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苗[1]2007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却走进了空旷的荒原。教育也难以坚守住自己的理想与使命,青少年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自杀、杀人、残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状况,与生命教育有不解之缘的语文学科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但是,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没有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因此,本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生命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以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
赵静[2]2017年在《鲁迅作品教学的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鲁迅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民国时期至今,鲁迅作品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文而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鲁迅作品的教学也因此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深邃的鲁迅思想赋予鲁迅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溉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以鲁迅作品为载体渗透生命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综观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呈现出对生命教育的偏离现象。当下鲁迅作品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师关怀生命的意识淡薄,并且深受教育功利主义以及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而表现出僵化的教学模式、单一化的文本解读与明显的应试倾向。此外,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还存在着文本解读的困境,比如中学语文教师只重考点、不重鉴赏和肢解作品的现象造成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片面化认知,影响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为改善现状,鲁迅作品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尤为必要。从语文课程来看,生命教育的渗透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从语文教学来看,鲁迅作品本身及其教学要求教师从更好的角度切入,生命教育便是最佳路径;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其作品强烈的生命意识决定了所蕴涵的生命教育价值和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中也需要生命层面的精神营养。生命教育的实施,对中学语文教师有一定要求。教师要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鲁迅作品进行生命化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两者进行生命化的中学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创新教学策略实施生命教育。课堂上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对话交流,以生命化主题为引领的群文阅读教学,以生命为基点的写作训练,这些都可以作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基本策略。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尝试从生命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切实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樊超[3]2018年在《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人类施行教化的主要手段。生命教育即是唤醒学生关于生命健康认识的教育。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立足于编排关于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从自然、社会、个体等方面设置相关主题单元,亦对相应的单元设置课后习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关于生命教育的需求,以便多少减少社会悲剧的发生,为孩子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环境的大和谐,本文以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及提高生命意识的方法做出相关研究和建议,为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论文从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基本解读等方面进行相应考察。同时,在教材之外提出相应的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的建议,以便多少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认识。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揭示生命教育的缺乏及其所造成的初中生现状,理清国外与国内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分析社会的功利性风气对学生的影响;第二部分,基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分析教材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有关设置,指出其编制多少基于学生的心理进阶,单元之中多根据内容的相关性进行相应的配合,并说明相关的配套设置安排情况;第叁部分,指出初中生的相关心理特点,并通过调查表现学生对生命本身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指出学生生命教育上的现况,并且在一定方面上关注生命教育内容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体现;第四部分,提出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提高学生生命教育知识的方法,在注重“量”也注重阅读的“质”的情况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产生写作动机成为生命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第五部分,从教育层面对生命教育在学生中的实践进行相关的解读,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到社会加强生命教育的补充,创设生命健康课,于实践中出真知,运用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学校、家长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能够更深一步地进入生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来。希望通过本研究,使得人们能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关的实践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命健康认识,避免学生悲剧的再次发生。
赵悦[4]2018年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乡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话题,乡土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数量很多,同时多部优秀乡土小说被选入教材,对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乡土题材小说作为一种典型的小说类型,对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中上期)的作家们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很多作家都进行乡土小说创作,来表达故土之思以及内心无法舒展的家国之忧,选入教材中的乡土小说在深层次的内涵中都或浓或淡地体现了这一点。学术界对乡土小说的研究数量十分庞大,但能将其放在教材中去分析、研究的则少之又少,“乡土”作为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题材,对其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是有必要的,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乡土文本的深刻内涵,为教学活动带来新的思考。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走进教材,梳理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乡土小说,探究选篇的特点,教材中的乡土小说最主要的编排特色便是内容有层次性、选篇有时代性,体现了初、高中阶段的衔接与过渡;第二章走进文本,分析教材中乡土小说篇目的教学内涵,探讨乡土小说文本的人文性内涵和知识性内涵,梳理乡土小说教学在人文关怀、文化传承、知识传递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第叁章主要探究乡土小说教学现状,分析当下语文课堂中乡土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在乡土定位、内涵分析、文化阐释、教学形式方面的不足;第四章提出教学建议,乡土小说教学需要教师、教学参考书、乡土文本等方面的多元整合,同时需要运用影视教学、对比教学、专题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此外应利用各地区的乡土资源开发语文乡土课程,丰富教学活动。
刘虹[5]2006年在《生命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文中提出有感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从以下叁个部分进行思考与论述:一、生命教育:时代的呼唤;二、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叁、中学语文教学应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 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需要来强调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一方面,现实生命现状令人担忧,人们越来越漠视死亡甚或任意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意识的群体性缺乏将以“隐性暴力”的形式破坏和“感染”社会成员心态,从而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而对生命价值意义追求的忽视更将让人们陷入生命异化,生命精神家园面临坍塌的危机,这一切,都向缺乏“生命”主题与内容的教育提出了拷问。另一方面,生命教育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个体生命价值不断凸现,人的生命正走出“依附性”走向“独立性”,教育必须给予生命以更多的关怀和思考;十六届叁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和谐叁个方面加强生命教育。 第二部分从教育与生命的本源关系来论述生命教育的必要和可行性。教育的本质是人的生命,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唤醒人的生命,而生命教育正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所以说,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教育的误区,生命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远离”教育的人“还给”教育,让迷失的教育回归原点,回归本质。 第叁部分则着重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的渗透。在笔者看来,在所有的中学学科中,语文是最闪耀着生命之光,最应也最易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她至少可以从叁个层面融入和影响我们的生命:第一,让我们学会生活从而享受生命;第二,让我们诗化生活从而美化生命;第叁,提升生活从而超越生命。而传统语文教学对生命、对生命教育的背弃实质是对语文自我的背弃: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生命天使之翼被折断;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割裂,使语文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诗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国性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大反思,孕育了语文教学的春天,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
周芸[6]2015年在《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关怀人的生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使生命之花更灿烂开放。然而现实的教育却仍然存在忽视学生生命价值,忽略情感体验,分数至上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学生存在不珍惜生命、悲观厌世、麻木不仁、暴力倾向严重等等问题,这些都是缺乏健全的生命意识的体现。因此重视中学生的生命质量,优化生命意识,应该成为教育进步的一大标志。本研究以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打通初高中选文,对其中的典型的生命教育案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从生命与挫折、生命与死亡、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自然四大主题角度去关照这些课文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并尝试提出教学建议,引导教师重视生命教育,在教学中适时地、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从选文体裁广度、题材丰富性以及适合学生与否等方面分析选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完善生命教育选文有些帮助。最后,对开设生命教育专题实践活动展开思考,以期在选文的基础上,用综合性实践专题来更有效地贯彻生命教育。论文主体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绪论、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分析、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选文存在的问题、教材选文的改进策略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现状,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方面强调了语文学科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部分从生命与挫折、生命与死亡、生命与价值、生命与自然四大主题角度去关照这些课文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肯定教材选文特色。第叁部分分析教材选文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强调从体裁、题材、适应学生与否等角度完善选文单元体系。第四部分尝试对教材的完善以及相关选文的教学提出建议,并借助一些名师教学案例,分析其中蕴含的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完善生命教育选文体系,贯彻落实生命教育有一定帮助。
李孟志[7]2017年在《古诗词的生命意蕴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教育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导致功利主义思维盛行,造成生命意识的遮蔽。“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教育与生命脱离,使人变得越来越工具化。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自残,对他人、对自然生命的漠视,其本质原因就是教育的过度工具化。生命教育不同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育,它在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语文教材中选录的优秀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无论是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赞美,对普通生命的关怀与尊重,还是对苦难生命的乐观与豁达,对个性生命的张扬与追求,这些对当今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古诗词中生命内涵的挖掘与解析,既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帮助学生将历代圣贤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人生信念。古诗词的生命教学应该和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追求融为一体,就教学方式而言,应该将主题教学的叁维度与古诗词生命教育相结合,进行古诗词生命主题教学;就教学方法而言,应采用情景教育的相关方法,通过体验教学,情境营造的方式,进行古诗词生命情境教学。
甄玉娟[8]2016年在《生命教育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渗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过程与个体的生命的生长过程并不是排斥的,而是同步的,学生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有很多人生命意识不强,这种对生命漠视的思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下一代,现在有不少青少年缺乏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所以近年来生命教育已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而语文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存在很大的联系,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鲁迅作品中有很多体现了生命意识,拥有这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对于在鲁迅作品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就显得更有代表性。本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大部分。论文的研究方向是生命教育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渗透。本文主要意图是,如何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并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进行一些跟生命教育有关研究和思考,通过研究希望能找出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方法,让中学生能更好的明白生命的价值,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通过这一研究,力图使中学语文教师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力求将生命教育的理论融入中学鲁迅教学实践。希望本文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一线的老师在课堂上开展生命教育有所帮助。绪论部分列出了部分青少年对于自身生命的珍惜不够、青少年危害他人及动植物生命安全等事件,根据我国现在的教育现状迫切的需要生命教育。在对生命的内涵、生命的主要内容、国内外有关生命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后认识到本课题研究的紧迫感。正文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指出中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期、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材料,从而体现出中学鲁迅作品体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教育是相契合的。第二部分笔者借助对教材中反映生命意识的鲁迅文章的疏离,以及对初中、高中阶段的老师和学生的生命调查,对现实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根据对调查的内容和结果的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对策提供一些更有利的证据。第叁部分就是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问题。笔者从文本、作者、现实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本论文阐述的一些理论提供具体实施的可能性。最后,根据上面的几方面内容产生对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行的期待和对未来的展望。
陈佰阳[9]2018年在《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台湾作家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作家作品入选大陆各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已有数十年历史,本文着重梳理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台湾作家作品的入选情况及就内容分析,并与台湾翰林版国文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比较讨论。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在内共五章内容。第一章梳理归纳相关选篇的研究文献,就有价值的研究观点进行列举和简要阐述,综述50余篇文献资料,它们大体从教育历史,分学段比较两岸教科书异同,从文体类型出发分析教材,分析课标、提纲和编选情况,具体分析某篇入选教材的台湾作家作品,对入选教材的台湾作家的写作进行分析这六大维度进行论文研究,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其次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做了必要的概念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意义。第二章对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台湾作家作品分学段进行列表梳理,并就选文的数量、体裁、作者、所在单元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从中提炼入选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台湾作家作品的四大主题:乡愁情怀、生命意识、童年成长、自然科学,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相应主题的代表作品进行个性化阐释。第叁章从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台湾作家和作品特色两大维度入手,通过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了入选的台湾作家作品在女性特质、人伦情感、诗意表达方面凸显的艺术内涵,进一步理解这些台湾作家作品的表达方式、内在情感和精神内核,为这类选文教学、赏析、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切入点。第四章通过对人教版和翰林版两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同台湾作家的所有作品的梳理,重点探讨比较两套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共性和差异。第五章总结全文主旨,并对未来中小语文教材的课文遴选、板块设置、单元编排、主题拓展、助读系统改进等内容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
张炜炜[10]2006年在《老舍与语文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五四”文学革命在解放精神、思想、文字和文体的同时也把白话文学策略性地推进了中、小学“国文”、“国语”的教育中,由此开启了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进程。老舍及其作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群体阅读的方式伴随着中国语文教育向前发展。本论题旨在通过“老舍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试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老舍及其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育视野的深层动因,并探讨老舍文学作品在语文经典化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时代价值、文化取向及与同时代的教育机制之间的挈合、摩擦以及“共谋”关系。论文从中小学语文教育视野中的老舍作品切入,以解放前后几个时期内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老舍作品的选录作为线索,以此梳理、考索历年来中学语文教材对老舍作品的解读、分析情况,以此探究出不同历史时期老舍作品的篇目选录的变化情况,及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老舍作品进入建国前“国语”、“国文”教材的主要原因在于老舍作品在语言上的成熟及在精神上与孩子心灵的接近。这也构成了老舍在语文教育中的基本定位。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老舍形象及其作品成为语文教材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例和范本,而老舍对新政权、新社会的政治热情也成为其作品进入新中国教育体系被纳入群体性阅读的根本原因。在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成为进行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白话文经典。各式新的语文教材对老舍作品的篇目选择也呈多元趋向,其解读视角由狭窄的语言、政治纬度扩展到国民性、人情、人性、文化等多维层面。论文第二章以老舍的人生经历、职业选择以及小说文本和教育活动为基础,首先探讨了“作为语文教师的老舍”在语言更新、资料积累、思想锤炼、经济支持等方面对“作家的老舍”的诸多给予,以此说明“教师”和“写家”对老舍来说是不可分离的两个分身。其次,在思想方面,老舍对传统语文教育在进行批判的同时建立了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并以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求变革之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旨归。在此基础上,老舍坚守了传统语文教育中合理有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老舍秉承文艺创作和教育“合二为一”的人生理念。这里既有老舍的“在讥讽中寓规劝之意”的文艺写作技巧的外露,也有用教育手段来弥补文艺力量不足的实用性目的的凸显。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崔小苗.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2]. 鲁迅作品教学的生命教育研究[D]. 赵静. 洛阳师范学院. 2017
[3]. 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及其实践研究[D]. 樊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4].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乡土小说教学探究[D]. 赵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5]. 生命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 刘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6].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 周芸. 南京师范大学. 2015
[7]. 古诗词的生命意蕴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D]. 李孟志. 陕西理工大学. 2017
[8]. 生命教育在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渗透[D]. 甄玉娟. 辽宁师范大学. 2016
[9].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台湾作家作品研究[D]. 陈佰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10]. 老舍与语文教育[D]. 张炜炜. 山东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