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的计量与定量控制_交换价值论文

社会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的计量与定量控制_交换价值论文

社会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的测量和定量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稳定论文,定量论文,发展速度论文,测量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测量和定量调控社会发展速度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速度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

如同经济增长存在着速度问题一样,社会发展的速度(又可以称为社会变革、变迁、运动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社会关系、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面貌发生变化的程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稳定性,是构成社会运动的两个最基本的变量和要素,它们不但是决定发展状态的关键性指标,而且决定了发展的结果和社会效益。

类似于通过利率杠杆,定量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一样,定量调控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其巨大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我们既要降低社会发展太快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失范、冲突和动荡的风险;又要避免发展太慢造成的社会僵化、贫困、失业的威胁。此项研究必须先解决两个基本问题:1.是什么决定了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2.什么是定量调控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性的开关?

1.目前的研究积累。

(1)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和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较快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的“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在国家领导人的政府报告和多次讲话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注:杨绍海:《两种社会制度比较中谈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5期。),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在‘十五’和更长的时期中,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一些社会问题可能日趋严重,因而必须把社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注:王慧炯、侯永志:《“十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经济参考报》2000年9月27日。)

(2)透视、测量和控制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就意味着透视和控制社会断离、社会僵化、冲突、解体和脱节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国际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S·N·艾森斯塔德认为:“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这一事实,意味它必然因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各种群体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由抗拒、抵制变迁的运动,而包含各种解体和脱节的过程。因此,解体和脱节构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部分,每一个现代和现代社会都必须对此加以应付。”(注: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就发展的构成要素而言,速度和稳定性是两个核心要素。对速度的要求不但决定了发展的本质,也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不保持一定的速度就没有发展,速度小于零就是倒退。“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斯特里顿认为发展应该重新解释为对今天世界上的主要祸害: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的进攻。”(注:刘佐:《发展社会学教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20世纪90年代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表现了调控发展速度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发挥利用好‘后发’优势,以跳跃方式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注:赵佳琛:《中国社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目标和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4期。)

(4)社会稳定是赢得发展速度的必要条件,在改革开放的操作过程中,如何调控社会稳定与快速发展的关系,始终是我们在宏观战略层面所面临的难题。而且近十年来,我们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要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围绕着上述内容,理论界一直没有放弃关注和研究。“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我们的前辈思想家们或论述社会变迁的轨迹——治乱兴衰,或探讨治世的社会条件及运行机制、达到治世的途径与手段,或表达自己对治世理想模式的看法,或研究乱世的社会根源、乱世的治理与控制,或说明乱世对人民的危害等等。”(注:郑杭生:《当前理论社会学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领域》,《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9页。)

上述研究,都从各个方面说明了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社会基本稳定的重要性,许多成果定性分析了如何保持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但是,对于可行性、操作性和对策性有很高价值的问题:即如何测量发展速度,如何定量控制社会稳定这两个问题,尚无深入的成果,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起点。

2.控制社会发展速度的复杂性。

自从著名的“控制论”提出至今,已经过去50多年了(注:刘光华、邓伟志等:《新社会学词典》,知识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48页。),但是控制社会发展的任务仍然没有解决。“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发展战略选择艰难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注:杨多贵、牛文元:《跨越三大台阶: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2期,第44页。)控制发展速度的困难还来自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现实中的“相对客观”现象。所谓相对客观,是指他人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相对于我(的行为活动)是客观的,尽管他人相对于一个一个“自己”又是主观的。提出相对客观的概念,能够使我们重新提示社会学中的客观规律。在相对客观的范畴中,是否存在着能够凝聚、能够激励、能够约束、能够淘汰社会能量、能够分化社会能量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利用的和形成对抗的力量来自何处?它是什么?

速度与发展方向、发展的稳定性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简单的直线相关。不是发展的速度越低就越稳定,也不是发展的速度越高越稳定,而是一个复杂的曲线相关: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社会比较稳定;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社会的不稳定性大幅度增加。

3.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势必产生对发展的效益和投入成本的高要求,特别是要求社会发展摆脱盲目性,摆脱“粗放式”的发展,实现发展的可控性。如什么是“社会的常规发展”,什么是“社会的超常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说明对于定量调控社会发展速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有助于解决一些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问题,如判断社会发展的曲折波动的周期;在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如何衡量政策的生命期,指导其在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中的作用等。

(二)最佳发展速度的存在性:调控社会发展速度的价值和目标函数。

是否存在最佳发展速度,是调控发展速度的一个逻辑前提。

1.为什么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

我们希望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但也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因为:

(1)我们的目标不是发展速度,而是发展的结果,它取决于社会效益和社会需求,发展速度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2)决定社会发展效果的,不仅仅是速度,与其同等权重的要素,至少还有社会发展的方向、稳定性、持续性;显然,发展速度越快,控制方向、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难度、成本和时限就越高,失控的风险就越大,为了追求其中的最佳平衡点,并非发展速度越快越好。

2.最佳发展速度的存在。

(1)既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当然更不是越慢越好),那么就存在一个最佳速度问题。

(2)除了速度、方向,还有发展的效率问题,因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并不是机械力量,其主要来自于人力资源,主体是人的生命,它是世界上第一宝贵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将效益和效率的重要性“凌驾于”发展速度之上。要考虑投入发展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有多少转化为动力,有多少转化为阻力……;因篇幅限制,本文不作展开,要说明的是,只要在理论上存在着“(发展)动力和(发展)投入比”不是一个直线相关,就说明了存在一个最佳发展速度,存在一个效率的峰值,发展动力最大而发展阻力最小。

(3)最佳发展速度的存在,还因为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客观条件,如天时、地利等。当条件充分时,不妨快速发展;相反条件下,我们要通过放慢速度,避免社会振荡、降低失控和动乱的风险。

(三)避免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失控所带来的社会元问题(注:蒋影明:《风险研究:逾越社会发展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1期。)。

人们需要控制社会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不仅是追求最佳发展速度,也是为了规避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失控的风险,避免社会僵化和社会断离的垄胁。

1.社会僵化。在发展速度过低的情况下,社会呈现僵化状态,人们的社会活动、文化、科技、教育等,严重缺乏活力,沉沦于落后颓废的社会结构,受制于冷漠僵硬的社会关系,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处于闲置、空耗状态,并在严重的不稳定性之中不断地流走和失去,社会在恶性循环中走向衰落(注:蒋影明:《风险研究:逾越社会发展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99年第1期。)。

2.社会断离。反之,发展速度过大,社会转型的步伐和变革措施出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人们实际承受能力。从现象看,财富急剧地聚敛到少数人手中,他们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而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依赖的贫困阶层急剧扩大,有许多人为生存所迫,在城乡各地靠捡破烂、无证沿街摆设摊点、叫卖、算卦、乞讨为生。从本质看,过多的社会财富由发展动力分解为发展的阻力:使社会冲突、动荡和不稳定、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依靠个人的努力已经难以协调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人们不得不分出很大的社会力量,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内耗和不断恶化的人际关系作斗争。

二、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概念、原理和指标

为了赢得发展的效益和效率,避免速度的失控带来社会不稳定等不利后果,就必须定量调控发展速度、控制社会稳定。首先必须测量社会发展的速度。

(一)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概念准备。

1.契约、契约链和无形资产。契约是两个以上社会成员的稳定的行为集合,契约和契约链的详细讨论可参考《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无形资产的概念可参见《理论的重构:什么是社会学》。(注:蒋影明:《理论的重构:什么是社会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契约的交换期。参与契约的不同主体的行为活动,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也不是同步进行的,交换期是指契约的不同参加者及其不同行为活动之间存在的时间差,是此行为与彼行为之间存在的时间间隔。它表现了契约的各主体方面,按照契约的约定,分别、分步骤或分阶段地实施所规定的活动

作为不同主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交换期揭示了契约的必要性。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我们分别用V[,1],V[,2]代表两个主体的行为集,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如果人们之间的行为互动交换是在一瞬间完成,也就是说在V[,1]和V[,2]之间没有时间差(T[,0]=0),在这种情况下,契约是多余的。可是在一般情况下,T[,0]≥K>0(K表示一大于0的自然数),于是就人们需要在所有的行为开始前,通过契约对于“后生行为”形成一个确认,以此来对“先生行为”构成一个保障,这个“确认和保障”的形态就是契约,所以交换期实际上是契约的一个构成要件,由于交换期的存在使人们必须依靠于契约对行为能(注:蒋影明:《能量社会学:在元理论阵地的登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97年第1期。)形成保值。

3.出局。在契约未结束之前,它所规定的活动从契约行为变成非契约行为,契约在完成前的解体,称为“出局”。

一般地,长程值契约(契约所规定的存在时间称为契约的‘程值’)所受到的出局压力大于短程值契约。当前俯拾即是的短期行为,就是出局现象普遍存在的结果。契约出局对于契约链的影响表现在:就上游契约而言(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其社会负荷降低;就下游契约而言,其社会风险增加。

(二)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原理:映射法。

1.映射原理:社会是由契约和契约链组成的(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而契约(链)的变化,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社会发展速度的测量原理,就是观测、揭示和分析社会发展“映射”在契约(链)上的痕迹,我们称此为映射原理。

2.出局公设:我们所研究的出局是“社会性出局”,它与契约参与者的道德水平无关。或者说排除以越轨、犯罪等非法活动的出局,此公设保证了本文的研究所具有的特定社会意义。

因为契约是对社会能量的一种保值模式,而如果发生出局,那么上述保值的努力就完全失败,投入契约的社会能量和契约所保值的能量,都遭受损失,出局成为威胁契约生存的最大因素,于是我们就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出局”呢?原因在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

(三)测量社会发展速度的指标:“漂移率”。

1.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

在契约的执行和交换期的等待之中,契约所蕴涵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于社会需要和社会背景的改变、由于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改变等而发生改变,无论其改变的性质和方向如何,都会推动参与者通过修改契约(可称其为“半放弃契约”)、放弃契约来达到既定的目标。我们不能完全排除现实中存在的契约有作茧自缚、坐以待毙的情况,但我们暂将其排除在本文研究的边界之外。我们只研究正常的、健康的契约,通过它们透视社会活动。它们发生的价值漂移,正是社会变化发展在契约上的正常反映。

2.契约的折旧:契约因为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而不断地折旧和老化。产生价值漂移的原因,是人们推动发展、改变社会的活动,它反映在契约中导致无形资产不断的老化和契约的变“旧”,甚至是契约的出局,人们在设立契约时,为了回避和减少出局的风险,做出了种种的努力,包括:

(1)“含预期契约(链)”:如果契约中包含了对价值漂移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分预期,那么它实际上是在不断巩固、兼容和促进了社会环境中的价值漂移;与环境中的价值漂移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互动关系。如果“充分预期”是一种普遍存在,那么来自各个层面的充分预期,势必使得社会变化的速度成为一个“变量”,即社会发展呈现加速现象。

(2)“无预期契约(链)”:如果一个契约对支撑其存在和运行宏观环境的变化,预期不足或根本没有预期,那么价值漂移将改变契约本身的支撑条件,最后导致契约“出局”。如果预期不足是普遍存在的情况,那么大量契约的出局将导致中观契约链的出局,这无疑将大大强化社会宏观中的价值漂移程度。

(3)在上述第(2)种情况下形成的契约(链)由于出局而被淘汰,使在第(1)种类型的契约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在上升,它必然拉动发展的加速力,导致第(2)种类型的契约在越来越快的价值漂移的作用下,更难以存在并不断解体,又使得第(1)类契约的份额和作用越来越大……结果是价值漂移的速度越来越快(慢),我们称为“自加速规律”。需要说明的是,自加速规律的作用方向,既可以是越来越快,也可以是越来越慢;人们预期的方向,同样也有正负两个方向。自加速规律使得契约不断的折旧,其无形资产也不断的老化。

只要存在契约行为,就存在折旧问题,只是当交换期相当小的情况下,这种折旧值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但是,对于一个长期契约就不是这样了,如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契约,此时,累计的折旧和贴现需求将非常可观。

信息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不同,其契约折旧的速度和严重性大大增加,因为:(1)信息传播的阻力小、传播的速度快;(2)信息加工的速度快;(3)知识产品更新的速度加快。这些趋势加速了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使我们越来越需要认识和研究它。

3.漂移率:衡量价值漂移程度即社会发展速度的指标。

漂移率是指一定时空边界内,每单位时间社会契约的出局数量。我们不妨设在某一社会区域的时空条件下所存在的全部契约处于如下状态:

出局契约比=出局契约数量/全部契约数量;

那么:短期漂移率=出局契约比/天

和:长期漂移率=出局契约比/年

根据映射原理,漂移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镜象”,我们以此作为测量社会发展的指标。

三、对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的定量调控

(一)对社会稳定性的深入分析。

1.最佳社会稳定性的存在。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越稳定越好吗?显然不是。稳定性是相对于灵活性和可塑性而言的,稳定性的获得通常是以牺牲后者为代价的。以自然界中的金属为例:黄金是最稳定的金属之一,如果目前的社会如此一样稳定,那么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乃至共产主义的困难和代价就将是非常大。所以,存在一个最佳稳定性,它在发展的效益(最好)和发展的阻力(最小)之间获得一个理想的平衡。最佳稳定性的存在是我们控制社会稳定的逻辑前提。

2.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

(1)社会的根本在契约(链),而契约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导致了契约的不稳定,其主要表现为契约的出局。(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契约出局的蔓延甚至失控,沉重打击了社会的稳定。所以,契约折旧是反映出局压力的价值漂移,构成了社会稳定状态的一个“镜象”。

(2)契约的安全交换期。

从交换期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无形资产,原来它是在若干个互动行为之间,参与契约的主体可以等待的时间——在此期间保证“不会发生”出局,不难发现它实际上就是“安全交换期”。

(3)契约的安全比:改变社会稳定性的关键。

无论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稳定性还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活跃性,都必须在安全交换期上做文章。为稳定社会,可以通过提高契约安全交换期在交换期中的比例;反之,为活跃社会,可以降低这一比例。我们称这一比例为契约的“安全比”。那么,怎么样才能改变安全比呢?

(二)定量控制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的原理:贴现法。

社会稳定的出局压力来自于契约的安全比,而推动出局的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漂移及其所导致的契约折旧,如果我们按照无形资产的漂移状态,对契约进行“贴现”,放慢(当贴现值>0)或加快契约(当贴现值<0)的折旧,那么,不但控制了本契约的出局压力(当贴现值>0时,出局压力减少;当贴现值<0时,出局压力增加),而且改变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出局压力,使得在环境中的所有契约(由于出局压力的改变)都受到间接的调控。而上述贴现行为,消耗了社会能量,使推动发展的动力下降,降低了发展的速度。

通过对契约无形资产的贴现(贴现可以大于零或小于零)和改变贴现率(单位时间的贴现值),不断地补偿价值漂移,减少或增加出局的压力,动态调控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的速度,其具体做法为:当针对某一类型契约的贴现值<0时,社会在放弃和减少此类契约;当针对某一类型契约的贴现值>0时,社会又在增加和扶持此类契约,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中宏观环境。如对长程契约的贴现>0时,社会的稳定性就上升;而对短程契约的贴现>0时,社会的灵活性就上升。

从本质上分析,过去我们研究了契约对于社会系统的支撑作用(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现在提出的“贴现”概念,恰恰说明了社会对契约的选择作用和控制作用,类似于在经济活动中调控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以此调控经济的冷热程度一样。

(三)贴现法:定量调控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

1.贴现公式。贴现法所依赖的是一多契约(一多契约的定义见本文注释(注:蒋影明:《理论的重构:什么是社会学》,《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这个契约的模式是:在某时空环境中只要有一个被贴现的契约行为Q[,i],就存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行为N(N的行为能不等于零),无论i=1,2,……m,都有:

Q[,i]→(Q[,i]+N)1→(Q[,i]+N)2→……→(Q[,i]+N)j……

其中,“→”表示被贴现契约行为Q[,i]和环境行为N之间的交换期,j=1,2,……表示执行阶段,每单位时间N的行为能(注:行为能的概念和计算见蒋影明:《社会行为的定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1994年第6期。),被称为贴现率。

2.通过选择贴现率,改变社会稳定和发展速度。

通过无形资产经营,达到增减社会能量值的社会互动,如弘扬(增值)、批驳(减值)、宣传报道、“重金打造”、“隆重推出”等。

(1)在社会“太稳定”和发展速度过缓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发展速度,降低长期契约的贴现率,提高短期契约的贴现率,刺激社会能量从长期性无形资产向短期性无形资产转移,因此而提高社会活力,赢得发展的动力;同时,由于长期契约的衰弱,必然降低了长期契约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制约作用,使得发展约束力减少,灵活性上升。

(2)在社会“不够稳定”和发展速度过快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稳定性和降低发展速度,降低短期契约的贴现率,提高长期契约的贴现率,刺激社会能量从短期性无形资产向长期性无形资产转移,因此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同时,由于加速了短期契约的衰弱,能够赢得发展的稳定性。

(3)事实上,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并且在现实中“不充分”、“不连贯”和“不自觉”使用了这种做法,如推出英雄集体、模范集体、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等。

所以称之为“不充分、不连贯”,因为传统做法是各级政府过分强调直接地建立契约,如通过大力宣传某一做法、树立某一标兵,号召各阶层、行业去对照学习落实;或相反,打倒某某。目的和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往往未能按照社会规律办事,表现出了“硬着陆”的直接干预,结果是来去匆匆,长程契约很快出局,连短程契约也没有留下来,其社会整体性下降,反而冲击了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契约链(硬伤)。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最极端的例子。

所以称之为“不自觉”,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贴现率的主体活动与客观存在的价值漂移量联系起来,也没有在定量调控的高度来使用,使得贴现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高效率。

3.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笔者过去的研究结果,说明了契约(链)对于社会的支撑作用、支撑的方面和支撑的内容(注:蒋影明:《社会发展测量指标的重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1期。);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说明了在相反方向上的社会运动,社会对契约(链)的投入和补偿,及其对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的决定作用。同时本文还揭示了这种补偿活动的内容、补偿的模式、补偿效果的测量等。

在社会发展的测量和社会稳定的定量控制方面,本文的研究成果是一个新方向,也仅是一个新开始。未来还有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通过贴现控制社会稳定,将如何影响发展速度?如通过贴现率来控制社会稳定,是否能作为“软着陆”来降低一些社会冲突带来的社会振荡?贴现率是否也是一种契约,它在漂移率的作用下如何再贴现?有没有新的规律?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有不同的漂移率,在计算总漂移率的时候,如何选择权重系数等。

标签:;  ;  ;  ;  

社会发展速度与社会稳定的计量与定量控制_交换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