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努力做好通联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阎思进[1](2021)在《在2020年纤维质量监测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参加2020年全国纤检系统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会议在进行,纤检的新事和喜事不断。昨晚,我看到中国纤检头条号的报道:福建省纤检中心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福建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湖南省纤检系统在新疆哈密的公检工作队刚刚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另外,今年年初,疫情发生后不久,四川省绵阳市纤检所在当地市场监管局的领导下,及时主动帮助企业提升防护口罩生产质量和产量,
王瑞生[2](2021)在《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让工会故事更精彩》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在短短数月,打赢了湖北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夺取了全国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藏佳杰[3](2020)在《基于转型导向的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革故鼎新,世界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蜕变。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技术能力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严重阻碍我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制造企业亟需根据技术能力现状,进行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能否准确认识并合理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将直接影响转型结果。本文将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从转型导向角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技术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制造企业转型、企业技术能力及二者关系搜集相关文献,进行国内外现状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根据制造企业转型与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文献研究及关系分析,将标杆管理法、熵权法和数据包络法相结合,以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为投入,制造企业转型为产出,构建制造企业转型导向技术能力的评价方法。再者,参考以往文献,结合制造企业实践经营过程,提出制造企业转型的5个构成要素及21个指标,以及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6个构成要素及13个指标,分别设计制造企业转型与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选取具有转型倾向的天业通联公司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至2016年间转型成功的38家制造企业为标杆企业,与天业通联1家比较,共计39家构成样本集合。收集所有样本企业转型前一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软件SPSS 23.0和DEA-SOLVER PRO5对39家样本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根据结果分析天业通联与标杆企业的转型导向技术能力相对水平,判断天业通联的技术能力现状是否足以支撑企业转型,找到天业通联技术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唱静蕊[4](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管理生产模式不断转变,创新已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企业创新的广泛出现,要求企业拥有专业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创新绩效评价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引入时间较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作为绩效管理的一种手段,进入中国已经一百多年,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那么我们也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管理。本文首先讨论了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研习了国内外学者与创新绩效及平衡计分卡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创新绩效及评价的内容以及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其次,在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构建了天业通联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维度进行创新绩效评价,并在每个维度下面设置了3-7个评价指标;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天业通联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发现天业通联创新绩效总体评价一般,其中财务维度创新绩效评价一般,客户维度创新绩效评价良好,内部流程维度创新绩效评分一般,学习与成长维度创新绩效评价良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建议天业通联完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大力度引进创新人才,重视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创新平台,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积极进行创新绩效评价反馈,以提高天业通联的创新绩效。
李晓倩[5](2020)在《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通联支付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第三方支付具有很强的便捷性、高效性和灵活性,它改变了我国目前统一的交易模式和收费模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活动中。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支付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不同的企业发展不平衡,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有可能会造成恶性竞争,进而增加企业的管理风险,影响网络支付安全。因此,研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三方支付的含义、风险的定义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相关理论。然后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第三方支付进行多重风险识别,建立了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的支付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本文还建立了合格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保证各层次指标的可重用性。随后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了实物评估。本文以通联支付为例,从宏微观层面的角度区分了不同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并且详细分析了第三方支付风险的表现形式。最后,本文从业务方面、支付结构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探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郭建辉[6](2020)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指出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种新的模式和业态,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银行电子化和网上银行阶段,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更加丰富完善,创新能力更强,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业务规模上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业务结构上看,互联网金融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征信、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等多种模式,当前已经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理财、支付、基金、征信等多个领域的业务;从覆盖范围上看,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经济中企业和居民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第三方支付,成为人们日常衣食住行、购物消费、旅游休闲、航空酒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支付方式,大大提升了支付结算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跨越空间的优势,消除了地域的障碍,使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从政府层面上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由放任转为支持鼓励和规范监管。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之间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主导下的金融体制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缺陷,如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经营效率低下、金融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匮乏。当前更多的金融资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我国金融供给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在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经济宏观与微观领域对金融有着“旺盛”的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交易活动对金融服务有着高质量的需求,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有着享有金融发展“红利”的需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同样需要金融体系供给一种新的模式与业态,推动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凸显。三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着“脱实向虚”的趋势。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以谋求上市为追求和目标,“圈钱”特征明显,互联网金融网贷企业在“唯利是图”的驱使下,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和宗旨,并自我循环,导致问题频发,使实体经济发展“供血”不足。抛开社会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捧”,回归理性的角度,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仍然是金融,其只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和目标,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了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弥补了国有金融主导下金融体系的不足,提升了实体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效率,拉近了实体经济中资金供求双方的距离,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金融压抑,极大地丰富了中小微企业、社会上创业型和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拓展了金融对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覆盖,满足了社会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效率。因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和中美贸易摩擦加大的形势下,研究和分析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互联网金融具有货币的功能、信用的功能和虚拟经济的特性,其深入到实体经济中,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资本与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相结合,通过货币流通和资本循环创造价值利润与社会财富是一脉相承的。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提升,其虚拟经济的趋势更加凸显,同时借助信用的推力,其“脱实向虚”和自我膨胀的特性加大,进而带来马克思所描述的投机活动和经济危机,因而必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促进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给出了两者的定义,这使后续的研究有了立足点。论文以我国目前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为背景,回顾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过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和路径,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阐述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在对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这一章共分为四个部分,对本篇论文的框架进行引导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论文创新与不足。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三个方面,这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文中使用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表述,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三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本章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进行解析,随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三个演进阶段,揭示了演进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征,同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形成的显着模式,构建了互联网金融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清晰路线。第四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本章从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市场中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现实矛盾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其具有过度虚拟化产生的“脱实向虚”趋势与现象。在现实中,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体系供给缺陷的矛盾显着,因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必须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内生与外生条件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并促进了市场中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五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本章首先指出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的显着优势。在这一优势的助推下,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四个路径得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外部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正效应的引导,做好对负效应的规制。第六章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模型,确立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选取了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8个季度的数据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对模型做统计检验,测算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相关值与结论。第七章是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美国、欧盟以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对我国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在通过对国内和国外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即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完善政策体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王倩[7](2020)在《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实践角度讲,上市林业公司普遍面临着绩效低下的问题。为了改善绩效,解决资源基础不牢固、产业基础支撑弱等众多问题,上市林业公司在资源配置和多元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但是效果甚微。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研究样本中实施多元化的上市林业公司比例已达到78%,但是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0.0297,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0.0099。如何通过资源配置和多元化提高整体绩效,成为林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上市林业公司在经营运作中存在资源依赖性,而林木作为最重要的原材料资源,呈现生长周期长、受季节影响显着、易损毁、不可替代等特点,使生态旅游、林下作物培育、木材加工、森林培育、木材采运、造纸、家具制造业等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自然和政策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上市林业公司改进绩效的路径。本文对于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讲,资源冗余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都得到了一定的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国家之间、行业之间以至于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异质性,对发达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或者对其他行业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林业企业。同时,虽然理论界普遍认为冗余资源影响多元化的程度与方向,继而会对绩效产生影响,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凤毛麟角。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分析解析林业企业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林业产业的决策制定、绩效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首先,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评述国内外对于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和实践进展,进而从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经济理论、企业行为理论等观点出发,对财务冗余、多元化与绩效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并构建本文的实证研究框架。其次,采集整理了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方面的研究相关样本数据,并且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深入分析数据特征。在数据采集方面,查找上市林业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了深入准确地反映上市林业公司业务多元化的水平,参考上市林业公司披露的主营业务和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产品和行业信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对公司主营业务所在的行业按照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个层次进行分类,为研究业务多元化以至因果关系做好准备。在数据分析方面,全面反映了样本数据的整体特征以及数据的分布和变异特征。在行业四个层次分类的基础上,把多元化进一步分为无关多元化和相关多元化,分别测量不同类型多元化的水平。突破了以往文献中因为缺少对主营业务所在行业的划分,无法研究不同类型多元化因果关系的局限性。最后,对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对上市林业公司具有借鉴性意义的结论。研究发现,可恢复冗余与多元化呈显着倒U型关系;市场化环境正向调节潜在冗余与多元化的关系;政治关联负向调节可利用冗余和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可恢复冗余和多元化的关系;市场化程度正向调节潜在冗余与多元化的关系;可利用冗余与综合财务绩效呈显着倒U型关系,可恢复冗余与综合财务绩效呈显着U型关系。而可利用冗余以及潜在冗余与绩效没有显着的线性或者U(倒U)型曲线关系;资源的积累和利用对于实现绩效目标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并且不同类型的财务冗余资源对于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分位数为0.1和0.25时,多元化与绩效呈显着U型关系,分位数为0.5时,多元化显着负向影响绩效,表明低水平的绩效更容易受到多元化的影响,绩效先随着多元化水平的提升而下降,在多元化达到适度规模后,绩效随着多元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多元化对财务冗余和绩效的关系起中介作用,具体表现在可恢复冗余通过多元化负向影响综合绩效,也对综合绩效直接产生负向影响。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以林业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实证研究框架,从多元化中介效应的角度研究财务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为林业企业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改进绩效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市场势力理论、范围理论、企业行为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关系分析,构建了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和绩效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关系机理;第三,运用熵指数法基于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从财务效益、发展能力、资产营运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了上市林业公司的绩效,克服了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绩效的局限;第四,基于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上市林业公司改进绩效的建议,包括适度维持冗余的水平、慎重实施多元化特别是无关多元化、从绩效改进角度综合衡量财务冗余与多元化的建议。
阎思进[8](2019)在《把握形势 凝聚力量 努力做好纤检系统宣传和通联工作——在2018年全国纤检系统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同志们:很高兴同各位一起相聚在气候宜人的南海之滨——广东珠海,参加2018年全国纤检系统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参会人数是123人,就像一个号令,反映了这次会议"人气旺,心智齐,干劲足"。同时,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特殊时期召开的纤检宣传会议,也昭示着在新的年度,在新的机构和框架下,我们开展纤检工作和纤检宣传工作一个新的起点。在此,
本刊编辑部[9](2019)在《高举旗帜 唱响主旋律 充分发挥期刊宣传主阵地作用》文中指出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工会华彩纷呈的一年。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22日~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这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夺取新时
本刊编辑部[10](2018)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做好期刊出版工作》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隆重召开,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
二、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努力做好通联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努力做好通联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在2020年纤维质量监测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
(一)全面坚持党对纤检宣传工作的领导。 |
(二)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
(三)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 |
二、合力构建纤检“大宣传”工作格局 |
(一)完善大宣传工作机制。 |
(二)探索新宣传有效模式。 |
(三)推进融媒体有序发展。 |
三、继续创新办刊及通联工作办法 |
(一)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和探索纤维质量监测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
(二)杂志社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 |
(三)全系统要齐心协力,一如既往支持杂志宣传发行工作。 |
(四)从业者要提升能力,继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
(2)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让工会故事更精彩(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 |
二、聚焦主责主业,始终把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
三、建实建强两支队伍,为杂志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3)基于转型导向的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转型和技术能力基础理论 |
2.1 企业转型基础理论 |
2.1.1 企业转型内涵 |
2.1.2 企业转型类型 |
2.1.3 企业转型特点 |
2.2 企业技术能力基础理论 |
2.2.1 技术能力的内涵 |
2.2.2 技术能力演化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2.3 评价方法相关理论 |
2.3.1 数据包络法 |
2.3.2 熵权法 |
2.3.3 标杆管理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企业转型和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2 制造企业转型评价指标体系 |
3.2.1 经济效益维度 |
3.2.2 风险管理维度 |
3.2.3 市场竞争维度 |
3.2.4 优惠政策维度 |
3.2.5 社会责任维度 |
3.3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技术识别选择能力维度 |
3.3.2 技术获取能力维度 |
3.3.3 技术吸收能力维度 |
3.3.4 技术利用能力维度 |
3.3.5 技术研发能力维度 |
3.3.6 技术保护能力维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造企业转型导向技术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
4.1 选取样本企业 |
4.2 样本企业数据的获取 |
4.3 制造企业转型维度综合评价 |
4.3.1 制造企业转型三级指标权重确定 |
4.3.2 计算制造企业转型维度综合评价值 |
4.4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维度综合评价 |
4.4.1 确定制造企业技术能力二级指标权重 |
4.4.2 计算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维度综合评价值 |
4.5 制造企业转型导向技术能力评价分析 |
4.5.1 制造企业转型导向技术能力有效值分析 |
4.5.2 制造企业转型导向技术能力投影性分析 |
4.6 研究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关建议对策 |
5.1 识别选取合理技术机会提升转型成功率 |
5.1.1 提高技术识别能力 |
5.1.2 针对产出不足维度调整识别选择技术机会的参考标准 |
5.2 拓宽技术资源获取渠道加速企业转型 |
5.3 促进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缩短转型周期 |
5.4 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提高转型绩效 |
5.5 加强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提升研发能力支撑转型 |
5.6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障转型竞争力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创新绩效 |
2.1.1 创新绩效含义 |
2.1.2 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
2.2 创新绩效评价 |
2.2.1 创新绩效评价作用 |
2.2.2 创新绩效评价的原则 |
2.3 平衡计分卡相关理论 |
2.3.1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理念 |
2.3.2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 |
2.3.3 平衡计分卡的优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
3.1 天业通联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组织结构 |
3.1.3 公司业绩 |
3.1.4 研发情况 |
3.2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
3.2.1 完备性原则 |
3.2.2 可行性原则 |
3.2.3 整体性原则 |
3.2.4 科学性原则 |
3.3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3.3.1 设计目标 |
3.3.2 总体框架 |
3.4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 |
3.4.1 财务维度 |
3.4.2 客户维度 |
3.4.3 内部流程维度 |
3.4.4 学习与成长维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 |
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4.1.1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
4.1.2 指标权重计算 |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创新绩效评价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
4.2.2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 |
4.2.3 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天业通联创新绩效的建议 |
5.1 加强激励机制 |
5.1.1 完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 |
5.1.2 增强人才激励 |
5.1.3 建设创新平台及氛围 |
5.2 加强技术创新 |
5.2.1 强化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 |
5.2.2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
5.3 创新绩效评价反馈 |
5.3.1 建立创新绩效评价反馈机制 |
5.3.2 建立创新资源调节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表2 天业通联创新绩效指标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5)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通联支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第三方支付的产生 |
2.1.2 第三方支付的定义 |
2.1.3 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分类 |
2.1.4 风险的定义 |
2.2 主要相关理论 |
2.2.1 第三方支付的业务模式 |
2.2.2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3 风险识别的基本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现状与风险因素分析 |
3.1 第三方支付国内的发展历程 |
3.1.1 第三方支付诞生阶段 |
3.1.2 迅速涌入阶段 |
3.1.3 黄金发展阶段 |
3.1.4 增长缓慢阶段 |
3.2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中存在的风险现状 |
3.2.1 大量无照经营公司危害金融安全风险 |
3.2.2 大量滞留金造成了资金风险 |
3.2.3 客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
3.2.4 支付模式较便捷带来的风险 |
3.3 第三方支付风险因素分析 |
3.3.1 内部因素分析 |
3.3.2 外部因素分析 |
4 第三方支付的风险评价 |
4.1 评价原则 |
4.1.1 科学性 |
4.1.2 代表性 |
4.1.3 系统性 |
4.1.4 独立性 |
4.1.5 可操作性 |
4.2 第三方支付平台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5 案例分析—以通联支付产品风险为例 |
5.1 通联支付的公司简介 |
5.2 通联支付的业务模式 |
5.2.1 线上支付的模式分析 |
5.2.2 线下支付的模式分析 |
5.3 通联支付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5.3.1 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
5.3.2 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制度 |
5.3.3 消费者投诉管理办法 |
5.4 通联支付存在的风险与风险评价分析 |
5.4.1 通联支付风险案例回顾 |
5.4.2 通联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评价分析 |
6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的措施 |
6.1 内部风险建议 |
6.1.1 加强技术创新 |
6.1.2 建立防范诈骗体系 |
6.1.3 提高信息技术,保护商户信息 |
6.1.4 完善支付制度,保护商户权益 |
6.1.5 建立双方信用评级系统 |
6.2 外部风险建议 |
6.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2.2 落实监管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竞争关系 |
6.2.3 完善行业自律监管 |
6.2.4 建设系统化个人信息安全权保护制度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互联网金融理论追源与梳理 |
2.1.1 政治经济学货币理论 |
2.1.2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和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2.1.3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
2.1.4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2.1.5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2.2 互联网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定义与界定 |
2.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界定 |
2.2.2 实体经济的定义界定、功能与特征 |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 |
3.1 互联网金融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
3.1.1 互联网金融的货币功能属性 |
3.1.2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功能 |
3.1.3 互联网金融虚拟经济特性 |
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阶段 |
3.2.1 货币形式的演变和互联网金融模式业态 |
3.2.2 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银行电子化阶段 |
3.2.3 2002年至2012年成熟的第三方支付阶段 |
3.2.4 2013年至今的金融全领域阶段 |
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演进特征 |
3.3.1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基础 |
3.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创新性和递进性 |
3.3.3 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差异化影响 |
3.4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演进中的显着模式 |
3.4.1 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银行卡跨越和交易去现金化 |
3.4.2 大数据下的征信——社会信用体系的重构 |
3.4.3 金融混业经营——大型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 |
4.1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
4.1.1 互联网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
4.1.2 互联网金融过度虚拟化下的“脱实向虚” |
4.2 实体经济“旺盛”需求与传统金融供给缺陷的现实矛盾 |
4.2.1 实体经济中宏观和微观金融需求 |
4.2.2 传统金融体系下的金融供给缺陷 |
4.3 内生与外生条件的驱动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
4.3.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驱动条件 |
4.3.2 技术的外生驱动条件 |
4.3.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合规运行与防范“脱实向虚” |
4.3.4 实体经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效应 |
5.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 |
5.1.1 降低交易成本与提高资金效率 |
5.1.2 扩大金融覆盖和激发市场内生需求 |
5.1.3 推动金融市场利率改革 |
5.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现路径 |
5.2.1 传统金融的延伸——金融互联网化 |
5.2.2 互联网融资模式——新型投融资平台 |
5.2.3 兼具效率与便捷的金融支付——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
5.2.4 技术升级的金融新形态——大数据金融和云计算金融 |
5.3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效应 |
5.3.1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正效应 |
5.3.2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外部负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分析的研究设计与指标选取 |
6.1.1 研究基础与设计 |
6.1.2 指标选取原则 |
6.1.3 研究指标的选取 |
6.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2.1 研究模型的构建 |
6.2.2 相关数据的来源和说明 |
6.2.3 实证分析研究 |
6.3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分析和结论 |
6.3.1 互联网金融要素影响分析 |
6.3.2 非互联网金融相关要素影响分析 |
6.3.3 实证研究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外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
7.1 国外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
7.1.1 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原则和审慎监管制度 |
7.1.2 制定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
7.1.3 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
7.1.4 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 |
7.2 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
7.2.1 强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建设 |
7.2.2 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全过程监管 |
7.2.3 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实践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内容安排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财务冗余涵义 |
2.1.2 业务多元化涵义 |
2.1.3 绩效涵义 |
2.2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2.2.1 财务冗余与多元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
2.2.2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2.2.3 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2.2.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2.3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2.3.1 财务冗余与业务多元化关系的研究假设 |
2.3.2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2.3.3 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
2.3.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假设 |
2.4 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样本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3.1 研究样本的数据收集 |
3.1.1 研究样本的范围 |
3.1.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3.1.3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 |
3.2 财务冗余的数据统计分析 |
3.2.1 财务冗余的年度统计分析 |
3.2.2 财务冗余的变动趋势分析 |
3.2.3 财务冗余的分布趋势分析 |
3.3 业务多元化数据统计分析 |
3.3.1 业务多元化程度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
3.3.2 业务多元化类型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
3.4 绩效的数据统计分析 |
3.4.1 绩效的年度数据统计分析 |
3.4.2 绩效的变动趋势分析 |
3.4.3 绩效的分布趋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与业务多元化关系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
4.2 变量测量 |
4.2.1 因变量及测量 |
4.2.2 自变量及测量 |
4.2.3 调节变量及测量 |
4.2.4 控制变量及测量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基于meta方法的实证分析 |
4.4.1 研究方法 |
4.4.2 实证分析结果 |
4.5 基于面板Tobit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 |
4.5.1 检验模型 |
4.5.2 研究方法 |
4.5.3 实证分析结果 |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
5.2 上市林业公司的绩效综合评价 |
5.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2 评价方法 |
5.2.3 绩效评价结果 |
5.3 财务冗余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5.3.1 变量及测量 |
5.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3 基于meta方法的实证分析 |
5.3.4 基于随机效应FGLS的回归分析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
6.1 业务多元化与绩效关系分析 |
6.1.1 变量设定 |
6.1.2 研究方法与检验模型 |
6.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4 固定效应OLS与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
6.2 基于业务多元化的财务冗余对绩效影响分析 |
6.2.1 变量设定与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
6.2.2 检验结果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件 |
(8)把握形势 凝聚力量 努力做好纤检系统宣传和通联工作——在2018年全国纤检系统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肯定纤检宣传和通联工作 |
二、深刻把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
(一) 要认识机构改革的新形势 |
(二) 要把握质量工作的新形势 |
(三) 做好纤检宣传工作的新要求 |
三、齐心协力做好纤检宣传工作 |
(一)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
(二) 不断提升刊物质量 |
(三) 努力创新服务模式 |
(四) 努力做好发行工作 |
(五)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
(9)高举旗帜 唱响主旋律 充分发挥期刊宣传主阵地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主要工作 |
(一) 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发挥舆论宣传阵地作用 |
(二) 围绕全总中心工作, 做好工会财务、资产、经审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 |
(三) 坚持服务工会、服务基层, 提高质量, 扎实办刊 |
(四) 做好通联工作, 增强期刊影响力 |
(五) 努力做好征订发行工作,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
二、2019年重点工作 |
(一)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 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
(二) 增强政治责任感, 牢牢把握期刊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 |
(三) 围绕工会工作重点, 努力打造具有工会特色的专业期刊 |
(四) 加强选题策划, 办好重点栏目, 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 |
(五)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
(六) 加强与各级工会联系, 做好通联和征订工作 |
(10)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做好期刊出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7年主要工作 |
(一)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群团改革座谈会精神, 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 |
(二) 围绕全总中心工作, 坚持服务工会, 服务基层, 发挥宣传阵地作用 |
(三) 做好服务, 配合中国工会会计学会开展论文评选和增刊编辑工作 |
(四) 认真做好通联工作, 积极开展活动, 增强杂志社影响力 |
(五) 努力做好征订发行工作,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
(六) 加强政治业务培训, 提高编辑素质 |
二、2018年工作要点 |
(一) 按照全总部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二) 强化阵地意识, 牢牢把握期刊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 |
(三) 加强选题建设, 提高内容质量 |
(四) 抓好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管理 |
(五) 做好通联和组稿征订工作, 加强与各级工会联系, 构建学习交流平台 |
四、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努力做好通联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在2020年纤维质量监测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阎思进. 中国纤检, 2021(02)
- [2]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让工会故事更精彩[J]. 王瑞生. 中国工会财会, 2021(02)
- [3]基于转型导向的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评价研究[D]. 藏佳杰. 燕山大学, 2020(01)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天业通联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 唱静蕊. 燕山大学, 2020(01)
- [5]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理研究 ——以通联支付为例[D]. 李晓倩.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中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D]. 郭建辉. 吉林大学, 2020(01)
- [7]上市林业公司财务冗余、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研究[D]. 王倩.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把握形势 凝聚力量 努力做好纤检系统宣传和通联工作——在2018年全国纤检系统宣传暨通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阎思进. 中国纤检, 2019(01)
- [9]高举旗帜 唱响主旋律 充分发挥期刊宣传主阵地作用[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工会财会, 2019(01)
- [10]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努力做好期刊出版工作[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工会财会,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