩大这个领域的研究自由了。

(4)从已确认的研究物量上考察各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整理如下:韩国学者与华侨学者的论文以及外国学者的韩译论文78篇以上与韩译书1本里,总体研究与概括研究以及与时代有关的研究有4篇以上,研究思想方面的有18篇(其中6篇与文学思想有关)以上,研究作品方面的有40篇(小说33篇,诗2篇,散文诗1篇,杂文4篇)以上,研究与语言学有关的有1篇,研究史实关系的有2篇以上,与回顾有关的有1篇,研究中国内影响关系的有2篇,研究与外国人(日本人)发生渊源或者影响关系的有1篇,研究韩中比较文学的有1篇,“传记”与“书评”有1本1篇,研究论争方面的有2篇以上,有关中国鲁迅研究资料目录的有1篇,与对韩国现实的时评结合的有4篇以上。

(5)文学方面的研究,占有全体鲁迅研究论文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研究最集中的文体是小说,达于32篇以上。小说研究,除了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研究以及对主要篇各篇研究以外,对《故事新编》的研究也颇为增加,就有5篇。对鲁迅的旧诗与新诗以及散文诗集《野草》的研究也慢慢开始,对杂文的研究也出现了4篇以上。又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篇研究韩中现代文学比较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就是华侨学者刘丽雅的《春园与鲁迅比较研究》(国立首尔大学,1984),这篇论文打开了正式比较研究的路子。1980年代后半韩国年轻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与论争史的研究热甚为浓厚,出现了以柳中夏《文艺大众化论争研究》(延世大学,1986)为首的10篇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不少的一般论文,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推动力量。各篇论文中涉及鲁迅的很多,但主要研究鲁迅立场的论文也出现了2篇以上。此外,这时期末林春城着眼于外国学者对鲁迅文学与思想的影响,就写了1篇《鲁迅与厨川白村》,也扩大了鲁迅研究的领域。

(6)思想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前期思想研究,把鲁迅看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者,或者看做通过文学追求中国社会变革的文学家,也或者看做社会改良主义者,有人用意为鲁迅辩护,就是阐明他并不是共产主义者(注:如全寅初《鲁迅是共产主义者吗?》,《政治文化》1980年7月号,京乡新闻社刊。)。鲁迅的思想是甚为复杂的,多方面的。在这一时期就开始从多角度研究他的思想:有的从文艺美学思想以及文艺观方面接近,有的从进化论与爱国思想研究,有的从妇女解放方面着眼,有的从科学思想方面研究。

(7)这时期韩国学者李玲子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发表博士论文《鲁迅短篇里的下层民》(法文,1983),这是韩国学者最初在国外以鲁迅为对象写学位论文的,但这篇论文至今还没有翻译成韩文,没有影响可谈。这时期又有两位华侨学者(刘春花,刘玉珂)在国内作鲁迅研究活动,发表了中文论文6篇以上。这时期又发刊第一本鲁迅传记,这本书在韩国1980年代对鲁迅的关心与研究的提高有不少贡献,就是日本学者丸山昇的《鲁迅评传(原名:鲁迅——その文学と思想)》(日月书阁,1982)。此外,中国学者有关美学思想与《拿来主义》等论文翻译进来,日本学者有关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等论文二篇也翻译进来,都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7、成熟发展期:(1990—2004)

这一时期的主要的鲁迅的研究者是李玲子、金云龙、金炯俊、金河林、严英旭、韩秉坤、刘世钟、俞炳台、柳中夏、李珠鲁、李旭洲、洪昔杓、朴佶长、申洪哲、徐光德、朴宰雨等诸位。这个时期,为叙述方便起见,可分两个时期,第一是从1990年到1996年之间的7年,第二是从1997年到2004年的8年时期。

(第一个时期)1990—1996

依笔者调查的不完全统计,第一个时期所发行的韩国学者的共同论著有1本,论文有71篇(在国内报刊发表的或者学位论文有63篇〈包括用英文写的2篇〉,在中国发表的有4篇)(注:用中文写的4篇如下:1.《鲁迅研究在南朝鲜》,金河林,《鲁迅研究年刊》1990年刊,中国和平出版社刊,1990.10;2.《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几个劳动人物比较研究》,李玲子,《鲁迅研究年刊》1991—2年合刊,中国和平出版社刊,1992.10;3.《韩国地区鲁迅研究新动向(1984—1993)》,严英旭,《鲁迅研究月刊》1984年第1期,1994.1;4.《鲁迅文学的创作手法与现实主义》,严英旭,《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0期,1994.10。),在日本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有3篇(注:用日文写的三篇如下:1.《鲁迅と朝鲜人たち》,金世中,东京都立大学硕士论文,1990;2.《鲁迅と朝鲜人——同时代人としこの鲁迅》,任明信,东京大学硕士论文,1992.12;3.《鲁迅と胡适の比较研究》,韩亮均,广岛大学硕士论文,1996。),在法国发表的有博士论文1篇(注:用法文写的这一篇是:《鲁迅笔法——寻找“风月”的新的方向》,俞炳台,巴黎第7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3。)以上,国内华侨学者的中文论文有1篇以上,国外学者著书韩译本有2本(中国学者1本,日本学者1本),国外学者论文韩译的有1篇(日本学者1篇)以上。在国内报刊登载的外国学者论文里,用中文写的有7篇(中国学者6篇,日本学者1篇)以上,中国朝鲜族学者用韩文发表的论文有1篇(注:《鲁迅在现代朝鲜的影响与收容》,崔雄权,《中国现代文学》第6号,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刊,1992。)。这时期的成绩估计是论文81篇以上,著书3种。

(1)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东欧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崩坏,世界史上发生地壳大变动,慢慢引起韩国知识界与中文学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文学的观点与关心的变化,又在1993年初金永三政权上台搞改革,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向于基本完成,这又让韩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对韩国变革的关心慢慢淡薄起来,而慢慢转向于社会改变或者纯粹的学问研究。尤其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变化的学术成果与多元化的研究风气慢慢介绍进来,韩国年轻中文学者也普遍受到多少直接的影响。但对一般学者来说,对学术主题的关心是有连贯性的,而且对韩国现实来说,鲁迅还继续保持着相当的吸引力、生命力,所以1980年代研究鲁迅的学者大部分继续作鲁迅研究,加上新的研究者也多加入这个队伍,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研究的关心领域也大为扩大,研究的立场与方法也多样化,研究的水平也大为提高了。

(2)1990年有关鲁迅的国内第一篇博士论文出现,就是金龙云的《鲁迅创作意识研究》以《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为中心(成均馆大学)。这篇论文虽然打开了研究的新局面,但其后两三年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出现,到了1993年初才陆续出现了6篇博士学位论文如下:《鲁迅〈野草〉的象征体系研究》(刘世钟,韩国外国语大学,1993.2);《鲁迅文学思想的形成与转变》(金河林,高丽大学,1993.2);《鲁迅前期文学研究》(柳中夏,延世大学,1993.8);《鲁迅文学的现实主义研究》(严英旭,全南大学,1993.8);《鲁迅杂文研究》(韩秉坤,全南大学,1995.8);《有关中国的近代文学意识形成的研究——以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与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中心》(洪昔杓,国立首尔大学,1996.8)。还有俞炳台继李玲子1993年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写了博士学位论文《鲁迅笔法——寻找“风月”的新的方向》(法文)。有关鲁迅的博士论文平均每年出现1篇,这标记着韩国的鲁迅研究已经达到了某种新阶段。这些论文的关心领域已包括创作意识、《野草》、思想、前期文学、杂文、现代性问题等,其研究方法与运用象征分析法、思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解构主义方法等多样。这些论文不能说都有高的独创性或者水平,但其中确实包含着突破性。

(3)1990年代前半期值得注目的研究者有金河林、刘世钟、俞炳台、柳中夏、严英旭、韩秉坤、洪昔杓等诸位。

金河林在1990年写了《鲁迅研究在南朝鲜》,最初在中国的《鲁迅研究年刊》(注:1990年刊。宋庆龄基金会与西北大学合编,中国和平出版社刊,1990.10,P.440—446。)介绍韩国的鲁迅研究情况。他主要关心的是鲁迅文学思想的形成与转变问题(博士论文),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外国思想家或者文学家对鲁迅的影响问题。他又对韩国接收鲁迅文学的样相问题表示关心,而他在这方面独创性的努力值得赞赏。他又最早对鲁迅研究方法论加以讨论,也打开了研究上的新局面。

刘世钟主要关心于《野草》的象征结构与象征体系,她首先在1992年写了篇《鲁迅〈野草〉的象征构造研究》,从作品产生的时代性格、相应而形成的作家意识、作品的艺术特性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又在1994年写了博士学位论文《鲁迅〈野草〉的象征体系研究》,首先从作家与作品、读者的三个层次分析鲁迅文学的意义,进而分析《野草》的总体上的审美特性,而其结论是“悲刚”。刘世钟又对韩中比较文学表示关心,进而对鲁迅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写了几篇论文,集中探究,这可谓把韩国文学界关心的问题引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加以探讨的。

俞炳台1993年在法国写了博士论文《鲁迅笔法——寻找“风月”的新的方向》(法文)。他用的方法是曾经在法国流行过的解构主义批评方法,在韩国学界可谓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其后他用同样方法继续写了《鲁迅作品中夜的戏剧化》(Dramatization of the Night in Lu Xun)、《鲁迅杂文的诗化性与通过杂文摸索诗界》、《从认识论上探查鲁迅的笑——讽刺与自然》等论文,有难懂之评。但可以说对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之路,提供了某些多元思考的线索。

柳中夏是批判性与思辨能力强而有力的一位学者,他本来研究文艺大众化论争等文艺论争领域,后来对鲁迅前期文学加以研究。他主要依靠中国大陆流行的系统论的方法与“历史的中间物”、“反抗绝望”等鲁迅研究的新成果,从《狂人日记》到《铸剑》的发展过程加以分析。其后他的关心转移于韩中比较文学,主要研究鲁迅与韩国当代诗人金洙暎,比较考察他们对文学与革命问题上的立场,就是试图超越时空之界限发掘共通的文学以及思想特点,最后指向于摸索变革思考的新突破。

严英旭本来对鲁迅的关心是从“革命文学论争”与“两个口号论争”的研究开始,后来继续鲁迅研究,对其“文学思想”、“文学的悲剧性”、“创作手法与现实主义”等问题加以探讨。他认为鲁迅文学包括启蒙主义性、现实主义性、悲剧性等三个性质,这是扎根于中国现实,接受西欧的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与马克思主义而辩证统一的结果。他的关心领域慢慢扩大,写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故事新编〉与日本历史题材小说》等论文。

韩秉坤的鲁迅研究从《阿Q正传研究》开始,已写的8篇论文里,除了《关于形象思维论》以外,都是有关鲁迅的。可知他12年以上继续从事鲁迅研究。他初期的主要的关心是“鲁迅的文学观与革命观”、“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鲁迅”、“鲁迅与翻译”等问题,后来对鲁迅杂文在韩国最初进行整体性研究,写了博士论文《鲁迅杂文研究》。

洪昔杓初期关心的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思想与作品创作问题,他首先对日本留学时期鲁迅所发表的所有文章加以分析,推察鲁迅脱离于梁启超文学思想影响的起点是1906年。他又对鲁迅的最初文言小说《怀旧》加以探讨,论证其创作时期以及辛亥革命期鲁迅的文学活动。他后来的关心是“中国的现代性文学意识的形成过程”问题,而以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与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中心论证中国文学意识的现代转换。

(4)从上面调查(恐怕不尽完善)的研究物量上考察各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整理如下:韩国学者与华侨学者的论文以及外国学者的韩译论文共82篇以上与韩译书3本里,总体研究与概括研究以及与时代有关的有著书1本与论文5篇以上研究思想方面的有18篇(其中5篇与文学思想有关),以上研究作品方面的有39篇(小说27篇,诗1篇,散文诗3篇,杂文8篇)以上,研究史实关系(与朝鲜人的交游关系)的有4篇,研究中国内有渊源或者影响关系的以及互相比较的有2篇,研究与外国人发生渊源或者影响关系的有4篇(总括外国1篇,俄国人1篇,朝鲜人2篇);研究韩中比较文学的有3篇,“传记”翻译的有2本(一本是中国人写的,一本是日本人写的);研究论争方面的有2篇以上,有关鲁迅研究史的有5篇(中国的鲁迅研究史1篇,日本的鲁迅研究史2篇,韩国的鲁迅研究史2篇)。

(5)文学方面的研究,占全体鲁迅研究论文数的一半以上,大概的情况和急速发展期相似。其中小说的占有率稍为减低,只是27篇,但杂文方面的研究更为增加,达到8篇以上。小说研究,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研究以及对主要短篇小说的研究还是占有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继承1980年代,研究韩中比较文学的论文出现了3篇,而且研究“鲁迅与朝鲜人”、“鲁迅文学与朝鲜”、“韩国的鲁迅研究情况”的论文,共出现了6篇,这就反映着研究物量与研究水平的成熟发展,也象征着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时期研究论争的也有2篇。

(6)思想方面的研究,一般思想方面有12篇以上,文学思想方面有5篇以上。一般思想方面研究的题目,有“希望与绝望”、“反儒思想”、“传统文化思想”、“进化观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西学接收”、“忏悔意识与近代意识”等更多样化了。王士菁的《鲁迅传》翻译进来以后,一般认为鲁迅后期思想同等于共产主义思想,对鲁迅思想研究突破了禁忌,但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对鲁迅思想偶像化的把握的倾向稍为改变,多倾向于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

(7)这时期鲁迅传记两种发行,一本是王士菁的《鲁迅传》的译本,一本是日本人南云智的《幸福在女人的胸怀里——鲁迅》(注:这本书的原稿是用日文写的,主要描写鲁迅与朱安、许广平、许羡苏、羽太信子、山本初枝等五个女性的关系。但在日本没有出版,只在韩国翻译出版。趣味性比较浓。)。前者对1990年代鲁迅在韩国的传播较有贡献。此外,中国学者论文直接在韩国刊物登载的有6篇以上,都是钱理群、王富仁、严家炎等保持启蒙主义文学史观的知名学者。丸尾常喜在韩国发表的《翻译与读解——鲁迅文学在日本学者》也刊登于《中国现代文学》第八号上。这是鲁迅研究史上韩、中、日直接交流的开始,也对韩国的鲁迅研究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8)1996年8月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刊了一本研究鲁迅的论文总集《鲁迅的文学与思想》共收录了13篇论文。可以说相当程度上代表1990年代前期韩国鲁迅研究的成果的集成。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第二部分是“文学与理论”;第三部分是“比较论”。第一部分收录6篇,第二部分收录6篇,第三部分收录1篇。为参考起见,在下面收录其论文题目。第一部分,思想:1.初期鲁迅忏悔意识与近代意识(刘世钟);2.《摩罗诗力说》里所表现的浪漫主义(金永文);3.鲁迅与近代(徐光德);4.鲁迅与辛亥革命(金钟铉);5.初期鲁迅的历史绝望感批判(金龙云);6.有关鲁迅思想转变的研究(金河林)。第二部分,文学与理论:7.鲁迅小说的悲剧性(严英旭);8.《狂人日记》解释上的几个问题(李旭渊);9.《阿Q正传》研究(李玲子);10.通过《示众》看《彷徨》的世界沈惠英);11.从认识论上探查鲁迅的“笑”(俞炳台);12.鲁迅与翻译(韩秉坤)。第三部分,比较论:13.鲁迅与金洙暎(柳中夏)。

(第二个时期)1997—2004

对第二个时期,在此简单概括一下。

依笔者大概的调查,第二个时期所发行的韩国学者的有关鲁迅研究的专著有3本,编著1本,论文有可能超过100篇以上。留学中国而发表的硕士、博士论文和在中国一般期刊里刊登的论文也越来越多。留学日本的韩国学者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往往出现,而留学地渐渐扩大到台湾地区、美国、英国、法国等等。国内华侨学者与来韩教书的中国学者或者投稿于韩国的有关中国学的学报里的大陆学者的论文也相当增加。而且海外学者著书的韩译本也陆续出现。

(1)韩国学者的鲁迅研究专著有3本,就是朴洪奎的《自由人鲁迅》(2002),严英旭的《精神界的战士,鲁迅》(2003),与《中国现代文学与鲁迅》(2003)。有关鲁迅的编著有1本,就是全炯俊编的《鲁迅》(1997,包括韩国人的1篇,中国人的4篇,日本人的2篇,美国人的1篇)。

(2)韩国几位学者访问鲁迅求学之路与文学之路,革命之路,共同书写《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寻找其伟大的足迹》(全寅初、柳中夏、宋荣培等著,学古斋,1999)。

(3)1997年以后有关鲁迅的博士论文,出现了共9篇以上。就是朴佶长的《鲁迅与“左翼作家联盟”的关系研究》(韩国外大,1999),李时活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研究——以鲁迅,废名,沈从文为中心》(庆北大学,2000),韩元硕的《阿Q典型研究》(檀国大学,2000),申洪哲的《初期鲁迅的近代的思想研究》(韩国外大,2002),徐光德的《东亚细亚的近代性与鲁迅——以日本的鲁迅研究为中心》(延世大学,2003),庐Jong Sang的《东亚细亚初期近代小说的民族主义:李光洙、夏目漱石、鲁迅小说比较研究》(高丽大学,2003),金Young Ok的《韩中近代小说的确立过程比较研究:以廉相燮、玄镇健与鲁迅的小说为中心》(韩国教员大学,2003),权赫律的《春园与鲁迅小说的比较文学研究》(仁荷大学,2003),梁兑银的《鲁迅现实主义研究》(延世大学,2004)。其中3篇(庐Jong Sang、金Young Ok、权赫律的论文)是韩文系培养出来的比较文学博士论文,这一时期,在日本留学的韩国学生任明信也发表了博士论文《韩国近代精神史里的鲁迅》(东京大学,2001)。

(4)韩国学者的论文在这一个时期8年左右里,发表的论文可能远远超过100篇以上。其中包括有硕士论文30篇以上与博士论文9篇以上。这些论文虽然在学位论文领域里,相当部分是过去频繁研究的作家、作品论,人物形象论,思想、文学观以及和文学史有关的主题,但是在一般论文领域里,主题相当多样化而且深化,很多扎根于韩国现实,发挥韩国学者有主体性的问题意识,或者应付韩国学界的需要而发表。其中鲁迅与韩国作家的比较文学的论文占有最主要的地位,从东亚视觉研究鲁迅,或者鲁迅文学与韩国作家的比较文学的探讨也颇受重视。

(5)海外学者著书的韩译本有几种,就是王晓明的《人间鲁迅》(李润姬译,东与西,1997),王富仁的《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中国的鲁迅研究》名义韩译。金贤贞译,世宗出版社,1997),袁良骏的《鲁迅杂文艺术的世界》(具文奎译,学古房,2003),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金泰成译,Han Oel Media,2004)。还有日本学者著书的韩译本,就是竹内好的《鲁迅》(徐光德译,文学与知性社,2003)。

五 结语

以上不避粗糙之嫌,概括了韩国的鲁迅研究的85年历史。有时候主观的介入可能超过客观性。受到篇幅的界限,主要的学者与其论著的深入的特点也没有充分概括出来。

回顾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可谓甚为艰难,几经曲折。黎明期的时候,有一些先驱者的努力,介绍、翻译、研究已有了基础。不过,经过中日战争时期的黑暗期,光复空间的一时露面期,韩国战争后几年的潜迹期,鲁迅介绍与翻译、研究多有浮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后来在严酷的反共风气下,经过相当长的新的开拓期,到了1980年代,开始急速成长了。至于国内外的时代环境改变的1990年代,虽然鲁迅热有点儿淡化,但鲁迅研究继续向前成熟发展下去,到了21世纪初的现在,研究数量与质量,相当提高,已经具备了韩国鲁迅学的蔚为可观的面貌。

在黎明期初的1920年《以胡适为中心打漩的文学革命》一文,由梁白华翻译,是最初把鲁迅介绍到韩国来。1927年鲁迅的《狂人日记》由柳树人翻译介绍,这是外国学者主动地以外文翻译的第一篇鲁迅小说,算是海外鲁迅翻译、研究史上的一个创举,由此可知韩国鲁迅学的出现算是很早的。从这个时期开始,殖民地韩国的人民对鲁迅有认识了。黎明期的鲁迅作品的翻译,总共有6篇,属于研究的文章有2篇。其他有记者申彦俊的《中国大文豪鲁迅访问记》,研究当时鲁迅的情况,有点儿帮助。还有与中国现代文学有关的长短文里提到鲁迅的不少,但是不能算有观点有体系的研究。

经过黑暗期,一时露面期里鲁迅小说的翻译与研究显示着有活气的局面,金光洲等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首尔出版社刊,1946)全3卷本出现。又经过潜迹期,在漫长的新的开拓期里,通过丁来东、张基权、李家源等诸位的努力,鲁迅作品的翻译得到持续的发展,终于鲁迅小说完译本出现了。又经过金喆洙、河正玉、李玲子、韩武熙等诸位的潜心耕耘,对鲁迅的研究,得到以后发展的基础。到了1980年代的急速成长期,朴炳泰把《两地书》的一部分译成为《鲁迅》,韩武熙等把日人竹内好的《鲁迅》译成韩文。河正玉、韩武熙、金明壕、朴佶长、全寅初、韩秉坤、刘春花、全炯俊、金龙云、申洪哲、李浚植、刘玉珂、尹永根诸位也活泼地研究鲁迅,硕士学位论文也15篇以上出现,展示了韩国鲁迅学急速成长的面貌。又到了1990年代以后到2004年现在的成熟发展期,首先经过李旭渊、刘世钟、全炯俊、俞炳泰、洪昔杓、鲁迅读书会等的企划与埋头努力,鲁迅的主要的杂文与书信都翻译出来,达到了鲁迅全集韩译本的出现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期待的局面。这个时期,硕士论文37篇以上发表,博士论文17篇以上出现,由此研究人员更加扩充,不但早期开始研究的李玲子、金龙云、全炯俊、金河林、严英旭、韩秉坤、刘世钟、俞炳台、柳中夏、李珠鲁、李旭渊、洪昔杓、朴佶长、申洪哲、徐光德、朴宰雨等诸位继续深入进行研究,而且新的年轻的研究人员大举进入鲁迅研究的阵营了。研究物量上的急增是不必提,问题意识与研究质量的成长发展也相当可观,可以说已经构筑了韩国鲁迅学的基本结构与面貌了。现在准备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把历来韩国学界的主要论文以及有韩国特色的鲁迅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

笔者相信鲁迅在21世纪的韩国也保持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成为主要经典之一。而且相信韩国的鲁迅学也经过时间的考验,不但继续生存下去,而且更加发展下去。

注释:

①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Research Fund of 2004.该项目得到韩国外国语大学2004年研究基金资助。

这篇文章是笔者在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11号(1996.12,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日本的《野草》第59、60辑(1997.2,6,中国文艺研究会)登载的《解放后鲁迅研究在韩国》的基础上,把后来八年的研究历史(1997—2004)加上去,作全面补充并修正而成的。

标签:;  ;  ;  ;  ;  ;  ;  ;  ;  ;  ;  ;  ;  ;  ;  

鲁迅朝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_阿q正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