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斯坦福大学论文

硅谷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斯坦福大学论文

硅谷成功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高科技的产地,也是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硅谷”这一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园区格外引人注目。硅谷座落在加利福利亚州内,靠近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从旧金山出发往南到圣荷塞(San.Jose)相距50英里。101 公路就象穿越硅谷的一条动脉,沿线聚集了高达8000多家电子科技公司和软件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20%在此落脚。英特尔(Intel)、思科(CISCO Systems)、升阳(Sun Microsystems)、 网景(NetscapeCommunication)和3COM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的总和已超过2500亿美元,比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加起来的总市值还要多。而硅谷和其周遭上市的科技公司的总市值更高达4500亿美元,超过了设在纽约的各类金融服务公司大约4000亿美元的总市值,几乎和整个法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相当。硅谷高科技公司年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

硅谷以她无穷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精英,也是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层出不穷的地方。现在硅谷平均每周有近20家新公司成立,每5 天就会有一家新的公司股票上市,24小时内就会有62个百万美元的富翁诞生,每年创造了5000个就业机会以及5倍于美国薪资的平均成长率。近2年硅谷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年增长大约在60%左右,新建公司大约3500家,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人才纷纷云集于此,就象好莱坞和华尔街吸引追星族和对金钱情有独钟的杰出人士一样,硅谷吸引着技术界的出类拔萃的人才。目前世界各地的人才风涌而至,使硅谷的住房开工项目创10年来的最高纪录。

纵观20世纪美国的经济史,华尔街、底特律和好莱坞——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在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是金融实力、制造威力和迷人魅力的象征。然而,在近10多年中,硅谷已跻身于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神奇的殿堂之中,一跃而成为代表全球科技潮流的先驱者,高科技的代名词。在全球一体化的高科技领域内,任何其它地方都没有像硅谷那样的影响、份量和重要性。可以说,在文艺复兴后所发生的全部事件当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硅谷的技术。硅谷的科技工业所产生的效应不仅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引发了全球信息科技的革命,更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方式。苏格兰有硅峡、英格兰有硅沼、以色列有硅溪,在美国国内有纽约的硅街、弗吉利亚州有硅地、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硅林等等。迄今全世界已有大大小小900多个比较规范的科技工业园区,其发展的动因、 方式与硅谷基本相同。

硅谷能有今天的成就,其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谜,也是人们多年来试图探索的。尽管硅谷的成功近乎神话,其答案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还是想走进硅谷,探索其成功的奥秘,感受其生机勃勃的活力。

一、硅谷的起源

硅在世界上的存量仅次于氧,居于第二位。70年代以后的人类生活有四大要素是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水和硅。硅和人类的关系是这样的:从自然中提炼出高纯度的硅,利用这种合成物质,做成电晶体,然后再以高精密的技术,将成千上万个电晶体集成电路,这些就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基石。硅谷的硅并不比别的地方多,得此名称是因为半导体工业群集,名闻全世界。1971年一份独家报导半导体工业的周刊“微电子新闻”首次使用“硅谷”这个可爱又有意义的名字而使此地名满天下。

硅谷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来到了帕拉阿托市(Palo Alto)的爱迪生(Addison)小街。 在一个仅仅可以容纳一辆汽车的车库旁,我们看到了美国加州政府立的一块碑,上面写着“硅谷诞生地”。早在193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比尔·休利特(William Hewlett )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 )两个年轻人正是在这间旧车库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生涯。他们以538美元成立了一个合伙企业。 该把谁的名字放在前面呢?他们通过美国式的幽默——掷硬币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惠普(HP)公司从此诞生。休利特和帕卡德不仅是大学里的朋友,而且能力也是互补的,休利特擅长于电路技术,帕卡德则精于生产工艺,并有较多的经历。两种能力的结合对设计和生产电子产品特别有用。1939年,他们研制了第一个产品——音频振荡器。惠普公司创业第一年的销售额为5369美元,利润额为1563美元。从此以后,惠普公司生产了数以千计的创新产品,满足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顾客的需求,今天的惠普已成为拥有13万职工,年产值为430亿美元的巨人。 惠普公司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必胜意志和坚持不懈、勤奋工作的作风已受到世人的普遍称赞,认为它是世界上最令人钦佩的高技术公司。

二、斯坦福大学

乘飞机沿加州黄金海岸飞行,我们可以发现两座奇特的建筑——它们互为角度的扇面造型展现出浓郁的19世纪西班牙教会风格。早在1891年,当时的铁路大王斯坦福夫妇为了纪念他们早逝的儿子,就是在这两座建筑物中间的广场上,宣告了斯坦福大学的成立。百年悠悠,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而且创造出大学与工业界结合的科学园区的模式。

今天的斯坦福大学已成为硅谷人才的摇蓝,每年替硅谷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硅谷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在挑选企业人才时,总是把目光首先投向斯坦福。每年当东太平洋的暖风吹入校园时,就会有一批高智商的学子走入这座集最先进的现代文明和最优美的古老田园于一身的神奇殿堂。这些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脸上充满着希望的学子,在斯坦福大学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里有被称为“美利坚知识之源”的格林图书馆,有世界上一流的大学教授。透过教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见明净的蓝天上盘旋着试翼的雏鹰。客观地说,其他地方也可能拥有一流的大学,但像斯坦福大学培养创业人才的大学并不多见,这里的毕业生似乎人人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今天在硅谷流行着这么一句话“START-UP”,意思是:创办自己的公司吧。它真正含义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创业。

如果说人才的培养是大学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寻找到大学与工业结合的理想模式——科技工业园区——则是斯坦福大学首创。斯坦福大学占地面积很大,但其校地只能租不能卖。为了增加校方的收入,并加强与当地工业界的联系,50年代初期学校决定把靠近帕阿尔托的那部分的校园地皮划出579亩作为有吸引力的地盘来兴建研究实验室、 办公用房和轻型生产基地。第一家迁入的是凡伦(Varian Associates)公司, 几年后惠普公司迁入,逐渐形成了科技工业园区。如今579 亩的校地全租出去了,吸引了80多家高科技企业。这个科技工业园区的创办,使学校与高科技公司、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和动力。惠普的创始人在回忆其公司成功历程时,曾把这些模式归功于早期斯坦福大学工学院院长弗雷德·特曼。在惠普公司创业初期,惠普公司与斯坦福大学的弗雷德·特曼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1954年以后,他们把这种合作关系扩大到研究生培养计划上。惠普公司合格的工程师可以在斯坦福大学读高学位。这样使惠普公司有可能从全国各地招聘高水平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并对他们做出这样的许诺:如果他们到惠普公司工作,只要惠普公司认为合适,便可以带公司的全薪上研究生院,公司可以支付部分学费,乃至全部学费。通过这个计划,早期的惠普公司有400多名工程师获得了硕士或博士学位。 也使惠普公司有可能从全国各大学校中招聘到高水平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这是惠普公司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斯坦福大学和工业界密切结合已成为一个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有人把斯坦福大学比成硅谷的摇篮,把当年鼓励学生自己开办高科技公司的弗雷德·特曼教授比做硅谷之父。在硅谷,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创建的高科技公司成百上千,创造了硅谷65%的产值。科学工业园区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发展,慢慢向南延伸,才形成了今日的硅谷。

三、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 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是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风险投资是初创高技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高科技产业从弱到强的长足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硅谷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和风险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风险投资的这种重要性被人们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美国的600 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大约有一半在硅谷。在过去的4年中,风险资本家把大约55 亿美元投入硅谷的技术开发,占美国全部信息技术投资的37%。硅谷作为美国风险投资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在硅谷的沙丘大道(Sand Hill Road)旁,汇集了风险投资的巨擘。他们目光敏锐,经验丰富,对各种新办的高科技公司情况了如指掌,犹如伯乐,能够从奔腾的万马群中,识别出千里马来。很多赫赫有名的电子公司都由风险投资公司培育而成,或者都曾经由他们追加投资而发展壮大。如早期的IBM公司和苹果公司; 近期的有雅虎和网景公司。

利用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前景看好的新兴产业,重点放在不具备上市资格的高新技术产业。它于50年代始于美国。投资方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在资金筹措、运用、回收的全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风险资本投资对象主要是选择那些从事新技术开发、风险较大但资本增益最多的创业公司。70年代末,美国放宽了金融管制,1981年和1982年又连续两次降低资本增值税,刺激风险资本急剧增加。在硅谷高科技知识与金融手段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风险投资家同风险企业家联手已成为推动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谈论硅谷时,往往注重的是硅谷的技术和产品,是高科技企业家的非凡表现,却忽视隐藏在台后的风险投资家。而正是这些风险投资家以其对未来市场的洞察,对现代金融工具的掌握,并与科技企业家的联手,才推动了硅谷经济的腾飞。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战略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的帮助,也就没有硅谷科技企业家的成功。

四、高科技生态系统

硅谷的公司大都没有实行纵向联合,而是需要什么就从一个联系紧密的当地供应商网中的其他公司去购买。正象英特尔公司总裁安德鲁·格罗夫所说的那样——把硅谷比作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硅谷创造了“一种组合和重新组合非常灵活的公司网络”。

在硅谷,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取得的任何成果——无论是在规模上,在财富的创造上,还是在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技术方面莫不如此。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诚然,硅谷有它的英雄和传奇式人物。但是硅谷的影响力不是哪一个人,甚至也不是哪一批人创造的,而是由人、创意和金钱以无限多样的组合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惯常状态造成的。

也许硅谷成功的最大因素在于公司稠密,这个地区穿越30条城市路线,但是它基本上是一个单一工业城市,挤满了近万家电子和软件公司,还有许多公司正在开设之中。硅谷的风险企业通常较小(尤其是在初创阶段),不可能五脏俱全,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外包(Outsourcing )要求,需要能够及时购置、租赁到不同需要的物品、设施。由于硅谷地区具有强有力的外包支持系统,便能及时地将创意和构思变为产品,将实验室的结果进行小批量工业化生产。例如,某大学教授或研究生设计出一种新的芯片,他们可以在附近找到制造商迅速制造出样品,这就大大加快该技术产业化的速度。有人把硅谷地区的这一景象比作“技术生物链”。这种生物链展示了高科技公司横向发展的现代工业结构。

硅谷地区不仅有高科技公司而且还有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数千家以技术行业为服务对象的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公关公司和营销机构等其他公司,这些公司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了硅谷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协同作用”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硅谷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交流特别快。因为在以迅速发明为基础的产业中,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高度依赖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信息交流,知道何种技术已经在试验中,何种技术能有商业价值等等。在硅谷,最新的科技信息和产业信息可以通过朋友和过去的同事之间的电话进行交流,或者大家到一个喜欢的小镇上去直接交流。只要碰到一个好点子或新的创意,同事之间随便在一个午餐会上马上做起评估,信手在餐巾纸背面勾勒产品雏形,或掏出名片在上面做资金动向分析。在硅谷餐厅吃饭时,你会觉得邻桌传来的谈话听起来毫无连贯性,主题东一个西一个,往往话讲到一半就被对方打断,或没等对方反应,就脱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过,在东拉西扯中,主题慢慢浮现,在座人士也针对相同问题一问再问。总之,公司之间紧密的联系网和人员之间充分的信息交流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五、人力资本

在硅谷拥有百万资产的年轻人好多,这说明今天的财富向知识密集型的领域转移。以马克·安瑞森(Mark Andreessen)为例, 这位毕业于伊利诺大学的硕士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搜寻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web)的浏览器Mosaic。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生,到跟随SGI公司的创办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创办网景公司, 开发通讯的家庭浏览器,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网景公司的股票便上市了,从此安瑞森便跃进千万富翁的行列——人力资本是关键!

有鉴于此,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硅谷的公司积极推行职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缩写ESOP)。ESOP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从公司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通过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购买本公司股票分到职工个人名下;一是由公司担保从银行借款购买本公司股票分到个人名下;还有的从职工薪水中扣除与股票价值相当的一部分钱,然后给职工分股票;或直接给职工发购股权证。ESOP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股票一般由信托机构或信托人代管,只有在职工退休、够规定年限调离等情况下才交到本人手中。一般情况下,ESOP股东是没有投票权的,只有遇到兼并、转卖等重大事项时才参与表决。

ESOP主要是在经营阶层和公司创立同仁间进行分股,由于大家认为公司就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能真正调动经营阶层和创业人员的积极性,如在公司创立之初即实行ESOP,就比在发展起来以后实际职工全员持股好得多。

高技术公司实行ESOP尤能成功,因为公司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创业者核心团体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取决于货币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量很难分清属于你的有多少,属于我的有多少,依赖于大家精诚合作,资产增值后也很难依据和不应该依据原始货币资本投入量而界定到个人名下;核心人物拥有ESOP 之外的购股权确能起激励和凝聚作用; 小规模ESOP更能减少“吃大锅饭”、“搭便车”的可能性。

在创造财富上,硅谷公司和传统公司一个关键的不同点,在于硅谷公司并未预设上限。虽然薪资和优先认股权之间的股票分配是受到监控的,但你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个人或团体,从一项特殊的产品上获得无上限比例的利润。根本的原理在于如果公司获利而使个人致富的话,不会有什么问题发生,这个经验对于那些冒着最大风险的小公司来说最是平常的事情。老一点的公司可以选择采取古老的管理方式,以及让员工认股有所折扣的计划。

就整体而言,硅谷分配利润的手段会产生五个有利的效果。第一,它唤起企业家的精神,这些精神会不断的增强活力并鼓励创意。第二,它迫使人们要超过科技的视野,为顾客创造价值。虽然新科技极具诱惑力,但除非它对大多数的顾客带来额外的价值,否则提高资本额以资助公司的机会也十分渺茫。第三,让科技工作者了解非科技性方面的需要,会让他们在团队中表现更好,因为他们发觉到,除非他们的努力切合其他人的需要,否则就不能实现任何顾客价值。第四,这样做让工作者兴趣更加浓厚,因为人们不会浪费时间在无法盈利的点子上(一般来说,个人对科技价值的评估可能比一般的顾客和投资者要高得多)。第五,分享财富可以减低相互抱怨、工作失去动力以及员工高流动率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往往发生在科技人员只收到一张专利证书,而那些穿着西装的大老板却以股票选择权获得财富时。

六、硅谷的企业文化

硅谷这个地方,每家公司都有一个故事。一夜暴富、名声大噪者固然有之,但败走麦城、铩羽而归者恐怕更为普遍。只是硅谷人不怕失败,失败了没关系。在硅谷商业风气中,抱着一切事情都有可能的态度,如这个不正确,那么好,下一个将是正确的。容忍失败,这是人们可以学习并加以运用的极为积极的东西。因为,人在成功时是很难学到东西的。“START-UP”就象一句口号,激励着硅谷人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START-UP”鼓舞着失败的人重新开始。“START-UP”是硅谷不败的原动力。

早在1850年,淘金者抱着“一夜致富”的希望,纷纷涌入西部寻寻觅觅。尽管当今年轻的硅谷人不会有开拓西部边疆的机会,但在今天高科技领域中,他们乃崇尚一马当先西部牛仔拓荒者的形象,表现了刚毅、自信和敢于冒险的精神。硅谷人认为,个人应该不受任何羁绊,自由地发展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但个人努力的成功与否将由社会来评判。硅谷的个人,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自由和独立的(今天或称“自主”、“做你自己的事情”),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发展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财富,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不能容忍依赖性、不平等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只要对国家有利,又能获得个人的幸福,就会受到社会的鼓励。

硅谷员工的流动率高达15%,大部分的技术人才可以在几年中连跳几家公司。从观念上讲,人们对高流动性是能理解的。硅谷人似乎并不是在为某一家公司工作,而是为一个虚拟的公司——“硅谷有限公司”——效命。传统的靠薪资和津贴吸引人才的做法是很难使员工忠心耿耿。为了留住人才,你必须尊重他们的专业地位和身份,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减少高高在上的管理阶层。硅谷的公司为了使人尽其才,创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倾向于非正式、灵活性和平均主义,同传统公司流行的做法完全相反。当这些公司日益发展的时候,经理人员竭力保持企业家精神,维持小的管理单位。它们可以容许关键性的雇佣人员来去自由,享受工资照付的休假年,以及免费使用公司的消遣娱乐设施。这种企业文化对胜利者优礼有加,对失败者残酷无情。

硅谷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最能容纳多元文化的地方。白人、黑人、黄种人……,英语、西班牙语、汉语、印度语……,相互沟通的是计算机语言,才能和特长决定你的位置。硅谷的教育水平在美国也是最高的地区之一,大约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0名以上的博士。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无比激烈,它的存活有赖于以新产品首先进入市场。因此硅谷的专业人士个个都是工作狂,每星期工作75个小时,是美国普通员工的两倍。为了快速推出新的产品,一些年轻的工程师组成紧密的项目小组,夜以继日的工作。在这种“快者生存”的环境中,许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有些像体育明星和通俗歌星那样,在英年就“耗尽了油”。然而,硅谷的年轻人似乎愿意这样做,他们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就是工作和赚钱。他们侃侃而谈的是创意、技术、产品、市场、金融运作和股票上市。硅谷真是一个“工作狂”生活的地方。正如乔布斯说的:“Apple上市之前我们玩命工作了整整6年,而Pixar的起飞则花了10 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成功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需要努力奋斗的。

七、政府的支持

从总体上看,硅谷是自然发展而形成的。但仔细观察,硅谷的发展是与政府的投资分不开的。事实上,早期的硅谷就是由国防工业带起来的。 我们走101 公路经过山景城, 就会看到占地广阔的海空军基地Moffett Field,巨大的机棚,广大的停机坪, 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风洞试验室。这一大片地方是属于联邦政府的。除了空军基地外还有航空署的单位以及马西洛克希德公司。在美苏冷战时期,这里的研究与发展项目是由政府投资。90年代冷战结束后,其国防技术逐渐商业化,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开发、使用和经营。如快捷公司早期的集成电路就是应国防之需而做的,后来才找到消费市场,应用在家用电器和电脑通讯方面。

在政府和工业界携手合作方面,硅谷政府以清廉著称,收贿“黄牛”等其他城市常见的贪污现象在此非常罕见。尤其是在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不景气反而改善了硅谷地区政府机关和当地业界的关系,政府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政府办事不拖拖拉拉,业者申请大楼的保护建照许可证不再处处受到刁难,手续简便,因此吸引了不少资金注入。政府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一规划不仅考虑了环境保护,而且将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和娱乐区大体分开,建物规格也更趋一致,这样既省却业者不少麻烦,也考虑到该地区长期的发展。以圣荷西为例,申请次级办公大楼建照许可原本需要两周时间,现在一天就可搞定。而大型商业开发计划,也由原来的半年缩短为一个月。硅谷地区政府的办事效率之高,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关于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政府对R&D的直接支持(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

——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R&D人才;

——通过税收制度鼓励向R&D投资;

——政府对某些行业进行保护,以避免受到国外公司不公平竞争的损害,直到他们能够在技术上自立;

——放松反托拉斯政策,使厂商能充分利用其创新成果。

当然,硅谷尽管有成功的一面,也有鲜为人知的困难。目前硅谷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土地短缺。房地产价格十分昂贵,这是因为硅谷许多公司都是两层楼的建筑,没有充分利用土地的缘故。 土地不足也迫使25万制造业生产员工搬到距离硅谷4公里以外的地方居住。而进出硅谷的通路只有一条,每天清晨,这25万员工涌入硅谷时,整条公路交通严重阻塞。此外,硅谷的专业人员似乎只知道工作、赚钱,却没法享受人生,这些“工作狂”的家庭生活往往也是一塌糊涂,离婚率非常高。但和硅谷的巨大成功相比,这些都是次要的。今日的“硅谷”,已不再是地域的名称,它已经成为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进取的文化,荟萃着世界各民族的聪明才智,正与它的产品一道为全球共享。这就是硅谷,这就是人间的神话,它将一代代地传扬下去。

标签:;  ;  ;  ;  ;  ;  ;  ;  ;  ;  ;  

硅谷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_斯坦福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