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_课程论文

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_课程论文

论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新课程论文,校长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已拉开,新课程不仅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中小学校长角色能否创新,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能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拓宽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为此,本文试作粗浅地探讨。

一、对应试教育背景下校长职业角色的反思

建国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长期实施高度统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所谓课程范式是指一个课程共同所普遍拥有的课程哲学观与相应的具体课程主张的统一。它的课程观是“防教师”的课程观,它从课程目标和内容到教学全过程,实行全预制、全封闭和全垄断。而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扮演着一种历史性的职业角色,即课程与教学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工作重心往往是“抓纲务本”,以教师课程运作的规范性、操作性、有序性与合规律性,作为教学教研管理的基本目标,以抓质量、抓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价值的追求。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他们使国家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基础教育长期平稳和规范的运转;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学校课程进展处于被动执行、实施,缺乏独立的开发与创新,从而导致课程执行陷入封闭、僵化和统一的指令性范式而难以摆脱,非主观性地抑制了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及个性化课程的形成,非主观性地抑制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的研究与创新以及创造力的发挥,进而导致学校课堂教学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雷同化倾向。

鉴于此,有必要在反思中小学校长历史角色的基础上,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向,重新界定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功能。

二、校长在贯彻实施新课程中的作用

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外部的因素(如社区和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等),又有学校内部的因素(主要是校长和教师)。其中,校长在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关键的是校长观念的转变。因为校长要顾及学校的发展和各方面工作有序地进行,要承担各种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所以常常对改革的理念和措施产生困惑。从这一点上讲,校长观念的转变往往比教师观念的转变要难。如果校长对新的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准备,就很难保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诸多的新理念,诸如课程管理分权化,课程结构实践、综合化,课程目标生成化,课程内容自主权,课程实施开放化,课程评价多元化;还有教学民主,多元文化,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等理念。这些新的理念,必将促使中小学校长角色也要创新,以保证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实施在学校得到真正的落实,否则,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三、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理念的重大创新,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长角色同步创新。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小学校长角色以新的涵义:

1.校长要由课程执行者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

传统的课程是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学就是由教师把这些预先制定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长和教师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对他们来说,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是一个新课题。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努力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的决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10%~12%的课时量留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与此同时增设了6%~8%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所采取的实施策略是由国家制定实施指南,但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和确定的。无论是学校与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的资源,还是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教材,都将促使学校和老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与重组。如此一来,中小学校长不仅仅是课程的重要实施者、领导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尤其是面对学校创造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校长要加强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论的学习与研究,要深入课堂、深入社区、调查分析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在与特定课程主体的探索中理解校本课程的性质,然后才可能作出准确到位的开发与指导,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教改的前沿阵地。校长不但要有现代课程意识,而且还要唤醒激活教师现代课程意识和主体意识,并发挥他们开发课程主体者的作用。否则,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2.校长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激励者、开拓者。

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中小学校长自身的意识总被一套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并予以细化和量化。同时,用有计划的教学管理来严格地规范一线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共性化和普适化。而今,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使教材多样化。这样,无论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还是学校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教材,都要促进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各各相异的个性化风貌。再者,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校长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之课程,是在兼顾学科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为此,校长要有意识地光扬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的教学差异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创新。因此,校长理当引导和发动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个性化课程。第一,新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校长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多寡,增删与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克隆”他人的教学方案,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展、拓宽课程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校长应当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联系,努力开发各学科颇具特色的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校长要有眼光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为教师个性化课程创造有利条件。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师个性化课程形成的平台。第三,就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校长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动。按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意味着新课程及其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和谐共进的过程;教师要创建个性化课程,因材施教。因此,校长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尺度,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总之,尊重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校长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3.校长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考评者成为课程评价的改革者、促进者。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校长常常以升学考试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判定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以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考评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考评尺度,其考评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考评效应是无可争议的权威性的,并与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由此,校长应当改革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评原则、考评维度及考评方式。第一,更新评价目的。由原来评价目的“考评教师教学水平优劣”变为促进教师建立、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助于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第二,改革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此,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发展,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教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及传统观念而牺牲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重视“一课定论”、“一卷定论”、“唯分数”、“唯升学率”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考评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内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

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长角色作出历史性更新,进而促使校长角色随之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富有活力的创新境界。

标签:;  ;  ;  ;  

新课程与中小学校长角色的创新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