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筝节;基于幼儿;自主;课程建构
风筝作为民俗文化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阳春季节,更是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张雪门先生在他的“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中提出,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总和,是感性的和行动的,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风筝节的课程资源,是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成长需要的。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寄自发、自主游戏之中,幼儿在“风筝节”系列主题活动中真切体验民俗文化的乐趣,在“话风筝”、“绘风筝”、“放风筝”、“品风筝”中基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的体验,润亮幼儿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尝试的学习品质和乐于交流、善于协商、敢于请教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开发风筝节微课程资源并进行班本课程的建构中,逐渐明晰了“基于幼儿、融于生活、重在自主、润泽成长”的课程建构思路和策略。
一、想孩子之所想,乐孩子之所乐。(班级微课程的缘起)
在这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里,孩子们的记录本里,有光秃的树上开了几朵小花,有在竹园挖笋穿,有跟妈妈一起做艾饺……孩子们记录的春天趣事丰富多彩。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在春天,你认为最有趣的活动是什么?”,原以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春游”,毕竟历次组织的春游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没想到在这次讨论中,“放风筝”却成了大部分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憧憬着“一手拿风筝,一手握线板,在草地上放风筝”的喜悦。想孩子之所想,乐孩子之所乐。我们再次组织幼儿讨论:“你们知道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吗?”有孩子说风筝有翅膀才会飞,有孩子说风筝的身体像飞机就会,还有的孩子说风吹一吹就能飞……我们顺应着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追问:“风筝为什么会飞,是风筝的一个小秘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风筝的更多秘密呢?”,有孩子说查手机,有孩子说向爸爸妈妈请教……当有个孩子提出举办风筝节的建议时,活动室内顿时雀跃起来,于是我们班的“风筝节”诞生了。
二、又是一年春色好,忙趁东风“话”纸鸢(班级微课程的建构)
(一)课程资源的搜索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构、实施的基础条件。幼儿在前,老师在后,举办风筝节的自主权还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忙着搜索风筝节前要准备什么,虽然他们有着小紧张、小担忧,但在家长的帮助下,风筝节的资源大搜索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他们举办风筝节的信心。
资源搜索问题 资源解决路径
1.风筝哪里来? 自己画、自己做、爸爸妈妈网上购买
2.做风筝、画风筝的材料哪里来? 家里找布、薄薄的纸、细细的小棒
3.哪里放风筝? 公园、哥哥姐姐学校里的大操场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化,是课程其他要素选择或确定的依据,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指向作用。融入风筝节资源后的课程目标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们以本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指南》,以教育内容领域为目标分类的思路,从五大领域设置了融入风筝节课程资源后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 在“话风筝、绘风筝、放风筝、品风筝”等系列活动中,能自主建构风筝经验,掌握简单的绘制风筝手艺,润亮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尝试的学习品质和乐于交流、善于协商、敢于请教的社会交往能力。
领域内容 领域目标健康领域
1.了解放风筝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放风筝的安全规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感受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语言领域 1.学习与风筝有关的古诗,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感受风筝的寓意。
2.通过字画结合的方式制作风筝节宣传海报和邀请函,愿意大方、自信地进行交流。
社会领域
1.和爸爸妈妈搜集风筝资料环节,了解风筝的传说、风筝的起源、历史及风筝的制作材料、方法、过程等。
2.初步了解风筝的演变过程,知道风筝的一些特点。
科学领域
1.知道风筝是左右对称的,基本构造特点是“平衡”。
2.通过对放风筝记录卡的交流、统计,了解风筝飞上天与风、材料、技能的关系。
3.体验亲子放风筝的乐趣。
艺术领域
1.知道做好一个风筝需要搭骨架、绑线绳、粘风筝面,最后还要在风筝面上画上各种花纹等步骤。
2.感知风筝图案的对称美,能利用对称的方法来装饰风筝。
3.尝试表现放风筝时的动态和情景,会借用参照物来表现高飞的风筝。
4.萌发对传统民俗工艺的喜爱之情。
(三)课程内容的挖掘与建构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内容的挖掘与建构,我们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将风筝节课程融入五大领域中,以风筝为中心,将关联脉络组合成一个课程路径。
1.基于幼儿,生成课程路径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以“风筝”为中心加以扩散,生成课程路径,每一条课程路径的产生,每一条路径的深入延续,都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使风筝节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促进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不断建构新的经验。
风
筝
节 话风筝 1.《我知道的风筝小秘密》(社会活动)
2.《纸鸢是什么东东》(语言活动)
3.《我设计的宣传海报》(实践活动)
绘风筝 1.《我给风筝化个妆》(美术活动)
2.《百变风筝秀》(区域活动)
放风筝 1.《放风筝会有危险吗?》(谈话活动)
2.《谁的风筝飞得高》(科学活动)
3.《我会放风筝》(健康活动)
4.《我设计的邀请函》(美术活动)
5.《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亲子活动)
品风筝 1.《放飞风筝,放飞梦想》(社会活动)
2.《风筝宴》(美食分享活动)
2.融于家园,内驱课程兴趣
家长有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采用幼儿自主设计的“风筝节”宣传海报、邀请函等形式把家长融入风筝节活动中来。家长们了解了我们的课程也都非常支持,他们带着孩子去网上、去书店查阅资料,并耐心、细致地讲给孩子听。有的家长还跟孩子一起用竹篾制作风筝、去实践风筝的飞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一份份资料带来了,一张张风筝图片带来了,还有许多千姿百态、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风筝也布满了活动室的四周。于是我们的课程“鲜活”、“生动”了起来,将部分幼儿的分散的兴趣点内驱成大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杨晓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阐释[J].教育探索,2012,136-139.
[2]赵海燕,徐跃东.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价值及内容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164-169.
论文作者:邹美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风筝论文; 课程论文; 幼儿论文; 放风筝论文; 孩子论文; 风筝节论文; 资源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