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消费投资论文

我国消费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消费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增速相对较低,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失调

消费增速远低于投资增速,消费与投资的增速差距扩大,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失调。近些年,从2001年开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快于消费品零售总额(图1)。特别是在2003年到2005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差距分别达到14.8、8.9、11.2个百分点。

附图

图1 消费、投资实际增速比较(1996-2005)

虽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在短期内都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内,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是不同的。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它使商品的价值和效用得以最终实现,一切产品只有进入了消费,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而投资具有“二重性”,本期增加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既会扩大当期的总需求,又会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资本存量,使得下一期的社会生产能力扩大,从而增加下一期的总供给能力。经济增长中如果消费需求增长与投资需求增长的比例失调,过分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可以实现短期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但是长期内总需求的增长将难以的跟上总供给的增长,生产过剩的状况会日益严重,宏观经济将会严重失衡。目前,我国消费与投资的增速差距的扩大已经导致消费品相对过剩。据2005年6月份商务部组织的对600种主要消费品2005年下半年市场供求趋势的调查(表1),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种,占71.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表1商务部调查的600种消费商品供求平衡趋势

年份 供求平衡供大于求 供不应求

商品 在总数中 商品 在总数商品 在总数

种数 占比(%)

种数 中占比(%) 种数 中占比(%)

2003年上半年 8714.5 513

85.500

2003年下半年 127

21.2 473

78.800

2004年上半年 138

23462

77 00

2004年下半年 154

25.7 446

74.300

2005年上半年 161

26.8 439

73.200

2005年下半年 172

28.7 428

71.300

在被调查的各类商品中,耐用消费品、日用品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73种家用电器中12.3%的商品供求平衡,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6种交通通信商品中18.8%的商品供求平衡,81.2%的商品供过于求;7种家具中57.1%的商品供求平衡,42.9%的商品供过于求;63种文化办公用品中27%的商品供求平衡,73%的商品供过于求;118种日用品中11%的商品供求平衡,89%的商品供过于求。消费品供过于求矛盾的加剧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消费品零售价格下降。

(二)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不断下降,存在过度积累的现象

1993年至200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表2);12年内,由1993年的0.830下降到2004年的0.451,差不多下降了一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消费零售总额占储蓄存款的比例能够代表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例逐步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存在消费增长过慢、积累过度的现象。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

表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储蓄存款的比例

年份

消费品零售

年份消费品零售

总额/储蓄存款 总额/储蓄存款

1993 0.830 1999 0.522

1994 0.756 2000 0.531

1995 0.695 2001 0.510

1996 0.697 2002 0.471

1997 0.590 2003 0.442

1998 0.546 2004 0.451

积累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但是积累过度会导致消费增长缓慢,影响未来积累的进一步增长,不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农村消费增速慢于城镇,农村消费占比下降

1998、1999年,城镇(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与农村(县以下)相当;2000年开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高于农村;2004年市、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比农村高5.4、3.5个百分点。

1998年以来,农村(县以下地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消费品零售总的占比呈逐步下降趋势(表3)。199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4%,2004年下降为23.0%,占全国人口约70%的9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品购买额的占比不到1/4。

表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地区占比

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占比

年份 市县 县以下

199761.7%

13.1%

26.2%

199861.6%

12.7%

26.4%

199961.3%

12.5%

26.2%

200061.8%

12.3%

25.8%

200162.6%

12.2%

25.2%

200264.2%

11.6%

24.2%

200365.1%

11.5%

23.4%

200467.3%

11.7%

23.0%

注:表中三个地区占比之和大于1,是由于计算时小数点位数的误差造成的

(四)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在相对下降,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加大

2001—2004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率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基本维持在39%—40%之间。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占GDP的比率上升较快,4年内分别上升了12.7和12.9个百分点。2005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出口之和占GDP的比率高达90.8%,比去年同期上升10.4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39.1个百分点。

另外,从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看(图2),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以来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近年来下降趋势明显,自2000年的61.1%下降为2004年的53.6%;与此相反,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附图

图2 我国最终消费率与资本形成率(1980-2004)

表4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占GDP的比率

年份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出口/GDP净出口/GDP 进出口总额/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GDP

2001 39.20%38.50%23.00% 1.90% 44.00% 61.40%

2002 40.00%42.20%26.30% 2.50% 50.20% 68.50%

2003 39.10%47.00%30.90% 1.80% 60.50% 78.00%

2004 39.40%51.20%35.90% 1.90% 69.80% 87.10%

2001上半年

41.70%27.70%24.00% 1.60% 46.50% 51.70%

2002上半年

42.70%31.80%25.80% 2.40% 49.20% 57.60%

2003上半年

42.20%37.90%30.80% 0.70% 61.00% 68.70%

2004上半年

42.80%44.20%36.20% -1.00% 73.30% 80.40%

2005上半年

43.90%48.80%42.00% 4.90%;

79.20% 90.80%

特别是近年来上升较多,由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4年的43.9%。这也说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下降。

以上说明,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的,特别是投资拉动的作用十分明显。如果是在以前供给短缺的年代,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在普遍短缺的经济背景下,增加总供给的重要性要大于扩大总需求,而投资从而资本形成是增加总供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条件下,投资率过高,投资增长过快,不利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均衡和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二、消费增长较慢的原因分析

(一)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缓慢

一方面,县及县以下地区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在大多数年份都远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表5),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收入总体增长较快,但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出现停滞。低收入者收增长缓慢,使得消费增长缺乏坚实的基础。

表5 城乡人均收入增速比较

年份 城市人均收入增速(%) 县及县以下人均收入增速(%)

19977.1

10.59

19985.21.52

19997.89

1.99

20007.27

7.93

20018.74

6.43

2002

19.05

7.03

2003

10.81

7.98

2004

11.78

10.4

在城乡收入增长存在差距的同时,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以农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率代表)略有上升,而收入增长相对较快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以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收入的比率代表)却在下降(表6)。这样使得尽管居民收入在增长,但居民消费并没有相应增长。

表6城乡居民消费倾向(1985-2004年)

年份 农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

/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

1985 0.356

0.899

1986

—0.878

1987 0.404

0.874

1988 0.421

0.926

1989 0.433

0.873

1990 0.378

0.840

1991 0.387

0.849

1992 0.373

0.823

1993 0.367

0.817

1994 0.362

0.814

1995 0.368

0.825

1996 0.383

0.809

1997 0.376

0.807

1998 0.377

0.794

1999 0.383

0.784

2000 0.408

0.794

2001 0.412

0.773

2002 0.426

0.737

2003 0.440

0.719

2004 0.434

0.709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即期消费受到影响

在城镇,随着改革的推进,一些原来由单位承担的养老、医疗等费用逐步转由居民个人承担,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多的预期明显上升,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即期消费相应减少。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随着家庭的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家庭养老压力明显加大,农民为了未来养老需要不得不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

(三)住房改革进程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同步

随着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住房商品化迅速推进,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居民购房支出负担越来越重,购房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与此同时,工资制度改革滞后,购房支出的增加没有在职工工资中得到相应体现,职工收入增加不多。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不得不压缩当期消费、进行长期的购房储蓄。

(四)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不足,居民的教育负担过重

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相对不足,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在基础教育中,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经费严重不足,向学生及其家庭摊派收取各类费用的问题仍然存在,子女教育支出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高。在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收费的改革,使得收费标准高,不少城乡居民家庭难以承受。子女教育支出已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的沉重负担。居民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增加,挤压了其他方面消费的增长。

三、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要多管齐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运和加工工业,为农民增收提供多种渠道。深入贯彻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坚决杜绝以各种名目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减少农民支出。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和其他服务,增加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增加农民工的劳务收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综合改革,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农村金融系统,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其次,要提高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为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要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城镇居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加强劳动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最后,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前提下,主要是通过国民经济再次分配与财政调节的功能,校正初次分配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个人收入调节税的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点防止农民税内负担减轻、税外负担加重的问题。要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适应个人收入多元化特点,尽快建立居民收入和纳税申报制度,使居民及时、全面、准确地报告个人收入并纳税。要研究对城市部分行业、部分人群由于行业性质决定的畸高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办法。调整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办法,适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税收课目,控制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过快过高增长。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少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要强制各类企业为职工交纳必需的社会保险,鼓励个体经营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出台政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确保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在不同工作和地区之间的平稳接续。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卫生系统,遏制医院乱收费、乱用药、乱检查;加强管理,继续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防止居民医疗支出负担过快膨胀。

中央财政每年要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弥补社保资金的历史欠账,尽快做实个人账户。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规范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在农村,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制度,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三)调节住房供求结构,完善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

切实加大住房结构的调整,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房的供应;完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制度,综合研究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问题;整顿和规范房地产业秩序,保持房价稳定;加大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土地供应和住房供给信息,以利于市场形成正确预期。

妥善处理住房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参考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实际水平,合理上调职工住房补助标准,并使补助工资化。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减少各类交易税费,推动存量住房的流动。

(四)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标准

全力加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确保在全国城乡真正实现免费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减轻农民的子女教育支出负担。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标准,防止高等教育收费过高。

标签:;  ;  ;  ;  ;  ;  

我国消费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_消费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