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针对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贫困的现状做出的新的工作指示,立足于我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使人民摆脱贫困的困扰,走上致富的道路。初步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的一些问题。本论文从西部农村精准扶贫的实践入手,首先阐释精准扶贫的内涵,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考核桑人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每个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原因,紧接着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创新精准识别的方法、建立可持续的帮扶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与考核机制,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开花结果。通过本次的研究及分析,在找到问题所在的同时,提出解决的办法,希望对于加快我国西部农村的扶贫步伐有所帮助。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考核
一、对精准扶贫的阐释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实施精准扶贫的第一环节。通过有效的、合乎规定的程序把贫困的农户识别出来。其具体的实施流程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向农户宣传和解读相关政策,引导农户积极配合信息的调查,村名首先填写申请表,然后在村上进行民主评议,将结果进公示,然后把农户信息进行建档立卡录入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进而保证一户一卡,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二)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制度是精准扶贫制度的关键与核心,通过精准扶贫这一过程,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全面的分析其致贫致困的深层原因。坚持“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从“人”“钱”两个方面精准的帮扶,从而确保帮扶效果与效率全方位的落地生根,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人头上[2]。通过分析深层次的致贫致困原因,因地制宜对的制定方针政策,做到一户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干部的作用,干部在帮扶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制定科学的适合当下民生民情的扶贫规划。
(三)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
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有力保证,通过精准管理,从而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把农户的基本信息精准的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扶贫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扶贫资金与扶贫对象统一的信息化公开制度,将操作的过程与流程也一并公开,让政务在阳光下开花结果。同时明确个人,各部门的工作细则,做到权责到人,细化工作内容。
在精准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精准考核,做好督查工作,对于干部的工作有个全面的评价,做到经发分明,从而促进扶贫工作公平高效的推进。
精准扶贫工作是目前我国最有效的扶贫机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需要我们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面对我国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工作量较大,因此想要达到更好的扶贫效果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这四个过程一定要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漏洞或者差错都将会影响扶贫的效果与效率。
二、西部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分析
经过十年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西部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新时期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工作进入到新一步的攻坚克难阶段,2013年出台精准扶贫的政策,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3]
自从2014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以来,西部农村的各个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扶贫政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精准识别的实践困境分析
1.精准识别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西部农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识别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层级识别,信息在逐层传递的过程中会出现失真的现象;二是采取公开参与式的识别方式,通过公开评选,民主决策的方式确定谁是贫困户。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层级式的识别方法不够公开透明,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引发虚假现象。参与式的识别方法其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2.农户信息量大,识别任务艰巨
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基数庞大,识别的任务比较繁重。贫困人口的分布不均,部分地区贫困户的参与意识低下,致贫致困的原因复杂多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加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在实践的过程中,西部地区重点的贫困区域贫困程度较深,扶贫的对象数量较多,而所需审查的资料又比较繁琐,农名的收入渠道又比较多,难以核算其贫困程度。
3.农户对贫困识别工作不配合
在精准识别的实践过程中农户对于识别工作不愿意提供详细的信息,有的甚至不愿意参与。这对于数据的采集有很大的阻碍,很多农户不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面对我们的基层服务人员不愿意提供自己的详细信息,害怕上当受受骗。
在我国,农户的受教育水平以及文化素养都比较低,农户的参与意识低,思想比较消极,对于扶贫工作的参与度较低。
(二)精准帮扶的实践困境分析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这一帮扶过程要从贫困的原因出发,在充分了解农户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符合实际的帮扶措施,这一过程要求公开透明,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追求短期效率,忽视农户自身的长期发展
农户不管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贫困政策刚刚落地,可以看到较为欣慰的效果。而我国西部农村的致贫原因大都是结构性致贫。而这种结构性的致贫原因是精准扶贫过程中对于农户致贫的原因分析不到位,因此在帮扶过程中精准性较差,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贫困。短期的扶贫效率是比较显著,而长期的发展却还止步不前。这种结构性致贫导致的反贫现象也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一种现象,我们的村干部急于求成,想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虚报成果,
很多村干部没有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没有引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向农户提供低利率的贷款,修建房屋,种植经济作物,短时间扶贫的效果可以体现。但是这一成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农户的自身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2.扶贫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扶贫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由于地方的财政资源比较紧张,经常出现扶贫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在扶贫项目的主体界定上存在着模糊的弊端,扶贫开发经常采取“扶强扶优”的办法,而贫困户难以均衡享受到扶贫产业发展项目的收益,贫困群体难以发展自身。政府在扶贫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忽视了将财政扶贫资源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从而导致了扶贫效率的低下。
(三)精准管理与考核实践过程的困境分析
精准管理与考核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只有确保扶贫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做到精准的管理与考核,避免出现漏洞,才能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进行。
1.动态管理成本高,资金拨付流程复杂
对于贫困的动态管理主要是贫困户的基本信息管理、帮扶项目的信息以及帮扶项目进展情况、帮扶责任人的考核以及扶贫对象的变动信息及扶贫的资金的使用情况,每一项信息的录入和管理 对于扶贫开发工作都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由于贫困人口的基数庞大,信息量较大,收集和管理信息的任务就比较大,而且我国农村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大,对于贫困人口确立也比较困难[5]。而且工作的成本较高。
管理成本的费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以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库,在建立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二是对于扶贫对象以及扶贫资金的动态追查,这一过程产生的费用也很高。三是对于扶贫绩效的考核成本。精准扶贫要求的一村一策和一户一策,产生大量的工作量以及该过程的高费用都对扶贫开发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扶贫资金的发放流程也存在漏洞,目前西部农村的资金发放流程是:先由国家将贫困资金下拨到各省,各省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规划,由贫困县、乡、户提出的贫困申请,逐层上报申请批准,按照抚平项目下拨贫困资金。在这一过程就会存在实际领到的钱和上报的钱不相符合的现象。流程复杂一方面凸显资金下拨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也凸显出该流程存在的弊端,所花费的时间太长,从而会影响到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2.关系扶贫的现象常有发生
在识别贫困户的过程中,时常有关系扶贫的现象发生,一些县、乡的干部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扶贫的相关细则严格评选,对于扶贫对象的确立,没有做到公平公正,甚至农户并没有参与区中,对于评选的过程和结果也都并不知情。在一些贫困的地区,真正的家庭贫困的农户并有得到帮扶,反而是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关系户得到了帮扶。
我们的干部人员在帮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扶贫开发得到效率,使得扶贫的资源被挤占甚至被浪费。严重破坏了扶贫政策的公平性,同时也滋生了腐败。
三、完善西部农村精准扶贫机制政策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精准识别的方法
目前面对贫困人口庞大,信息的统计量任务大这一难题。我们必须要从方法上进行创新,解决技术和资金上的难题。
1.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思想扶贫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政府网站公开宣传,做到权威与有效的结合,大力宣传脱贫的计划与政策。其次通过互联网的微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微博、微信、短信等方式发布最新的信息及动态。最后各县、乡政府应当及时宣传,通过召开村名大会、张贴宣传的海报、村干部口头宣传讲解的方式,确保每家每户都了解相关政策,要避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农户不知情、不参与、不配合的现象。
对于部分农户思想贫困的现象要着重解决,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加难以解决。思想贫困不仅出现在农户身上,我们部分的村干部也出现思想贫困。面对两者思想上的的贫困,首先应加强村干部以及扶贫人员的思想教育,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充分发挥扶贫人员的带头作用,树立其正确的意识观念,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核心,树立大局观念,严格执行政策的要求,做到公平公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其次,面对农户的思想贫穷,扶贫人员加强引导,在扶贫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更好的推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2.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在贫困识别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以及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有能力的第三方参与到政府工作中,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政府应该增强自身的购买能力,将识别信息系统的录入工作外包给有能力,有技术的专业人员,从而提高效率,通过雇佣专业的人才,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扶贫人员的工作量,更好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同时也节约了工作的成本。再次过程中,不断节约了开支,节约了人力物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完善精准帮扶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1.鼓励当地企业与年轻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政策方针,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经济。同时也应该鼓励当地的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当低的劳动力提供适合的就业机会,企业加强对就业人口的培训,以股份制或者分红的方式吸引更多有才干的人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因地制宜的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减轻农户的风险和成本,实现企业带动农户更好的发展。
同时,当地政府应该鼓励年轻人在当地自主创业,给予创业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扶贫的效率,解决返贫问题的发生。
2.健全干部帮扶机制
首先政府应该对参与帮扶工作的扶贫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熟悉基本流程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教育工作。在帮扶过程中要以农户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农户的基本问题。对于扶贫工作要加强重视程度,客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做到真正的帮扶。起到真脱贫的效果。
3.合理配置扶贫资源
政府应该根据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扶贫的政策。致贫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缺少资金,例如有的农户缺少劳动力、缺少技术、缺少土地,有的农户因病因残致贫。所以要分清楚致贫的原因做到有效帮扶,把资源送达真正缺乏的地方,而不是笼统的都按照却资金来帮扶。
(三)完善精准扶贫管理机制,提高扶贫的效率
1.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捷,在我们扶贫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利用这个大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将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利用这个大数据将识别、帮扶、管理与考核统一起来,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
同时利用这个大数据简化资金管理体制。提高民众的监督,同时更好的掌握资金的动向与利用率。大大节约工作的时间和成本,提高扶贫的精度。
2.完善精准扶贫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激励约束平台,确保扶贫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共享。平台的信息可以及时有效的被查阅、被纠正和监督。使得精准扶贫这一过程更加有公正、公开和透明,广泛的接受各界的参与与监督。其次,要完善扶贫的激励约束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界限,及时摘掉有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的帽子,促进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将信息管理系统与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合,把扶贫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及时完成的干部人员与贫困户进行奖励,提高干部与农户脱贫的信心与积极性。然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扶贫工作的进度和完成的效率进行督查。最后要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奖励和处罚的力度要适度,不可过轻也不可过重,对于完成质量较高的实施奖励,对不配合,工作态度的问题要加加强惩罚的力度。
(四)健全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畅通考核监管体制
健全考核机制首先要将考核的指标细化,不能仅仅看扶贫的最终成效,要全面客观的去细化去评价。其次评价的数据来源也应该真实有效,因此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去采集数据。再次要建立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评价工作的真实有效。最后应该多采纳民众的意愿,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也要纳入到评价体制中去。做到真正的公平和有效,保证扶贫机制的科学性,从而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要有新思维[EB/OL].中国网,2015-12-31
[2]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
[3]贺东航.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1)58
[4]赵武.新常态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5(11)170
[5]王国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农村经济,2015(9)32.
论文作者:钱是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精准论文; 农户论文; 贫困论文; 工作论文; 过程中论文; 贫困户论文; 这一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