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市朝阳区 100015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围术期合理应用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抗菌药物,而观察组实施临床药学干预。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9%(349/1000)与对照组60.9%(609/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39,P=0.000);观察组用药合理率81.66%(285/349)与对照组28.92%(237/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99,P=0.000);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5%(25/1000)与对照组9.7%(97/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2,P=0.003);观察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为97.71%(341/349)与对照组39.57%(241/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5175,P=0.000);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3.82(100人/d)与对照组42.56(100人/d)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016,P=0.000)。结论:针对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加强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发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
关键词: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药学干预;合理性
引言
在临床上,手术患者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即为感染。而患者围术期对其做好术前评估,并合理采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则能有效减少或避免发生腔隙感染、手术深部器官感染、切口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手术切口为Ⅰ类切口,则其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围术期患者而言,采用抗菌药物长时间预防感染致治疗,既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且还会导致感染控制效果变差,甚至还会提升术后感染率。因此本文即对抗菌药物围术期合理应用的临床药学干预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外科手术患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654例,女346例,年龄为18~85岁,平均年龄为(45.67±13.18)岁。观察组中,男617例,女383例,年龄为19~84岁,平均年龄为(46.23±14.27)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即针对围术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由抗感染专家以及医务科专家等共同组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原卫生部颁发的相关通知和文件等,对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实施细则制定成成册,并逐一向各个临床科室进行发放。(2)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宣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通过多种形式如多媒体、宣传栏等,将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相关知识向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同时对抗感染医师加强培训教育,可安排院内外的抗感染专家实施教育培训或者专题讲座,以提升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深刻的认识。(3)临床药师干预。即针对围术期患者,其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临床药师需参与制定其用药方案,且要向临床医师及时提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和意见,要掌握各种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并注意对抗菌药物使用加强药学监护。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感染发生率。(1)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判定依据:抗菌药物围术期治疗患者时有绝对适用症,且具有正确的给药途径、剂量、时间;具有联合用药指征,且相互之间能发挥出协同作用。(2)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强度:抗菌药物消耗量×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4.9%(349/1000)与对照组60.9%(609/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39,P=0.000);观察组用药合理率81.66%(285/349)与对照组28.92%(237/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99,P=0.000);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2.5%(25/1000)与对照组9.7%(97/1000)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2,P=0.003);观察组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率为97.71%(341/349)与对照组39.57%(241/609)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5175,P=0.000);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3.82(100人/d)与对照组42.56(100人/d)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016,P=0.000)。
3结论
通常情况下,针对大部分Ⅰ类切口无需实施预防感染性治疗,即可不采用抗菌药物加以治疗,此类切口在无菌操作以及加强消毒灭菌的情况下,则可减少或避免感染发生。但患者在围术期时,临床未明确规定其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方法、种类等,因而导致围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频频发生。本文的研究表明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经临床药学干预后,其不合理使用情况显著减少,且主要表现为无指证更换药物种类、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不合理、给药时间不合理、药物疗程过长等。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发生,既会导致感染控制效果降低,还会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即会打破机体原有定植菌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得患者发生二次感染。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加强临床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发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并能加速其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穆菁,蒋海华,郑郡.临床药师干预对宫腔镜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2):129-131.
[2]邓林,黄昉.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学干预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4):409-410.
论文作者:王玥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药物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较低论文; 药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