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旅游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7)-06-0006-06
自1990年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后,作为指导区域发展的新理论,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发展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理论方法。产业集群理论产生于制造业范畴,其研究和应用也主要集中在区域制造业。但波特认为,对于产业集群而言,传统的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分的都意义不大(王缉慈,2001),并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了“旅游集群(Tourism Cluster)”的概念。近年来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国际上的集群理论一直进行跟踪研究,可以说国内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与国际是同步的,只是深度还不够。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集群研究队伍日渐壮大,研究角度逐渐广泛、成果丰硕。国内研究者在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旅游业时是比较谨慎的,以致在地方产业集群网(http://www.clusterstudy.com/index.php)的论坛上出现了“旅游产业是否适合用产业集群来研究”的争议。本文在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各方的观点展开评述,并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与西方早期的集聚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背景的发展,人们对于集群概念的认识也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明确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是迈克尔·波特,他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于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钻石”模型,强调产业集群对于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Porter,1990)。
1.产业集群的概念解析
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域上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集群主要包括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区域经济行为实体,它们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这些实体包括专业化要素的供应商(原料、工具、服务等)和特定的基础设施供应商,集群也延伸到价值链的下游即产品的分销渠道以及顾客对于产品制造商的技术、工艺和投入的反馈。最后,集群还包括政府和相关的机构,比如大学,智囊团,职业训练基地和商业协会等,它们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知识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Porter,1998)。产业集群的概念是波特站在制造业的角度提出来的,极力强调集群现象对于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与这种现象相匹配的称谓还有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等等。
产业集群概念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的,根据目前的研究,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很多企业与机构在地理上集聚;区域内的行为主体存在着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并在地方网络(企业网络、劳动力市场网络、为学习和创新而结成的网络等)中发生着建立在物质投入产出基础上的垂直和水平联系,以及进一步的知识和信息联系;产业集群的企业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2.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国际上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的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学术论文和政府文献,涵盖了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集群理论、地方创新系统理论、学习型区域理论等多个研究领域。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波特为代表,集中在产业集群的边界、特征、对于区域竞争力的作用(即绩效研究)、产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以及集群的构建等方面(Porter,2003)。波特指出只要用先进的方法从事这些行业,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应挑选集群,而应该扶植所有的集群(廖理,等,2000)。
2003年9月,关于集群研究的国际会议在意大利摩德那大学和荷兰的联合国大学召开,从两个会议的议题可以看出,未来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的绩效和竞争潜力,这对于整个经济区域来说是关键性的(王缉慈,200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一直在对国际上的集群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截止到2006年4月①,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以“产业集群”为关键词的文献共发表了3937篇,涉及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其中仇保兴的《小企业集群研究》、王缉慈撰写的《创新的空间》一书和主持创办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http://www.clusterstudy.com/index.php)、《中国产业集群》丛书的出版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随着对产业集群的传播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学术界流传到政界和商界,产业集群逐渐变成了一把“大伞”,涵盖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现象,也逐渐遮住了提出产业集群的初衷,初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概念逐渐泛化。王缉慈(2005)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鉴于泛化的集群概念,可以把集群分为两类:基于创新的集群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即高端集群与低端集群,同时还建议产业集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向制造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发展、向欠发达地区拓展。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目前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概念和研究方法上基本沿用了制造业集群的方法,并没有专门论述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
1.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国际集群协会(The Cluster Consortium)1999年在研究南非的旅游产业集群时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它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合作,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区域获取了整体的竞争优势。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2004)首次从区域集群的角度给出了旅游企业集群有代表性的定义: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地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旅游集群不是从地理角度来定义的,它更多地关注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并进一步指出,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价值链上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package product of tourism)。
2.研究综述
最早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到旅游业的是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他在分析加州葡萄酒业的集群时指出旅游集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认为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和洛杉矶等地都有旅游集群的存在。国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在概念和研究方法上基本沿用了制造业集群的方法,即集群示意图和“钻石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最早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国际集群协会。1999年南非政府将产业集群政策应用于Fish River、Khayelitsha、Magaliesberg、Valley of the Olifants4个区域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际集群协会(TheCluster Consortium 1999)成功地用集群方法分析了南非旅游业的集群现象,给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构建了南非旅游集群的示意图,分析了吸引物、游客、供给层、辅助层各要素的特点,并用“钻石模型”对集群现状进行了评价。
2000年以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Hjalager(2000)为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她运用工业园区的研究方法,分析和对比了传统工业园区与旅游目的地的结构异同点,指出成功的工业区和旅游目的地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1)主要由中小企业构成;(2)面对全球的市场;(3)产业间存在着垂直联系;(4)区域内存在着能促进企业联系的公共支持机构,比如研究机构等。同时二者也存在差异: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结构失衡比较严重、对跨国公司依赖性强、“免费搭车”现象严重、企业间缺少信任和合作等。同时她认为旅游目的地内部的结构问题存在很多未知数,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例如旅游目的地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否存在分工协作的关系、企业之间存在的正规和非正规合作渠道的特点等等。受Hjalager研究的启发,Jackson and Murphy(2002)认为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有利于分析旅游目的地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旅游目的地是区域内旅游企业和机构的聚合体,与集群的定义一致,集群理论比工业区理论更适用于对旅游目的地结构的分析。2003年瑞典学者Malmberg(2003)将产业集群分为3种相互联系的类型,即:功能型集群、空间现象和发展战略。Nordin(2003)增加了一种类型——主题型集群,以此给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并以瑞典的耶尔彭和菲奈斯达伦为例,比较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一些特征。Weiermair和Steinhauser(2003)研究了奥地利的“山地康体运动”旅游产业集群政策,指出该旅游集群的出现基本是由游客的需求多样化。Novelli,Schmitz和Spencer(2006)在研究英国“健康生活”旅游集群措施时,同样肯定了游客的需求个性对于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评价了旅游集群对于创新的作用。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国际基本是同步的。秦立公(2000)在探讨桂林旅游业发展时提出了“旅游企业集群”的概念,随后经济学界、旅游学界等学者纷纷介入进行研究,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兴旺。王兆峰教授以“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为题申报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并获得立项,这是“旅游产业集群”研究首次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作者2006年4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以“旅游产业集群”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查得相关文献共31篇②。其中直接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案例分析,达20篇之多,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探讨8篇。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2004)提出了旅游企业集群(即产业集群)的定义和构成要素,构建了简单的旅游产业集群示意图(见图1)。其他涉及的研究角度有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影响因素、系统构架、绩效研究(即创新、竞争力提升研究)、发展模式等。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旅游合作,没有摆脱单一旅游产业链的束缚。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视角和方法基本沿用了制造业的方法,并没有专门论述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国外关于旅游集群的研究中理论探讨较少,多为案例分析,且案例的选取一般立足于一个州甚至一个国家,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旅游业”,但是国外的研究已经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跳出了单一旅游产业链的束缚,这是值得国内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借鉴的。
图1 旅游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构成图解
注:引自严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提升目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22-25.
三、国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争议
1.“旅游产业到底适不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的争议
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目前集群产生和应用的领域都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因此国内学者将集群理论应用于旅游业时比较慎重,也产生了一些分歧。
王缉慈教授主持创办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http://www.clusterstudy.com/index.php)为国内的产业集群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其中2005年5月19日由西部洞洛女(即吉首大学鲁明勇教授)的一个帖子“旅游产业是不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的”为契机,国内的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各个专业的研究者对此论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此后一年多该帖子的点击率达到了12828次,回帖数参与讨论达180人③,而且讨论还在持续。网上激烈争论代表了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集群最新的研究成果,经作者的研究整理④可以看出,争议可以分为正反两方面。
主张产业集群可以应用于旅游业研究的一方主要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判断标准。如尹贻梅等指出产业集群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条件:空间集聚和产业联系(贸易性的和非贸易性的)。显而易见的是,旅游企业具有集聚的特征,旅游业的产业联系密切;至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性,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不仅关注产品的创新,更多的重视制度和组织上的创新。由于旅游业确实符合产业集群的特征,所以产业集群理论可以应用于旅游业的研究。
不主张将集群理论应用旅游产业研究的一方主要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多产业联合的特征。他们指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不是一个概念,从单个产业或者单个企业的角度思考延伸产业链和构建产业集群更不是一回事。以吸引物为核心、综合利用资源的为产业集聚,而不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更强调的是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溢出并最终达到“创新性”的目的。由于产业集群是一种跨产业的概念,站在某一个产业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是不对的,发展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方法,要求将相关产业互动起来。产业集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不是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所以在旅游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提法是不成立的。
2.争议评述
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上述双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各自需要改进的地方。争议反方清晰的指出了当前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问题,即大多只站在单一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集群便以核心产业来命名,它是以区域经济整体效益为研究重点的,与以单一产业为研究重点的产业链有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旅游产业当中,我们应该辨别清楚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产业内部合作之间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旅游合作不一定仅仅是区域内与旅游相关的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应该也有跨区域的旅行社之间以及更多相关机构的合作,而集群表现在特定的区域,具有地理接近性;其次,旅游合作和旅游集群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强旅游地、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集群中的企业、产业之间也存在着合作的关系,然而旅游合作更多的是提高竞争力的一种运作方式,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活动的空间现象。
从理论上讲,旅游合作和旅游产业集群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这不能否认旅游业存在产业集群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产业活动的空间现象,争议的正方已经指出旅游业存在符合产业集群特征的现象,所以旅游业存在着产业集群现象,即旅游业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Jackson和Murphy(2006)通过澳大利亚的案例分析指出:集群理论比工业区理论更适用于对旅游目的地结构的分析,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由具有相对优势向拥有竞争优势转变的最好方法。
此外,国际上奥地利、英国、瑞典、南非等国家采取的旅游产业集群政策使得区域旅游业获得了较强的竞争优势,Jackson(2006)通过研究我国国情和旅游业现状,进一步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旅游集群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综上可知,产业集群是产业活动的一种典型现象,旅游业存在着产业集群现象,所以产业集群理论可以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明辨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合作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必须站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跳出单一旅游产业链的束缚,不能盲目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也会出现制造业集群的优势,而是要先认真分析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这对于研究旅游产业集群是很重要的。
3.旅游产业特点分析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是通过产品的价值链来联系起来的,而旅游业是通过为游客服务的价值链联系起来的,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来看,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比性。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中,旅游业明显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旅游产品是无形的,其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与一般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是不同的。前者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在空间上是一致的,而后者的生产消费过程是空间分离的。制造业可以把消费者当成最终目标先放在一边,而只考虑生产的联系过程;但旅游业必须考虑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并且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该特性使得旅游产品并不能像有形的制造业产品那样广泛,这是旅游产业最具特色的地方。
(2)旅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高,但是实际的联系不强,更倾向于互相竞争。由于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业(如酒店、餐馆、景点、购物商店等)相互之间并不是通过投入产出的关系(或垂直关系)进行相互联系,所以他们之间很少结成紧密的网络或进行合作与面对面的交流,而更倾向于互相竞争。
(3)旅游业属于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随着旅游模式的不断丰富,旅游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著名旅游目的地对于资源禀赋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就使得旅游产业集群并不能像制造业集群那样遍地开花。
(4)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相对于制造业的稳定性而言,施筠君、李光坚(2002)认为旅游业具有敏感性,敏感性即是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首先,旅游业自身就是一个季节性波动很强的产业;其次,突发事件对于旅游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后,一个区域过于偏重旅游业的发展风险比较大,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完全依赖旅游业,那么其将承担旅游业比重过大而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和旅游业自身的风险。
由上可知,虽然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产业性质的不同、旅游业的敏感性等特点使得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还是有较大的区别。旅游业自身存在的实际联系不强、资源依赖性以及产业呈现的敏感性等特点将使得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更加困难,这是在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中要重点注意的。
四、结语
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出现的产业活动的一种典型现象,也是指导区域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的重要理论方法,旅游业存在着符合产业集群特征的现象,所以产业集群理论可以应用于旅游产业的研究。不过产业性质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得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业的集群有着很大区别,旅游业自身的特征使得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比较困难。
当前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产业,没有站在整个区域发展的视角上,很大程度上将集群等同于延长产业链,这背离了产业集群的本质。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旅游业的研究时,研究者必须跳出单一的旅游产业链的束缚,深入探讨旅游业的自身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途径。此外,产业集群理论应只限于较小区域内的研究,若扩大到省级甚至国家层面的话,会比较复杂,容易与“旅游业”混淆。
总之,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作者认为应首先运用集群的研究方法展开对典型旅游目的地的分析,了解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和自身特点,在案例积累的基础上,再深入探讨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和特质。
注释:
①检索时间:2006.4.2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②检索时间:2006.4.2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③统计时间截止到2006.12.12.10:07。
④下文中的讨论内容为作者根据地方产业集群论坛上的相关内容整理:http://www.clusterstudy.com/bbs/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