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国内市场是大国发展的关键--大国的发展与小国的发展不一样_市场战略论文

保护国内市场是大国发展的关键--大国的发展与小国的发展不一样_市场战略论文

保护国内市场为大国发展要害——大国发展与小国发展不是一条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小国论文,要害论文,国内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进国家在已有一大批先行国家的国际环境中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这些先行国的竞争压力。如何处理与这些先行国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是后进国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象中国这样拥有巨大国内贸易潜力的后进大国,在进行以上选择时,一定要有大国观念,不能照搬小国或地区的战略。

大国不同于小国的重要方面是,在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大国由于人口众多,国内消费、需求和市场规模都更大,拥有更多的国内贸易机会,通过面向国内市场和发展国内贸易,大国也可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大国不依靠国际竞争,通过国内竞争特别是区际贸易和竞争,也可维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改善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创新活动。小国则不然,经济增长很快就会碰到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并且如果不引进国际竞争,很容易形成垄断或寡占的国内市场结构,降低市场的竞争性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先行大国在它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比先行小国更少地依赖于对外贸易。对先行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美国在1930年至1970年的30年间,货物出口或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低于5%,即使在1990年,美国货物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只有7%。在1950年至1975年,日本的这一比重都在8%-12%之间,象瑞士、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这样的小国,这一指标大都在25%以上。

1994年,我国货物出口和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5%和22.5%,远高于其它后进大国的水平(1990年印度的这两个比重分别为7%和9%,巴西的为8%和5%),接近了一些小国的水平。这一情况的发生,除了统计和汇率方面的原因外,恐怕主要与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外贸易偏好”、一些国内贸易转化为对外贸易及战略选择时缺乏大国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期望我国通过实行象“四小龙”那样的“出口导向”战略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不仅脱离了我国作为后进大国的国情,而且也与目前的国际竞争环境不相符。主要依据是:

第一,后进大国面临来自一大批先行国的竞争,它们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种类很少,主要是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而它们不象“四小龙”,仅靠这些产品数量的增加就实现足够的经济增长,还需要依靠增加新产品的种类及其数量来推动增长。它们在这些产品上处于劣势,不仅很难占领先行国市场,而且在市场力量的跨国自由作用下,很容易形成生产能力过剩的先行国的供给与后进大国的需求相匹配的格局,失去这些产品的国内市场。特别是对于我国,更容易形成这样的局格。因为长期的落后已使我国的消费者形成了对外国产品的“偏好”,特殊的体制和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已使我国积累了巨大的购买力。因此,在更多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上,我国首先将面临的是保住国内市场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出口去占领别国市场的问题。

第二,后进大国普遍存在大量失业和低就业人口,并且绝大部分劳动力生产的是人均附加价值低的产品,而要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就必须降低失业和低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提高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在面临国际竞争的压力又缺乏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后进大国通过增加现有产品数量安置劳动力受到限制,剩下的选择只能是在尽可能多种类的产品上形成供给能力,并把尽可能多的劳动力安排在有更高的附加值的产品上。而在这些它们没有优势的产品上,根据上面的分析,首先需要的是保护国内市场而不是出口。我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后进大国,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的压力也最大,更需要这样做。

第三,国际市场的容易有限,不能容纳下推动后进大国快速增长所需的出口量,特别是当大部分后进国家都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时,每个后进国所能分得的份额就更小了。另外,随着后进国出口制成品的增加,先行国针对后进国出口的保护措施比50、60年代显著增多,如对纺织品出口的数量限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自愿出口限制和有序营销安排等,都会影响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环境。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尽管人均收入水平低,总的经济规模却很庞大;如果推行“出口导向”的战略,许多国家将因害怕我国在一些产品上庞大的出口规模对它们的国内市场构成冲击,而经常把我国当作实施保护政策的对象。

这些都要求我国实行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战略,首先增强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先发展国内贸易,而不推行出口导向战略。

我国实行这样的战略还有一个特别是理由是:体制上的原因,妨碍了我国国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制约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使我国的竞争力未能达到本来可以达到的水平,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由于从先行国企业的角度看,它们通过在别国的直接投资和销售直接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可以代替本国生产的产品的出口,因此,我们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不只是对进口的限制,还应包括对先行国直接投资及由此生产的产品在国内销售的控制。并且目前的趋势是,先行国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后进国市场。它们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利用后进国的一些优势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又能避开后进国的一些贸易限制,还能控制和转移所投资企业的利润。这些是我们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保护国内市场时必须认识到的。

大国实行保护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发展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维持市场的竞争性,推动经济发展,才是关键。选择适合于我国的发展战略,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在阻止市场力量的跨国自由作用的同时,维持一个国内自由贸易和竞争的环境。这两者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可以互相协调的。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很“幼稚”的时候免受“强敌”的伤害,等它们足够“强壮”的时候再去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这样的战略并不排除我们现在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一些国际分工的利益,加速自己的发展。可用资源总量的约束,使得增长不可能同时在所有的产品上展开,并要求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有选择性,尽量选择那些通过国内贸易和竞争能够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产品,以降低保护的成本,提高保护的收益。比如,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实现更大的横向增长;通过进口一些先行国的技术和投资品,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

并且,这种对有形的产品的跨国流入进行有选择控制的战略,也不排除我们在信息的跨国流入方面采取极为开放的态度。因为在有一批先行国存在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在相当长时期里,都将是一个“学习”和“模仿”先行国特别是“边干边学”的问题,而信息的自由流入将有助于它们的“学习”活动,比起产品市场的开放,对外来信息采取开放的态度恐怕更为重要,并且“有百利而无一害”。最后想指出的是,“大国观念”并不是说我国可以满足于自己总的经济规模的巨大。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恰当指标是其人均收入水平而不是总的经济规模。

标签:;  ;  

保护国内市场是大国发展的关键--大国的发展与小国的发展不一样_市场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